高原應激

高原應激是人體在高原環境下機體遭到侵害而產生反應的狀態,主要是高原環境低壓低氧,造成人體缺乏內源氧,從而產生的反應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原應激
  • 性質應激學說
  • 首創者:漢斯塞里
  • 首創時間:1936年
含義,普通定義,醫學名字,體育名詞,原理,運動高原應激原理,疾病高原應激原理,運用,高原訓練與應激,疾病與高原應激,影響,運動應激對人體的影響,運動應激對心理的影響,疾病應激對心理的影響,

含義

普通定義

1936年加拿大內分泌學家漢斯塞里首創應激學說,他指出所謂應激就是機體應對任何需要時的非特異性反應。應激反應stress,也稱為狩獵式反應(醫學、護理學專有名詞),指機體突然受到強烈有害刺激(如創傷、手術、飢餓等)時,通過下丘腦引起血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迅速升高,糖皮質激素大量分泌。 應激反應由於應激因子(stressor)對動物體的有害作用所引起的非特異性的一切緊張狀態。這是塞萊氏(H.Selye)(1936)根據機體在寒冷條件下的反應而提出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機體遭到侵害而產生反應的狀態。
而高原應激就是機體在高原環境下所產生的應激反應。

醫學名字

人體在高原環境下機體遭到侵害而產生反應的狀態。

體育名詞

運動員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會遇到全方位的應激,尤其在高原缺氧狀態下的應激表現,使得高原訓練成果優於平常的訓練,考慮了急性應激應對模式在高原心理訓練中的可行性後形成的訓練方法。
高原應激,實際上是比較流行的新興體育訓練方法之一。

原理

運動高原應激原理

運動員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會遇到全方位的應激,尤其在高原缺氧狀態下的應激表現會更明顯。
一方面,人體在高原缺氧環境下訓練,承受高原缺氧和運動負荷的雙重刺激,而產生強烈的雙重應激反應,從而調動體內的機能潛力,產生一系列有利於提高運動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應。這是人們刻意創造高原訓練環境所要達到的目的。
另一方面,高原訓練不僅是對人的生理機能的考驗,而且也是對人的意志能力的一種嚴峻考驗,它要求運動員要以最大意志力來對抗高原缺氧帶來的煩悶、厭惡、頭昏、噁心、氣力不足、不願運動等一系列應激反應。消極的應激常常會對運動員的訓練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積極的應激則有助於運動員安全渡過高原訓練的生理應激期和心理應激期。

疾病高原應激原理

在整體的應激心理神經內分泌反應中,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是認知狀態下一個客觀變化指標,在急性應激和慢性應激狀態下,糖皮質激素水平都明顯提高。海馬內比其他腦區集中了更高濃度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受體,即Ⅰ類鹽皮質激素受體(MR)和Ⅱ類糖皮質激素受體(MR),因此也是對應激過程特別敏感的一個腦區。
當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受體與多數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結合,Ⅱ類糖皮質激素受體和極少數結合而當機體處於應激反應的狀態下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循環濃度提高,Ⅱ類糖皮質激素受體的結合得到加強電生理研究發現,Ⅰ類鹽皮質激素受體可以通過增加長時程增強效驗(LTP)而增加海馬神經可塑性而Ⅱ類糖皮質激素受體對LTP起相反作用。
因此長時期應激引起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濃度持續釋放,或者長期接受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處理能導致海馬容量減少海馬CA3區樹突萎縮,頂突觸結構發生改變大量錐體細胞變薄和脫落,還發現齒狀回顆粒細胞的發生受到抑制一般來說,依賴海馬的認知功能失調的量和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急性影響之間呈倒U型關係慢性應激引起糖皮質激素持續增高引起海馬基因表達異常。

運用

高原訓練與應激

這裡引用姜明《運動員高原狀態下的運動應激和心理應激應對模式》來闡述高原應激的運用。
在高原進行訓練,身體對所不適應的環境會產生應激。應激的最初表現為運動員機體各系統的全面動員,如心率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增加,腎上腺皮質細胞中顆粒減少,晨安靜時血尿素增加,尿膽原升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機體對應激源產生代償性反應,運動員安靜時心率減少,腎上腺皮質肥厚,富於分泌顆粒,體內開始合成代謝增強,晨血尿素下降,血紅蛋白增加,運動員對高原訓練逐步適應。
1.1 運動應激的規律
運動應激的核心是通過激素調節,尤其是垂體-腎上腺皮質,垂體性腺系統激素的調節。激素通過改變酶的活性和細胞膜的通透性,調控運動負荷後恢復過程,從而對提高機體的能量供應,以及細胞結構和機能調節能力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1.2 運動應激與激素變化
研究表明,不論什麼運動負荷後,血清皮質醇都上升,如長距離跑步後增加100%,短跑後增加345%,有訓練者增加比無訓練者少,這是應激的基本反應。但血清睪酮的變化規律是在短時間的極量運動後血清睪酮和雙氫睪酮增加,但長時間負荷後即刻下降。
Kraemer(1990)試驗得出,與海平面相比,低氧力竭運動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漿肽顯著升高,與兒茶酚胺分泌有關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無論是安靜時還是低壓艙訓練期間相同的定量負荷都比正常對照組顯著增加,並認為這種改變有助於提高腺髓質ACTH的敏感性。
馮連世等人的研究發現男性運動員上高原1周后及4周后的血清睪酮值比上高原前的值分別下降6.3%和19.5%,回到平原第3周后的血清睪酮值比上高原前低18.4%。
有關高原訓練後尿激素排泄量的研究表明,17-酮-類固醇的排泄量明顯增加,運動員尿內兒茶酚胺排出量及去甲腎上腺素的排泄量也增加明顯。
應注意的是,長時間運動後或連續進行大運動負荷後會出現“高血皮質醇-低血睪酮”激素調節系統的紊亂狀態,這種狀態一般要求在三天后恢復,否則會引起機能衰竭-運動員出現過度訓練。
1.3 運動應激與免疫系統的變化
運動員在大運動量期間免疫力的變化和應激過程中三個階段的變化是一致的:
第一階段:運動量增加,工作能力提高,免疫能力增強。
第二階段:運動量增加,工作能力提高,免疫能力處於穩定狀態。
第三階段:運動量繼續加大,工作能力可能提高或保持原有水平,但免疫力迅速下降,發病率急劇增加。表明機體免疫貯血耗竭,免疫力處於極低的危險階段,運動員機能下降,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
1.4 運動應激與血液運氧能力的變化
高原訓練期間RBC和HB水平的起伏,除受高原缺氧刺激RBC生成發生變化外,還受高原脫水、訓練量、持續時間及訓練強度等因素影響。到達高原1周后,RBC和HB都有所提高。高原訓練2周時,RBC和HB水平接近平原時水平。3-4周時RBC和HB水平略顯下降,有時低於平原時的水平。高原訓練回到平原時,則高於練前水平。
關於高原訓練對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馮連世等人的研究表明,運動員上高原1周后與上高原前相比,血清EPO水平有所下降(-2.1%),上高原4周后明顯下降(-17.9%;P<0.01);下平原第3周和第5周后明顯低於上高原前的水平(P<0.01和P<0.05),但第5周時即有所回升。研究表明,機體處於缺氧環境中4小時以上,即可引起EPO濃度急劇上升,除去缺氧因素或沒有除去缺氧因素,而機體已建立了代償機制時,如氧離曲線右移,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增加,HB合成增加和血細胞壓積增加等,即可導致EPO濃度下降並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疾病與高原應激

長期以來,人們對高原病的認識,多局限在高原肺水腫、腦水腫以及心血管病方面,許多研究工作也集中在心、肺、腦、血液幾個器官上.但從臨床發病率來看消化系統缺氧性不適應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常見綜合徵.事實上移駐高原人群自覺不自覺地存在不同程度消化不良和腹脹等消化系統紊亂,胃腸道出血的發病率也明顯高於平原。
因而關注高原缺氧環境下胃腸功能變化對全面認識ARDS/MODS有著更為重要的臨床意義.
高原胃腸應激反應是急性高原反應的一種表現,其與高原缺氧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亂有直接關係. 腸道功能紊亂可使腸道菌群紊亂,從而使腸道免疫功能降低,可使進入高海拔區的人群發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險性增高。
因此,高原胃腸反應不是一個單純胃腸道反應,而是一個伴有全身內環境紊亂的胃腸應激綜合徵。

影響

運動應激對人體的影響

運動員在高原訓練要面對兩方面的缺氧刺激:
①大運動量訓練所引起的缺氧刺激。
②高原地區所形成的缺氧環境刺激。
這些刺激作用於運動員,將促使運動員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以調動體內的機能潛力,從而導致一系列有利於耐力運動員提高運動能力的抗缺氧性生理應激。
①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受力,提高大腦對缺氧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②提高運動員呼吸深度,增加肺通氣量。
③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增大心輸出量,提高血液運輸氧的能力。
④增加肌糖元含量,加強組織細胞缺氧條件下糖酵解能力,使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
⑤代償性增加血紅蛋白含量,提高血液運氧能力。
⑥培養運動員的心理韌性。

運動應激對心理的影響

高原缺氧訓練除了對運動員身體產生應激反應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會對運動員產生強烈的心理衝擊,處理好高原訓練的心理應激,是使訓練達到完美程度的很重要的一環。幫助運動員尋找和建立起一種合理的高原應激應對措施,一直是運動心理學家工作的重點。到目前為止雖然也有一些普遍性的應對措施,例如Meichenbum於1977年設計的“應激免疫訓練”,但具體針對高原訓練的心理應激方面的實驗成果還較少。實踐表明應激的應對往往需要綜合的全方位的心理適應。
高原訓練的急性應激會對運動員的情緒,訓練的注意力,所處狀態的滿意度,與教練員的配合度等認識、認知、生理、心理過程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也會影響到預期效果及訓練狀態。
澳大利亞運動心理學家Anshel於1990提出了一種急性應激的應對模式,此模式具有獨到之處和實用性,完全可以套用於高原訓練的急性心理應激的訓練過程。
3.1 情緒控制階段:
在該階段,要求運動員做到避免情緒的波動,處於放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運動員保持較強的自信心,同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行合理的和有效的互對,才能在快速的開放性技能的環境下進行迅速、準確的認知處理,對刺激做出合理的反應。把此模式套用於高原訓練的應激可以使運動員以平靜的心態對待環境的刺激帶來的應激,能讓運動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能準確地感知自己的表現,而運動員一旦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準確的歸因,就能主動地、有意識地採取正確的行為模式。
3.2 信息分類:
該階段要求運動員將收到的信息濾掉其中的無意義成分,保留可利用的有意義的成分。要做到這一點運動員必須對自己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進行評價。評價完成後大量無用的或有害的信息會被刪除,運動員的心理負擔會減輕。這個評價過程必須是在第一階段後而不是與第一階段同時進行的,因為放鬆是應對技術的基本部分,必須放在信息處理部分之前。
把此階段套用與高原應激即要求運動員甩掉高原應激帶來的心理壓力。比如:居住高原視力下降,對鹹、酸、苦的味覺降低,頭痛、失眠、情緒激動、無力、嘔吐等,使運動員接受這些信息,並以平靜的心態進行合理的評價,從而排除懷疑自己機能能力的有害信息。
3.3 認知反應:
運動員在該階段考慮採用一定的認知策略作為應激的反應。他們不應在頭腦中喚起那些不愉快的感覺和影響,將注意力停留在已發生的不良事件上,而是將注意力儘快的轉移到下一個動作和事件上,為完成這個任務,運動員將進行第二次評價,這次評價的任務就是要考慮在遇到應激時有哪些應對的方法。
把此方法套用於高原應激可以使運動員把應激反應當成一種挑戰來理解,從而產生積極的認識,對以後的訓練充滿信心,能與教練積極配合,克服“緊張、焦慮、恐懼”的心理。
3.4 行為反映:
高級的運動技能都是自動進行的,在完成過程中任何思維過程可能影響到動作的效率。所以在這一階段對運動員的要求就是在認識反應階段完成後儘可能不再進行任何複雜的認識活動,儘快在最佳狀態中完成所需的技能。
從以上結合高原應激的心理分析,我們可以看出,Anshel模式重視了應激後的應對反應,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完全可以套用到高原應激心理訓練中。

疾病應激對心理的影響

從某部高原外訓部隊抽取一個連隊96人,隨機分為實驗組51人,對照組45人。綜合訓練前即進駐高原前兩周與進駐高原兩周后(海拔4600m),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鬱自評量表(SDS)進行心理健康評估,並測定血糖、血乳酸變化。結果高原環境下實驗組SCL-90總分、軀體化、焦慮、抑鬱、SAS總分和SDS總分,以及血糖、血乳酸含量低於對照組。結論 綜合心理行為訓練有助於降低高原環境的心理、生理應激反應,提高急進高原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又稱延遲型心因性反應(delayedpsychogenicreaction)是由應激性事件或處境而引起的延遲性反應此診斷始見於1980年出版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隨著有關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PTSD的診斷標準在DSM-Ⅲ-R及DSM-Ⅳ中作了相當幅度的修改,中國的CCMD-Ⅱ-R和1993年問世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也都包含了這一類別(DavidsonJRT1995;KesslerRC,1995;SteinMB,1997)。
PTSD是對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的延遲和(或)持久的反應。應激源往往具有異常驚恐或災難性質,因而可能對患者導致深度的悲傷或憂傷,ICD-10舉出了若干這類事件的例子例如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戰爭、嚴重事故目睹暴力造成的死亡或他人慘死等等幾乎所有經歷這類事件的人都會感到劇大的痛苦。創傷性事件是PTSD診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PTSD發生的充分條件雖然大多數人在經歷創傷性事件後都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症狀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人最終成為PTSD患者。
PTSD表現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症狀,它的複雜性表現在常與相關的精神失調合併發展,如抑鬱、藥物濫用、記憶和認知問題,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