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塔

骷髏塔

塞爾維亞骷髏塔:“骷髏塔”的所在地———尼什市博物館。這是一個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院子,裡面芳草萋萋,綠樹環繞,一棟乳黃色的圓頂東正教式小樓是院子裡的唯一建築。乍一看,博物館環境幽雅,哪有一點“骷髏”的恐怖氣息。但走近小樓,我們發現四面的小門上都有骷髏的小雕塑,它們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這裡就是“骷髏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骷髏塔
  • 外文名稱:Skull tower
  • 地理位置: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尼什市
  • 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尼什市人民博物館
18世紀末19世紀初,塞爾維亞不堪忍受土耳其殘暴統治,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1809年,一位名叫辛傑利奇的起義軍領袖率領1.6萬名起義軍將士在尼什市郊與4萬土耳其軍隊進行了大決戰。這一戰殺得是天昏地暗,戰況極其慘烈,起義軍方面有4000人犧牲,而土耳其軍隊損失更為慘重,有1萬人陣亡。
由於兵力相差懸殊,起義軍最終在決戰中失敗,辛傑利奇也身負重傷而死。惱羞成怒的土耳其軍隊首領下令把塞爾維亞起義軍陣亡將士的頭顱砍下,把棉花塞進剝下的頭皮里,然後送回土耳其邀功請賞。
那些被剝去頭皮的頭骨的一部分被築進一個由沙子和石灰建成的塔上,辛傑利奇的頭骨也在其中,而且被擺放到了塔的最高處,這就是今天的“骷髏塔”。
提起某個國家或某地區的名勝,人們頭腦中湧現出的多半是一些風景優美、歷史悠久的地方,其實,一些“醜陋”的甚至“恐怖”的地點也可以因其特殊性而被後人瞻仰。在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南部最大的工業城市尼什就有這樣一處“另類”名勝———世界上惟一一座用真人頭骨做成的“骷髏塔”。從尼什市區驅車出發,不一會兒就到了“骷髏塔”的所在地———尼什市人民博物館。 塞爾維亞骷髏塔:“骷髏塔”的所在地———尼什市博物館。這是一個占地約1000平方米的院子,裡面芳草萋萋,綠樹環繞,一棟乳黃色的圓頂東正教式小樓是院子裡的唯一建築。乍一看,博物館環境幽雅,哪有一點“骷髏”的恐怖氣息。但走近小樓,我們發現四面的小門上都有骷髏的小雕塑,它們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這裡就是“骷髏塔”。 這裡芳草萋萋,綠樹環繞,乍一看,哪有一點恐怖氣息。但推門進入展館,觸目驚心的“骷髏塔”就朝參觀者擠壓過來。“骷髏塔”其實是一個四方體的土坯建築,高約3.5米,四面牆上有一個個小土坑,土坑裡都鑲嵌著人的頭骨。儘管歲月流逝,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些頭骨主人的悲慘命運:有些頭骨上有清晰的刀砍跡印,有些頭骨的牙齒破碎不堪,這都表明死者在生前遭到了非人的虐待。聽解說員說,“骷髏塔”的每面牆上有小土坑14行,每行可放17個人頭,四面牆加起來共可放952顆人頭,今天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保留至今的頭骨。 “骷髏塔”是怎么來的呢?原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時候,塞爾維亞人不堪忍受土耳其統治者的壓迫,就在一位名叫辛傑利奇的領袖率領下在尼什市郊的切卡爾山與4萬名土耳其軍人展開了決戰,但由於力量懸殊,起義軍最終戰敗,辛傑利奇眼看取勝無望,便開槍點燃了彈藥庫,和土耳其士兵同歸於盡。惱羞成怒的土耳其軍隊首領下令把塞爾維亞起義軍陣亡將士的頭顱砍下來,送回土耳其請賞。而土耳其蘇丹為了威懾塞爾維亞人,遂下令將部分起義軍將士的頭骨運回尼什,並把它們築進一個由沙子和石灰建成的塔內,辛傑利奇的頭骨被擺放到了塔的最高處。 早先的“骷髏塔”周圍沒有遮蓋,幾十年的風雨侵蝕,加上一些陣亡將士的家屬偷偷把自己親人的頭骨從塔上取走,塔上的骷髏越來越少。到1878年塞爾維亞徹底解放時,塔上總共還有58顆頭骨。為了保護這一歷史景觀,人們在塔上加蓋了一座教堂式的建築物,並把起義軍領袖辛傑利奇的頭骨找出來單獨放置,這就成了今天人們看到的“骷髏塔”——一個不屈的塞爾維亞民族的象徵。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