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尖

馱尖

岳西縣城的西南角上,聳立著全縣境內的最高山峰—海拔1751米的馱尖。去之前,對這個山名一直百思不解,實地一看,方有所悟。馱尖的西南側以石峰為主,這裡石林如海,劈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雖然這些石林都沒高過馱尖之巔,但這些石峰墜得這座山體馱了起來。馱尖是大岡嶺中的突出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馱尖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
  • 氣候類型: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海拔:1751米
概況,特點,氣候,主要景點,評價,

概況

從馱尖的中間有一向南延伸的筆矗的山脊,山脊兩旁為兩個山埫,形如“個”字,而兩個埫又基本上在山腳下複合。每個山都有溪水流出,當地民眾稱螺螄眼,上側的山叫大螺螄眼,外側的山叫小螺螄眼。馱尖及其下面的大、小螺螄眼,面積約100公頃左右。其間,風景獨特難於用筆墨來描繪。

特點

一是怪石,星羅棋布,上下左右嵯峨林立,姿態奇艷,是典型的花崗岩峰林地貌景觀。大者石林聳峙,石筍羅列,小者玲瓏剔透,鬼斧神工。有的酷似珍禽異獸:如巨晰石,在一排石壁上面,爬了一條形似巨晰的石塊;兔子石,聳立的兩根尖尖的石頭宛如一對兔子耳朵。還有象鼻石、海獅、海龜、龍卵等。有的又似各式人物,如疊起羅漢,七塊巨石重疊;兵馬俑,一排巨石一個個從左到右整齊排列著。有的像各種用具,如椅子石,那靠背特別高大;腰磨石,從下面仰望,似天柱,從馱尖處看像轎車,只有平行看才覺得是磨子。太陽、月亮、仙桃這一類形狀的石頭就太多了。還有許多怪石因時間關係,不能從不同角度、方位進行細觀深察。這些巧奪天工的奇石,妙趣橫生,令人驚嘆。
二是黃山松遍布大、小螺螄眼。它以石為母,以云為乳,盤根於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壁之上,蒼勁挺拔。針葉短粗,黑綠放光,頂平如削,姿態之美堪稱一絕。巨松高數丈,小松不足尺。由於大自然造化,使它蒼勁多姿,或聳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雲;或乾曲支虬,如蒼龍探清波;或矯於威武,如猛虎歸山。株株形態各異,妙不可言;樹樹同中有異,美不勝收.像黃山的迎客松比比皆是,但雖熱情好客,卻難於迎得客來。

氣候

馱尖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南北過渡,襟帶東西。具有山高溫差大的特點,時晴時陰時雨,經常雲蒸霧繞,不斷出現雲海奇觀。我們去時雖是深秋,但仍然碰到了一天中的三種氣候,上山時是陰天,但能見度很好,到了山巔,突然小雨連綿,松濤陣陣,爬山時的一身汗水頓時全乾,到了腰磨石準備下山時,又陽光一束照來。東南方向天邊的一條紅帶挽住了天柱、妙道、司空等山的山尖,使它們涌金流銀,織絲鋪錦,而西北方向則是白浪滔滔,飛雲翻滾,像多支尖、羊角尖時隱時現,似見非見。這種瞬息萬變的風光,給馱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

主要景點

馱尖千仞成峰,落腳為澗,山澗溪流,匯聚而下。瀑布飛瀉,衝擊成潭,潭溢而又成溪泉,流水潺潺,如同琴音。雨後水漲,急流奔騰,聲震山谷。從馱尖向下到銀河出口處,不足百里,沿途建有1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10座,這一串深山明珠,更為勝景添色。

評價

馱尖這種秀麗天成的景色,雖與黃山齊不了名,但卻可與它媲美。長期以來,“養在深閨人未識”。傳說大詩人李白曾想從明堂山上到馱尖。他在葫蘆河的石壁上刻了兩隻葫蘆,蘆上系有飄帶。在兩葫蘆的上邊又刻了“天上光明”四個大字。這石壁圖案和文字現仍清晰可辨。葫蘆河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它位於明堂山的南側,當年李白相到深山中隱居避難,打算沿葫蘆河過明堂山而到馱尖。但到了明堂山腳下,抬頭望見明堂山五指山峰,光潔如玉,無法攀登。因當時扶助李璘而兵敗,心態消極,想到“天上光明”而不得去。而今連個明堂山也上不去,更何況派生出明堂山、比明堂山更高峻的馱尖呢!無可奈何,只得到司空山隱居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