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禪師

馬祖禪師

馬祖(公元709-公元788)姓馬名道一,漢洲什邡人(今四川人),唐代佛教禪宗祖大寂禪師,佛教高僧,俗姓馬。後人尊稱"馬祖",因為曾在江西弘揚禪學,故又有"江西馬祖"之稱。曾回到什邡,在縣治北郊的羅漢寺築台為眾說法,弘揚禪宗教義。故羅漢寺有“八祖道場”之稱。馬道一闡揚的“頓悟”說,在中國宗教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都是非常重要的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道一
  • 別名:大寂禪師
  • 國籍:唐朝
  • 民族:漢
  • 出生地:漢洲什邡
  • 出生日期:公元709年
  • 逝世日期:公元788年
  • 職業:佛教高僧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唐代佛教禪宗祖大寂禪師
    曾在江西弘揚禪學
  • 代表作品:弘揚禪宗教義
  • 弟子:百丈懷海禪師
  • 弟子:西堂智藏
  • 弟子:南泉普願
  • 學說:頓悟說
生平,禪學思想,社會評價,

生平

馬祖道一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漢州什邡興隆鄉。他家裡世代貧窮,既無田又無地,全靠勤勞憨厚的父親用竹篾條編點簸箕、篩子來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周圍鄰里都叫他父親“馬簸箕”。“馬簸箕”在地方上說不起話,經常受到惡人的欺負,到了中年,又死了妻子,他便和兒子相依為命。他希望兒子繼承家傳的篾編手藝,自己晚年有個依靠,可是馬祖自幼聰明好學,為了尋求知識,說服了父親,讓他到資州跟隨處寂和尚出家,又在渝州的圓律師那兒受戒。唐開元中,馬祖習定於衡岳傳法,得遇懷讓,被懷讓以"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點悟.從此,馬祖拜懷讓為師,跟隨侍奉達10年之久,專修“我心即佛”、“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
馬祖道一長期飄泊異地,非常想念故鄉和親人。於是,他離開南嶽衡山,回到什邡縣,在城郊的羅漢寺高築法台,講經說法。馬祖在佛門中有很高的地位,善男信女們都稱他為活佛。然後又去江西撫州的西護山和虔州(今贛縣)的龔公山傳教,並在唐大曆四年(七六九年)開道場於鐘陵(今南昌)開元寺。 馬祖道一門庭繁茂,弟子如雲,英才輩出,如星月麗天,珠璣同貫。《祖堂集》說他門下親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現於世及隱遁者莫知其數。《景德傳燈錄》說他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據原書統計,其中有傳記者七十五人(《五燈會元》載錄七十六人),無機緣語句但錄其名者六十三人,總共一百三十八人。可見燈錄系統所說的一百三十九人並非虛構。
馬祖禪師
馬祖道一和他的弟子百丈懷海,開創了佛教的叢林制度。重訂了佛教的清規戒律,直到現在,這些制度和戒律還為佛教禪宗寺廟所遵循。

禪學思想

馬祖道一的禪學思想是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這一頗具特色的佛性思想為體系,並提出「觸境皆如」、「隨處任真」等理論命題。在修行實踐方面,他又主張「道不用修」、「任心為修」,他通過接機的方式與佛門同道及弟子展開思想交流,用隱語、動作、手勢、符號、吹嘯、道具、拳腳等開悟接引學人,取代了以往看經、坐禪的傳統,大機大用,大開大合,機鋒峻烈,殺活自在。形成了一種自由活潑的禪風,留下許多膾炙人口、令人迴腸盪氣的公案。
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二月一日.馬祖沐浴跏趺入滅。馬祖入滅後.其舍利建塔歸葬於建昌(今江西靖安縣)石門山。

社會評價

唐憲宗元和年間謚為"大寂禪師",家鄉的僧俗大眾更是懷念和崇敬他。在什邡羅漢寺馬祖當年築台講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馬祖殿,殿內鑄造了一尊馬祖銅像;羅漢寺也被稱為“馬祖道場”。在明、清兩朝,羅漢寺曾多次修葺,成為川西的佛教大叢林之一。寶光寺羅漢堂內,不僅有馬祖塑像,還有他的弟子百丈懷海禪師等十二位再傳弟子的塑像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