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煥軍

馬煥軍

馬煥軍,男,漢族,1971年10月出生,1992年6月入黨,壽光市委洛城街道工委書記,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範園管理處黨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煥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1年10月
  • 職業:公務員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獲得榮譽,

人物簡介

馬煥軍,男,漢族,1971年10月生,山東濰坊人。1991年7月參加工作,199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壽光師範學校畢業,在職大學學歷。

人物事跡

為民謀利、與民實惠,把民眾利益看得“大於天”
2010年壽光市將洛城街道規劃為商務新區,定位為東城開發“主陣地”。
2011年底馬煥軍甫一上任,面對的就是推進“東部新城”建設的新任務。10大組團、25個村的改造工程,10萬農業人口近三分之一在拆遷範圍內。
在農村,征地拆房被稱為“戳老窩”的事,素有“天下第一難”之稱。
可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洛城街道僅4年時間啟動拆遷項目92個,拆遷村莊25個、土地2萬畝、房屋7000多口,7200套安置樓房次第開工,18個村的5500戶村民陸續回遷入住。全街道25個村,民眾對改造方案支持率都高於95%,有16個村的支持率達100%。
“天下第一難”為何不再難?
用馬煥軍的話說就是:“牢記民眾利益大於天,讓民眾得實惠,事不推它也自己轉;把發展過程當成民眾共享發展紅利的過程,再難的事也不難。”
民眾利益大於天,就要把政策的好處全部兌現給民眾。全街道一個政策,村民用一戶宅基地置換180平方米安置房,成本價購買100平方米的保障房,並把最好的位置、樓層和戶型,留給民眾。
民眾利益大於天,就要徹底解除搬遷民眾的後顧之憂。街道規定,每開工一個項目都要提前把改造小區運轉、物業管理、集體收益分配、生活保障等問題考慮好,各村都專門規劃沿街商業房,收益用於物業費用;大額土地款作為不動產,每年用利息發生活費和福利款,讓“洗腳”上樓的老百姓生活上沒有了後顧之憂。
身先士卒、錘鍊鐵軍,鍛造令人嘆服的“洛城精神”
有人戲言:項目願到洛城落、幹部願到洛城乾、洛城出來的幹部各單位搶著要。
洛城“窪地效應”何以形成?就在於有一面“團結和諧、真抓實幹、勇於創新、敢於爭先”的“洛城精神”旗幟,在於有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鐵軍”。
旗幟是如何擎起的?“鐵軍”是怎么煉成的?
馬煥軍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要想抓好班子、帶好隊伍,自身首先就要成為一面旗幟。他常年早七點上班,加班到凌晨是常事,專注工作讓他常“忘記”回家,2013年丁樓村抓住機遇進行土地掛鈎試點改造,他連續十天蹲在村里不回家,睡了不到30個小時。2015年1月城市新社區進入分房回遷的關鍵當口,他3月6日清晨搬進了黨委宿舍,而妻子陪即將高考的兒子住在城區家中,兒子高考結束,妻子搬到黨委宿舍,上班來回跑,這樣一住就是七個月。馬煥軍白天靠在工地和村莊,深夜研究完當天工作趕回宿舍。溫馨的家,離黨委宿舍只有5公里,可他七個月從未回過一次。
甩開膀子,勝於喊破嗓子。他的一舉一動成為無形的力量、無聲的召喚。2013年一年,正逢新區建設全面鋪開,各項工作繁重壓身,洛城街道機關幹部加班到深夜2點的天數達到驚人的113天。
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贏得幹部民眾的敬重。只有群策群力,才能使黨委工作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馬煥軍還始終堅持科學的黨委會工作方法,特別注重班子團結和民主決策:“重大事項集體研究,重點工作集體決策,重要決定充分協商”,不搞“臨時動議”,不搞“一言堂”,集體討論決定後,明確責任,抓好落實,讓幹部民眾有苦練“內功”的動力而無應付“內耗”的壓力,有專心“謀事”的成就感而無分心“謀人”的疲憊感。在洛城,服從大局、群策群力、政令統一、步調一致已成常態。
馬煥軍常用“高硬實嚴”的作風要求自己和幹部隊伍。
——高,就是高標準,“乾就乾第一”,“每天都要有目標,有幹勁,有奔頭。工作要找到興奮點,做事要激情四射。”
——硬,就是腰板硬,堂堂正正,凡事一條“硬槓槓”不越線。
——實,就是扎紮實實,乾在一線,2012年以來街道每周召集一次黨工委擴大會,專門調度重點項目;每隔一周的周六秋冬早6點、春夏早5點集合,召開項目觀摩會,現場觀摩、點評項目,除春節外連續五年雷打不動,至今已召開觀摩會100多次。
——嚴,就是雷厲風行,不留情面,他把執行力建設視為生命線,眼裡不揉沙子,幹部撞紅線有17項嚴厲的制度等著處理,隊伍拖拉疲沓在洛城成為歷史。
鐵軍作風實現了洛城街道各項事業的突飛猛進,2015年街道實現公共財政收入4.2億元,四年翻了兩番;農民人均純收入18600元,增長46.8%。
堅定黨性、不忘初心,用黨建創新贏得老百姓的開心
“黨員的本分,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了兌現這個諾言,馬煥軍突破常規,大膽闖大膽試——
他在壽光市率先研發並推廣了網上陽光村務監督平台,將各村黨務、村務、財務全部曬在網上,民眾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手機進行查詢。這一做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予以報導。
他指導東斟灌村探索創新了黨支部領導下的自主議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務“三自”工作法,在壽光進行推廣,中組部、中央黨校、新華社等給予高度關注,進行專題調研並報導,被評為“全國創新社會治理最佳典型案例”和第三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
他為解決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問題,自2015年以來重點打造街道、社區和村黨員民眾服務中心(站)三級黨群服務體系,整合資源、下沉力量,聯通市里網上審批系統,為民眾提供網上審批和代辦服務,真現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社區、難事不出街道。
他積極套用“網際網路+”思維,大力搭建黨群之聲簡訊平台、網上政務服務平台、黨政微信公眾平台、陽光村務監督平台和民生熱線呼叫平台“五台合一”黨群服務平台,第一時間徵集解決民眾需求訴求。同時研發了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將全街道蔬菜大棚的位置、數量、種植品種、銷售價格、農資購銷等信息全部公布到網上,方便菜農查詢、購銷。
“洛城的幹部,真心實意為百姓;馬煥軍這樣的書記,看著就親。”這是洛城街道民眾對馬煥軍和他帶領的幹部隊伍發自內心的認可。
百姓交口稱讚,組織也充分肯定。馬煥軍做民眾工作和創新黨建模式的經驗做法,受到省委組織部的肯定並被大力推廣。洛城街道也因此連續四年在壽光市民眾滿意度測評中名列鎮街第一。馬煥軍本人被評為濰坊市優秀共產黨員。

獲得榮譽

2016年5月,入選中央組織部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擬表彰對象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