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夜鷺

馬島夜鷺

馬島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falklandicus)是夜鷺的一個亞種,中型涉禽,體長46-60cm。體較粗胖,頸較短;嘴尖細,微向下曲,黑色;脛裸出部分較少,腳和趾黃色;枕部披有2-3枚長帶狀白色飾羽,下垂至背上,極為醒目。野外特徵甚明顯,容易識別。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的農田、沼澤、池塘附近的大樹、竹林,白天常隱蔽在沼澤、灌叢或林間,晨昏和夜間活動。主要取食蛙類、小魚、節肢動物、蝦、水生昆蟲等水生動物,偶爾吃一些植物性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島夜鷺
  • 拉丁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falklandicus
  • 別稱:福蘭克島夜鷺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鸛形目
  • 鷺科
  • 夜鷺屬
  • 夜鷺
  • 亞種:馬島夜鷺
  • 命名時間:Hartert, 1914
  • 英文名稱:Black-crowned Night-heron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馬島夜鷺是夜鷺的一個亞種。體型:體重♂500-685g,♀450-750g;體長♂480-585mm,♀475-560mm;嘴峰♂57-73mm,♀63-73mm;翅♂260-294mm,♀259-296mm;尾♂93-120mm,♀86-110mm;跗蹠♂65-75mm,♀65-75mm。
馬島夜鷺(圖2)馬島夜鷺(圖2)
外形:頭頂、後頸、枕、羽冠及背部黑色,枕部具2~3根狹白色冠羽;下體白色;翅及尾羽灰色。額、頭頂、枕、羽冠、肩背黑藍色且具金屬光澤;額基和眉紋白色;後枕部著生2~3根辮狀白色冠羽;腰、兩翅和尾羽灰色;頦、喉白色;頰、頸側、胸和兩脅淡灰色,腹白色。虹膜血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嘴黑色,跗跖和趾黃色。幼鳥嘴先端黑色,基部黃綠色,虹膜黃色,眼先綠色,腳黃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的農田、沼澤、池塘附近的大樹、竹林,白天常隱蔽在沼澤、灌叢或林間,晨昏和夜間活動。常與白鷺牛背鷺池鷺等混群。一般縮頸長期站立一處不動,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間走動,有時亦單腿站立,身體呈駝背狀。如無干擾或未受到威脅,一般不離開隱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時 才突然從樹葉叢中衝出,邊飛邊鳴,鳴聲單調而粗獷。飛行時發出似“wok”或“kowak-kowak”的深沉喉音,受驚擾時發出粗啞的呱呱聲。主要以小魚、蛙及水生昆蟲為食亦食陸生鞘翅日昆蟲。雖吃大量小魚和蛙類,但對維持自然生態平衡起著一定的作用。
馬島夜鷺(圖3)馬島夜鷺(圖3)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

繁殖方式

營巢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巢呈淺盤狀,結構粗糙,全由樹枝構築成,大小為外徑30-51cm,內徑28-32cm,高12-15cm,深8-9cm。4-9月為繁殖期。常成群在一起營群巢。群巢的數目少者一棵樹上幾個至十幾個,多者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雌雄親鳥共同參與營巢。有時利用烏鴉舊巢為窩。每隻產4-6枚卵。隔日或隔1~3日產1枚卵,產卵期6~9天。卵藍綠色,鈍橢圓形,大小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g,平均24g。卵孵化期22~26天;育雛期30~35天;年繁殖力約3.50隻。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絨羽,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經過30多天,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馬島夜鷺(圖4)馬島夜鷺(圖4)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
馬島夜鷺(圖5)馬島夜鷺(圖5)
(圖片:圖1、圖2、圖3、圖4、圖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