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發現中國

馬可·波羅發現中國

《馬可·波羅發現中國》文學性地描述了馬可·波羅的童年成長經歷,展示了他眼中的元帝國的政治面貌、風情習俗。伴君如伴虎的驚險、朝野的變局、宗教的差異、東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一幕幕畫面在這裡鋪展。馬可·波羅史詩般的中國之旅在以後的數個世紀裡,以143種手抄本以及各種印刷本流行歐洲,東方世界豐富的物產、君王和傳說,導致了14世紀末和15世紀的航海探險和地理大發現。馬可。波羅不僅是連線東西方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而且可以說是歷史上連線中世紀和近代的橋樑。

基本介紹

  • 書名:馬可•波羅發現中國
  • 作者:吳興勇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0049606, 9787210049609
  • 外文名:Marco Polo Found in China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西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馬可·波羅發現中國》編輯推薦:馬可·波羅向整個歐洲打開了神秘的東方之門;想要知道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差異、西方世界與元帝國、省及一切地方的不同,不可錯過《馬可·波羅發現中國》!

作者簡介

吳興勇,男,1939年生於湖南邵陽,196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1980年考入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編寫和翻譯的書(包括少數與人合編或合譯)已出版了42本代表作有《暴發戶秘史》《美國史譯叢》《論死生》《一代兵仙韓信大傳》等。

媒體推薦

他(馬可·波羅)在歐洲人的心目中,創造了亞洲。
——英國桂冠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童年時代
1.冒險家的童年
2.十字軍東征
3.幼年喪母之苦
第二章 幸遇名師
1.成吉思汗
2.匈奴——上帝之鞭
3.派使者遊說蒙古人
4.神秘的大草原
5.蒙古旋風
6.開路先鋒
7.伊斯蘭世界的險境
8.亞洲約翰王的傳說
9.韃靼的和平
第三章 父子相見不相識
1.爸爸回來了
2.大汗的特使
3.波羅兄弟長途旅行
4.與忽必烈可汗相約
5.忽必烈為什麼熱心於基督教
6.波羅兄弟回到祖國
7.馬可·波羅要求父親帶他去中國
8.威尼斯元老院的辯論
第四章 大戈壁與蒙古包
1.乘船出發
2.橫渡大戈壁
3.蒙古酒宴
4.蒙古摔跤
5.海都汗和他的女兒
6.海都與忽必烈的爭端
7.蒙古大汗奇異的葬俗
8.蒙古人的遊牧生活、婚姻情況和宗教信仰
9.蒙古人神的崇拜、戰爭習慣
10.蒙古人的法律和大汗選妃的習俗
11.離開海都可汗後的沿途見聞
第五章 忽必烈父子
1.上都夏宮氣象
2.波羅一家覲見忽必烈
3.忽必烈設宴招待波羅一行
4.太子真金
5.忽必烈單獨召見馬可·波羅
6.出席御前會議
第六章 從上都到大都
1.跟隨忽必烈出獵
2.真金太子的病
3.參加蒙古皇族的祭神大典
4.權臣阿合馬
5.美麗的元朝首都
6.參觀元朝天文台
第七章 臨安落日
1.昏庸無能的宋理宗
2.禍國殃民的賈似道
3.戰後的襄陽城
4.面見南宋謝太后
5.南宋的滅亡
6.參加元朝慶捷大典
7.參加蒙古呼拉爾大會
第八章 江南風光好
1.再度出使江南
2.不屈的揚州
3.天堂之城——杭州
4.回京復命
第九章 神秘的西南
1.奉旨往西南考察
2.訪問邊境外三國
3.雲南的奇怪風俗
第十章 元朝的最後擴張
1.元朝與緬國的一場大戰
2.忽必烈準備征服日本
3.御前軍事會議上的爭論
4.阿合馬任命馬可為揚州地方官
第十一章 煙花三月下揚州
1.赴揚州就任
2.拜訪戲劇家關漢卿
3.成吉思汗和長春真人
4.訪問江南道觀
第十二章 大都風波
1.江南民眾聲討阿合馬
2.回大都向忽必烈祝壽
3.元朝征日以災難告終
4.向阿合馬述職
第十三章 出使印度
1.阿合馬被刺
2.印度馬八兒國見聞
3.錫蘭和釋迦牟尼聖跡
第十四章 皇族內訌
1.探視重病的真金太子
2.代表忽必烈與乃顏談判
3.忽必烈親征乃顏
4.忽必烈粉碎乃顏的叛亂
第十五章 獲準歸國
1.忽必烈恩準馬可·波羅歸國
2.陪忽必烈最後一次騎馬
3.告別中國
尾聲

序言

在科學昌明、交通發達的今天,存在著各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我們到全球各地旅行,可以乘坐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我們只要啟開收音機、電視機或電腦的按鈕,就可以收到全球各地的信息,了解天下大事,同樣只需按動電話機或手機的號碼按鈕,就可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通話。科學使地球變小了,成了“地球村”。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知識使人變成了巨人,現代人猶如古人幻想中的神仙,具有通天的本領,可以坐著飛船登上月球,或乘坐太空梭在太空飛行了。
可在古代,要想旅行是很不容易的,那時只能靠徒步跋涉,從一個國家走到另一個國家,往往要數年時間,而且途中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高山海洋,會使你畏難而退。穿越沙漠有渴死的危險,必須騎著駱駝。穿過林莽會遇著毒蛇猛獸,必須佩有武器。越洋渡海得乘舟坐船,古代的船隻很小,沒有蒸汽機等現代動力設備,一遇風浪,就有傾覆的危險,因此,漢朝班超派使者甘英出使羅馬帝國,甘英走到地中海邊,聽說海上航行的艱難,就不敢前進了。我們不要責怪古人膽小,當時航海的確艱險。
古代航海比今天登上太空梭更危險。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因故障爆炸造成數名英雄的殉難,其英名舉世皆知。可古代有無以數計的航海航天員在海上,葬身魚腹,其名字卻難以一個個地查考了。古代歐洲的海船比現代渡船大不了多少,每艘只能載20~50,擠在陰暗狹窄的住艙里都不能直立,廚房的裝備極差,天氣稍有變化就無法生火,導致水手們不得不吃沒有烹調好的飯菜。古人懂得曬魚乾,但沒有罐頭食品,只要一離開海岸,就根本沒有新鮮蔬菜可吃。淡水是用小木桶裝的,不久即變陳腐,水手們經常喝不潔淨的水,有時全體船員都死於傷寒。古時不知道細菌為何物,更沒有抗菌素這樣的藥物,人一發高燒就沒法治療,許多人就莫名其妙地死掉了。的確,最早期的航海者在船上的死亡率是高得驚人的。在1519年,200名水手背井離鄉隨同麥哲倫作著名的環球航行,其中只有18名生還。17世紀,當西歐與東印度群島、印度支那之間的貿易極為活躍時,一次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之間往返的航行中,40名的死亡率是不足為奇的。犧牲者大部分死於壞血病,這是一種由缺乏新鮮蔬菜所引起的疾病,影響牙床,使血液中毒直至病人精力枯竭而死。
古人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說起來輕鬆,要真的實行起來可不容易啊!古代浮海難,難於上青天。不走海路走陸路吧,可陸路也不好走。把東西方分開的是中亞細亞,可中亞處於內陸,有許多沙漠地帶,中國古人把這片沙漠稱為“戈壁”、“瀚海”是有道理的。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描寫戈壁沙漠說:“在旅行者的眼前,連續幾個星期都是同一種單調的景色:一望無際的平原,因去年枯死的草而顯現出一片黃色,能見到的要么就是發黑的、嶙峋不平的山岩群,要么就是慢坡的山崗……”“走了數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我們看到的都是光禿禿的顆粒狀的沙子。沙粒蒸發出酷熱,使旅行者窒息,或者以沙暴形式向旅行者撲來。找不到一滴水,也找不到飛禽走獸,死一般的荒涼,使無意走入此地的人的心中充滿了恐怖……”“一路上不斷遇見倒斃的馬、騾、駱駝的屍骨,曬到赤熱的土地上懸掛著混濁的,仿佛是硝煙的空氣。緊張的龍捲風常常一閃而過,遠遠地帶著旋轉的塵柱。在旅行者的前面和四方八面出現海市蜃樓。白天炎熱得無法忍耐。太陽從升起到日落始終燃燒著。裸露的土地被曬熱到63℃,在陰處也不低於35℃……”可見,在沙漠旅行環境惡劣。
……
——截選自引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