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欽

馬全欽(1901年~1981年),名廷斌,回族積石山縣四堡子鄉人。馬占鰲之孫,馬國良之子。幼時其父馬國良聘請秀才趙尕郎在家教授"四書"、"五經"。年稍長,在堂兄馬廷勷(馬安良之子,時任涼州鎮守使)軍中任職。直系軍閥曹錕任民國總統時,吳佩孚駐洛陽,馬廷勷為聯絡直系,派馬全欽以"西軍指揮"名義去洛陽給吳佩孚祝壽,吳佩孚也想籠絡西北地方勢力,將馬全欽引見給曹錕,曹錕遂任命馬全欽為總統府侍從武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全欽 
  • 民族:回族
  • 出生日期:1901年 
  • 逝世日期:1981年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馬全欽(1901年~1981年),名廷斌,回族,積石山縣四堡子鄉人。馬占鰲之孫,馬國良之子。幼時其父馬國良聘請秀才趙尕郎在家教授"四書"、"五經"。年稍長,在堂兄馬廷勷(馬安良之子,時任涼州鎮守使)軍中任職。直系軍閥曹錕任民國總統時,吳佩孚駐洛陽,馬廷勷為聯絡直系,派馬全欽以"西軍指揮"名義去洛陽給吳佩孚祝壽,吳佩孚也想籠絡西北地方勢力,將馬全欽引見給曹錕,曹錕遂任命馬全欽為總統府侍從武官。

人物生平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曹錕倒台,馬全欽返回涼州(今武威),仍在西軍任職。民國15年(1926年)馮玉祥率國民軍部進入西北,劉郁芬主政甘肅,將西軍改編為國民軍第二十七師,馬廷勷任師長,馬國良任副師長,馬全欽任團長,駐防臨夏。時馬全欽團有六個營,其中三個騎兵營,駐大河家、大溝、黃泥灣等地;步兵三個營,分駐寧定、四家咀、尕營盤等處。1927年春,馬全欽升任旅長時,馮玉祥出潼關與奉軍作戰,馬廷勷派馬全欽率騎兵一旅前往增援。國民軍進駐蘭州後,原來割據的地方勢力,因國民軍的強大壓力,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日漸激化。因爭奪旅長一職,馬全欽結怨於馬廷賢(馬安良之子)。 民國十七年(1928年)馬仲英起事,率部圍攻河州(今臨夏),馬廷賢首起回響。當時馬步芳也由青海化隆率部至積石山之癿藏約馬全欽起事,共同反對國民軍。馬全欽因馬廷賢回響馬仲英,改變主意擁護國民軍。派部屬孔海山去癿藏勸阻馬步芳,馬步芳接受馬全欽的勸阻,仍返回化隆。馬全欽為討好河州鎮守使趙席聘,自告奮勇請命撲滅馬仲英部,經趙同意率部前往追剿。行至寧河買家集附近與馬仲英部相遇,因部隊譁變,吃了敗仗,馬全欽只帶少數親信還赴河州,被趙席聘拒之城外。此時,馬全欽因擔心大河家的西軍軍火被馬仲英掠去,便返回大河家,派人銷毀了四堡子的兵器庫後經享堂赴永登,被劉郁芬派人接到蘭州,軟禁七、八個月。馬步芳未捲入這場鬥爭而保存了實力,開始對馬全欽百般信賴,言聽計從,敬若上賓,過從親密。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蔣介石委任孫殿英為西北屯墾督辦,以牽制甘、寧、青"三馬"勢力。"三馬"聯合反孫。寧夏馬鴻逵為擴充實力,請馬全欽出任所部騎兵第二旅旅長。馬全欽自行在臨夏整編後,率部開往寧夏,並與隨後到達的馬步芳軍聯合作戰,擊敗孫殿英,"三馬"在甘、寧、青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馬全欽因不得重用,辭職還鄉。 馬全欽回到大河家後,開始興辦教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創辦了"私立魁峰國小",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創辦了"私立魁峰中學"。在辦教育的同時,還常為民眾排憂解難,受到各族民眾稱讚。如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馬步灜(馬步芳的同父異母弟)的一名副官,馱銀元由大河家去循化,經梅坡時,被匪盜丁白哥、馬葫蘆跟蹤,到馬兒坡(循化境),殺死副官,奪其槍枝、銀元、馬匹,逃往夏河。馬步灜得知後,請求馬步芳嚴辦。馬步芳派騎兵一連,要血洗梅坡全村。馬全欽聞訊後給馬步芳打電話,請其調回軍隊,不要傷害無辜民眾,丁、馬二人,由他追捕歸案。時馬步芳與夏河駐軍司令黃正清有矛盾,不便入境抓人,只好答應。馬全欽遂派人去夏河,活擒馬葫蘆,擊斃了丁白哥。梅坡村的民眾免遭一場災難。抗日戰爭時期,馬步芳不斷擴充實力,增加軍備和兵源,青海民和縣趙木川、黑鷹溝等地和永靖縣民眾無力繳納巨額兵款,求助於馬全欽。馬全欽寫信給馬步芳,備述民眾困苦,以幾匹馬頂替兵款或免徵。為此,臨夏地區的鄉紳曾贈馬全欽以"山川鐘秀氣看黃河東去積石西來,甘青仰賢名是旭日初升台星朗耀"的錦緞條幅。 1948年,馬全欽任國民黨中央立法委員。是年,馬步芳購得捷克小車兩輛,一輛自用,一輛送給馬全欽。當時,積石山境內還沒有正式公路,只有大車道。馬全欽在西北長官公署的支持下,徵集沿線民工自備吃住和工具,開始修築臨大公路。 1949年8月22日解放臨夏。馬步芳感到大勢已去,準備潰逃,並命令馬全欽燒毀大河家黃河渡船,組織民團抗擊解放軍。23日拂曉,馬全欽攜家眷逃往青海官亭,在官亭鎮集盛元店與胞弟馬介欽商量,決定向解放軍投誠,並收繳了從臨夏逃到官亭的馬步芳部黑次郎(馬如林)團的槍械、軍火、戰馬等軍用物資。馬步芳兩次電催馬全欽趕往西寧,同逃台灣,被拒絕。24日,馬全欽派遣其弟馬介欽、馬顯銳、孔憲章、陳奎、趙吉堂、馬光武等一行13人,攜帶致王震的密信,趕赴臨夏迎接解放軍。25日,應王震將軍之邀,赴循化,拜見了王震將軍,並和他一起察看黃河渡口,按王震指示寫信給對岸守軍馬全義,勸其撤離,馬全義見信撤離。馬全欽被任命為一兵團高級參謀。8月27日,解放軍進駐大河家,在馬全欽的布置下,從肖紅坪、劉集至大河家,沿途民眾拉羊放鞭炮,歡迎解放軍。為幫助解放軍渡河,馬全欽安排船頭馬七五和常乙思麻收集牛皮胎120多條,綁紮牛皮筏22副,組織水手100多人,突擊三晝夜,將一兵團六十二軍(缺一八六師)人馬及軍用物資全部運送過黃河。 1949年9月,西寧解放。馬全欽、水梓、裴建準、祁子厚、徐季直、馬丕烈等組成"臨夏和平代表團",隨王震到西寧,與青海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座談,和平解放全青海。之後,解放軍進駐新疆,馬全欽將其孫兒馬瑛富(崑崙中學副校長)推薦給王震,讓其參加解放軍,並寫信給新疆騎五軍軍長馬呈祥,敦促和平起義。 新中國建立後,馬全欽被任命為西北軍政委員會高級參謀,1952年調任西北行政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後任全國回民文化協會委員。1964年,調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參事室參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馬全欽被遣送到大河家,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政策,恢復名譽,並被推選為甘肅省政協委員。1981年3月,馬全欽在蘭州病逝,終年81歲。 馬全欽從一個舊軍人轉變成革命幹部,經歷非常複雜,但他在當地有良好的聲譽,特別是他熱心公益事業,興辦教育,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些人才為以後地方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至今人們還對他興辦教育的事稱讚不已。下面是他興辦教育的基本情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馬全欽參照私立雲亭中學和青海崑崙中學的辦學經驗,創辦了以祖父馬占鰲的字"魁峰"為名的私立國小,校名為"青海省回教教育促進會循化分會附設臨夏地區私立魁峰國小"。自任董事長,從青海聘請教師任教。委派周中名為校長。學生絕大多數是從本村清真寺里轉來的滿拉,第一批約40人。次年校址遷到場院,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40年又新建校舍(現保全中學所在地),原場院學校中又創辦魁峰女子國小,聘女教師吳松月(漢族,甘肅靖遠人)任教。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魁峰國小已初具規模,但學生畢業上中學很困難,遂以為青海馬家軍培養骨幹為名,去西寧向馬步芳要辦學經費白洋1萬元,擴建校舍,於1943年在魁峰國小的基礎上創立了三年制初級中學,定名為"私立魁峰中學",這是縣境內第一所中學,也是民國時期縣境內唯一的一所中學。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馬全欽任董事長,其弟馬介欽任校長,從青海回教教育促進會聘來綻秀(循化人)為副校長,主持日常事務。教師20多人,開設國文、童子軍訓練等16門課程,生源以馬全欽所辦各國小畢業生為主,學生不分男女、民族、貧富、地區一律平等,均可上學,不收學費,免費提供教材。離校較遠的學生由學校統一安排住宿,提供灶具,學生只帶口糧。教師除免費提供食宿外,每月發白洋5~6元作薪金,每逢節假日或學生畢業時另有犒賞。學校還統一製做了校服,平時由學校統一保管。作了校歌,由段生珍作詞,朱萬成、黃仲孚譜曲。歌詞是:"黃河滾滾向東去,我居源頭。西來積石勢如龍,峰魁雍州。民族復興,學術千秋,功德萬世留。人文蔚起,思潮奔流,氣騰崑崙丘。(重唱)人文蔚起,思潮奔流,氣騰崑崙丘"。學校還有學生吃飯歌,由青海崑崙中學音樂教師王洛炳作詞譜曲,歌詞是:"一顆粟,一文錢,莫妄百姓的艱難;我們加緊操練,維護他們的平安,大家努力來吃飯,大家努力加油乾"。到1949年,短短的六年中,學校已有相當規模,校舍占地10多畝,擁有校舍70餘間,教室10個,大禮堂一座。有國小和國中共9個年級10個教學班,共有回、漢、保全、東鄉、撒拉、土、等族學生350多人。共培養國中畢業生四屆170多人,其中80多人被分別保送到黃埔軍校、崑崙中學深造。在興辦魁峰學校的同時,馬全欽還開辦了梅坡、劉集、吹麻灘3所六年制完小,在大河家、韓陝家、高趙家、王家嶺、肖紅坪、麻歐窪、龍泉、陽窪等村開辦8所四年制初小,為魁峰學校輸送學生。1949年8月積石山解放後,魁峰學校由臨夏縣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四堡子學校,1980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改設為"保全族中學"。2005年,學校占地面積28.3畝,建築面積4844平方米。有26個教學班,其中高中班6個,國中班20個。教職工104人,學生1320人。昔日的私立中學,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煥發出勃勃生機,為自治縣的民族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積石山史話》董克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