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鎮(山東鄒城市轄鎮)

香城鎮(山東鄒城市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城鎮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位於山東省中南部,京滬高鐵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176.06平方公里,轄10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71424人(2011年)。

香城鎮地處鄒東低山丘陵區,山地、丘陵、平原窪地約各占三分之一,共有大小山頭20餘座,分屬嶧山連青山兩個山系。境內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棉花、大豆等作物,建有雙孢菇、花生、長紅棗、香瓜、櫻桃、有機蔬菜大型生產基地;規劃建設城鎮公共核心、食品(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循環農業產業園區和生態旅遊產業帶“一核兩區一帶”,青島保稅港區濟寧(鄒城)功能區位於鎮域西部。2013年位列2013年度全國鄉鎮(街道)綜合實力百強榜第98位。

春秋戰國時期香城屬邾國鄒國),秦代起屬騶縣(後改鄒縣),1983年成立香城鎮和王村鄉,2000年王村鄉併入香城鎮。境內有五寶庵山、莫亭水庫、狼舞山、大河自然生態園等景區,舉辦有紅棗節、採摘季、清涼季等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城鎮
  • 行政區劃代碼:370883101
  • 所屬政區:山東鄒城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鄒城市東南部
  • 行政區域面積:176.06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71424人(2011年)
  • 下轄村莊:10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香城村
  • 電話區號:0537
  • 車牌代碼:魯H
  • 郵政編碼:273503(香城)273504(王村)
  • 旅遊景區:五寶庵山 狼屋山 老龍灣 石鼓墩
  • 火車站:鄒城站(普通車)
  • 高鐵站滕州東站曲阜東站(附近高鐵)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公路,鐵路,公共運輸,旅遊,旅遊景點,旅遊服務,歷史文化,鎮名由來,文物古蹟,節慶集會,特色村屯,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5000餘年前),有先民在境內普陽山呂布台一帶繁衍生息。
夏代徐州之域。
周代邾國鄒國)。
秦朝設騶縣,隸屬新郡。
香城鎮總體規劃圖香城鎮總體規劃圖
唐朝初年,改騶縣為鄒縣,屬河南道兗州。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改縣為鎮,屬仙源縣;元豐七年(1084年),復設鄒縣,此後歸屬一直未變。
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今香城鎮境域屬鄒縣第四鄉香城社、末亭社;嘉靖至萬曆年間(1522—1619年),屬第四鄉香城社。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分屬中十一社中的香城社和下十一社中的東韋社;清末至民國九年(1920年),鄒縣劃為8個區,屬連青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鄒縣第五連青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鄒縣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屬第三學區,下邊劃分為3個聯合國小區,包括張莊、看莊、王村的部分村莊,鄉農學校駐香城。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王村一帶設立第八區,區公所駐王村、瓦峪一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鄒縣民主政府在香城一帶設立第二區,區公所駐香城;設立第八區,區公所駐王村一帶;在連青西相莊一帶設立第九區。10月,撤銷八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國民黨鄒縣縣政府將全縣劃分為2個鎮、21個鄉,今香城鎮境域分屬洪山鄉、景淮鄉、連青鄉(國民黨軍隊僅短期占領縣城及鐵路沿線少數村莊,鄒縣大部已解放,此行政區劃形同虛設)。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鄒縣民主政府在連青一帶設立第五區,區公所駐王村一帶;7月,設立第四區,區公所駐香城一帶;秋季,四區改稱香城區,五區改稱連青區。
1950年11月,香城區、連青區復稱四區、五區。
1955年11月,四區改稱香城區,五區改稱王村區。
1958年3月,撤區並鄉,撤銷香城區、王村區,境內設香城鄉、楊桃鄉、莫亭鄉、王村鄉、相莊鄉、瓦峪鄉6個鄉;8月,撤銷6個鄉,設立香城人民公社和王村人民公社;10月,撤銷王村人民公社,併入香城人民公社。
1962年6月,香城人民公社分設為香城人民公社和王村人民公社。
1983年5月,撤銷香城人民公社、王村人民公社,分別設立香城區、王村鄉(區級);7月,王村鄉改為王村區。
1987年1月,撤銷香城區、王村區,設立香城鎮、王村鄉。
1992年10月,撤銷鄒縣,設立縣級鄒城市,香城鎮、王村鄉屬之。
2000年12月,撤銷王村鄉,原王村鄉行政區域合併至香城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香城社轄香城、山陰村、王村、丘莊、參溝村、劉家峪、鄧通村、茶溝村、孟陳莊、大王莊、大官莊、大末亭等村莊;東韋社轄村中位於今香城鎮境內的有桃園村。
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香城社轄香城集、張馬莊、鄧通莊、望泉莊、褚家莊、洪陽村、南望村、大官莊、中泉莊、白水莊、李白莊、興隆寺、土山窪、劉家峪、參溝、茶溝村、小茶村、新柳莊、邱莊、穆家莊、山陰村、古路、北王村、大黃莊、馬家莊、李樓、八里河、傅家莊、林前村、存里村、大河灘、侯家莊、小河灘、顧蘭村、東參溝、西參溝、郭山、趙山、普陽村;東韋社轄東韋村、侯家窪、董家嶺、匡莊、安寧莊、二溝村、張家莊、白石鋪、戴莊、沈家莊、洪山莊、房家桃園、陳家桃園、楊家桃園、李家桃園、康家桃園、韓家桃園、鄭家桃園、石家桃園、劉家莊、大末亭、小末亭、齊家莊、邱莊。
民國十九年(1930年),第五連青區轄3個鎮、40個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國民黨鄒縣縣政府所劃分的洪山鄉轄個村,景淮鄉轄個村,連青鄉轄個村。
洪山鄉
西韓、九里澗、高皇鋪、大莊、小大莊、沈莊、店子、丁岑、崔橋、存理、趙山莊、趙家窪、東參、中參、西參、唐邱、王邱、杜家、姬家、郭家、徐家、西徐、房家、陳家、宋家、康家、楊家、薛家、李家桃園、小劉、老龍灣、王廟、泉山溝、齊莊、白石鋪、潘家莊、老虎港、二溝、孔莊、陳家莊、張家屋、洪山莊、二道河、董家嶺、侯家窪、安寧莊、丁溝、時棗杭、灰城子
景淮鄉
香城、張馬、山頭、黃莊、東柳下邑、西柳下邑、何莊、大黃莊、李莊、小河、趙莊、邢莊、萬莊、銀河、褚家莊、大山陰、小山陰、苗山嶺、鄧通莊、金山莊、小辛莊、茶溝、大辛莊、東嶺、西嶺、郭莊、時溝、林前莊、金山莊、小官莊、王樓、李莊、白水莊、溫莊、杜窪、付樓、李白、興隆寺、石莊、杜莊、東八里河、西八里河、七賢莊、溫石莊、土門溝、白石山
連青鄉
商家莊、王家莊、高家莊、劈石峪、劉家莊、西劉莊、石古墩、大河灘、白莊、大末亭、小末亭、瓦石溝、集莊、北莊、齊莊、劉莊、崔莊、苗莊、馬莊、楊莊、官莊、張溝、徐溝、小洪洋、大洪洋、羊皮莊、古村莊、田王莊、孫王莊、田石溝、中王莊、北王莊、辛溝、張莊、崔家口、周家口、黃山莊、黃莊、姜家窩、矬草峪、簸箕掌、小煙莊、大煙莊、西南溝、將軍堂、劉家窪、棗溝、黃林、東營、東卞莊、營里、王莊、魏口、孔溝、柳峪、大溝、二溝、老林莊、分水嶺
1950年11月—1956年3月,四區(香城區)轄11個鄉、個村;五區(王村區)轄12個鄉、個村。
四區
(香城區)
邱莊鄉:王家邱莊、付家邱莊、占家邱莊、唐家邱莊、黃家邱莊、後王溝、前王溝
洪山鄉:張家屋、泉山溝、房桃園、王家廟、蔡桃園、洪山莊
莫亭鄉:齊家莊、石古堆、韓家嶺、瓦石溝,大莫亭、小莫亭、焦家莊
劉莊鄉:小劉莊、分水嶺、劈石峪、西劉莊、前劉莊、後劉莊、白石鋪
李桃鄉:朱桃園、於桃園、劉桃園、康桃園、西徐桃園、東徐桃園、老龍灣、楊桃園
張桃鄉:張桃園、鄭桃園、陳桃園、郭桃園、宋桃園、西韓桃園、姬桃園、杜桃園
萬莊鄉:萬家莊、郭家莊、苗家嶺、鄧通莊、穆家莊、小山陰、趙家莊
山陰鄉:褚家莊、邢家莊、時家莊、大山陰、代家村
苗馬鄉:侯家莊、張家溝、苗馬莊、大黃莊、南齊莊
官莊鄉:前官莊、後官莊、大河灘、白家莊
張馬鄉:張馬莊、香城村、何家莊、唐胡同、程北莊、馬山頭、楊家莊、崔家莊
五區
(王村區)
田王村鄉:田王村、孫王村、古路灣、田石灘北王村鄉:北王后村、北王中村、北王前村、黃山懷、周家口、崔家口、張莊
洪洋鄉:銀河寺、尖山前、小洪洋、洪洋西村、徐家嶺、羊皮西村、羊皮後村、羊皮前村
辛莊鄉:大辛莊、東顧嶺、西顧嶺、前茶溝、小辛莊、後茶溝、不亂溝
相莊鄉:前相莊、後相莊、相家嶺、小任莊
西南嶺鄉:小河子、印石村、張山口、古石堆、馮家莊、西南嶺
唐林鄉:王任莊、西高莊、張任莊、前李嶺、後李嶺、棠林
黨山鄉:黨山、磨石山、蔣莊村、小刀山村、林家嶺、郭林溝
夏莊鄉:夏莊、安上、李溝、任廠
叢莊鄉:叢家莊、吳家哨、丁莊、馬家莊、黃家莊、黑石旮
瓦峪鄉:王家莊、馬石莊、駱家莊、瓦峪村
谷山鄉:谷山莊、陳家莊、谷山後村、張家溝、孫家嶺、前相河、後相河、谷山前
1956年3月,撤銷張莊區,原張莊區所轄的張莊鄉、劉窪鄉、松石鄉、卞莊鄉劃歸王村區。此時香城區轄劉莊鄉、山陰鄉、張馬鄉、張桃鄉、洪山鄉、官莊鄉、萬莊鄉、莫亭鄉、苗馬鄉、邱莊鄉、李桃鄉11個鄉,王村區轄嚴莊鄉、瓦峪鄉、北王村鄉、辛莊鄉、西南嶺鄉、相莊鄉、田王村鄉、唐林鄉、洪洋鄉、谷山鄉、黨山鄉、松石鄉、卞莊鄉、張莊鄉、劉窪鄉15個鄉。
1956年10月鄉鎮合併,香城區下莫亭鄉、香城鄉、楊桃鄉、大莊鄉4個鄉;王村區轄相莊鄉、黨山鄉、瓦峪鄉、谷山鄉、王村鄉5個鄉。
1958年10月,將香城人民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4個小鄉的磨石山、林嶺、蔣家莊、郭林溝、黨朗山、馬莊、叢莊、吳家哨、黃家莊、黑石旮、四任廠、夏莊、李溝、安上、瓦峪、馬家石、王家莊、西南嶺、馮家莊、古堆石、邱石、張山口、小河子、小李莊、丁莊、谷山莊、唐林、張任莊、王人莊、西高莊、李嶺、小任莊、相家嶺等33個村莊劃歸滕縣;香城人民公社劃分為王廟、官莊、郭桃、洪洋、田王、苗馬6個管區,轄前劉、永華、谷山、白石、苗馬、西劉、相河、楊桃、占唐、全山、張莊、房桃、官莊、郭莊、莫亭、萬莊、張馬、王邱、付邱、前韓、羊皮、孫王、洪山、張桃、洪洋、鄧通、北王、大山陰、相莊、褚路、楊莊、羊莊、香城、王溝、黃河、田王、郭桃、小山陰、王廟39個生產大隊。
1982年1月,王村公社北王大隊因與尚河公社北王大隊重名,更名為大北王大隊。
1983年5月,人民公社改為區,區下轄鄉,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香城區轄5個鄉,66個行政村,216個經營組;王村區轄4個鄉,34個行政村,113個經營組。
行政村
香城區
香城鄉
香城、崔唐、程北莊、香楊莊、張馬莊、馬山頭、何莊、萬莊、苗嶺、木莊、鄧通莊、小山陰
邱莊鄉
付邱、王邱、占邱、黃邱、前王溝、後王溝、郭桃、西韓、桃莊、韓桃園
山陰鄉
大山陰、邢莊、代村、前郭莊、後郭莊、時溝、褚家莊、福路莊、小河圈、大黃莊、馬營、東苗莊、東侯莊、南齊莊、西張溝、南小劉莊
莫亭鄉
大莫亭、小莫亭、瓦石溝、韓嶺、官莊、大河灘、趙崗、北齊莊、前劉莊、西劉莊、北小劉莊、白石鋪、焦莊、石古墩
桃園鄉
楊桃園、李桃園、於桃園、康桃園、房桃園、劉桃園、朱桃園、王廟、老龍灣、東徐桃園、西徐桃園、張桃園、洪山莊、泉山溝
王村區
王村鄉
田王村、孫王村、田石灘、後相河、孫家嶺、古路灣、陳嶺、谷山前、谷山後、東張溝
洪洋鄉
羊皮北、羊皮南、羊皮西、尖山前、東洪洋、西洪洋、小洪洋、徐西嶺、銀河寺
茶溝鄉
茶溝、前相莊、後相莊、龍水、顧嶺、不亂溝
大北王鄉
大北王、黃山懷、連青山、周口、馬石片、駱莊、辛溝、崔家口
1987年1月,撤銷香城區及其所轄的5個小鄉,設立香城鎮,香城鎮劃分為8個管區,轄66個行政村;撤銷王村區及其所轄的4個小鄉,設立王村鄉,王村鄉劃分為4個管區,轄34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撤銷王村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香城鎮,原香城鎮和王村鄉的管區、行政村未作調整;香城鎮共劃分為12個管區,轄100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香城鎮劃分為12個管區,轄10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香城村。
管區行政村
香城管區
香城村、崔唐村、程北莊村、香楊莊村、張馬莊村、馬山頭村、何莊村
萬莊管區
萬莊村、苗嶺村、小山陰村、鄧通莊村、木莊村
邱莊管區
傅邱村、王邱村、詹邱村、唐邱村、黃邱村、前王溝村、後王溝村、郭桃園村、前韓桃園村、西韓桃園村
山陰管區
褚莊村、福路莊村、戴家村、時溝村、前郭村、後郭村、大山陰村、邢莊村
莫亭管區
官莊村、大河灘村、趙崗村、韓嶺村、石鼓墩村、北齊莊村、瓦石溝村、大莫亭村、小莫亭村、焦莊村
劉莊管區
白石鋪村、西劉莊村、前劉莊村、北小劉莊村
桃園管區
洪山莊村、泉山溝村、張桃園村、房桃園村、王廟村、西徐桃園村、東徐桃園村、老龍灣村、楊桃園村、李桃園村、劉桃園村、康桃園村、朱桃園村、於桃園村
大黃管區
西張溝村、東侯莊村、南齊莊村、南小劉莊村、東苗莊村、馬營村、大黃莊村、小河圈村
王村管區
田王村、孫王村、古路灣村、田石灘村、前相河村、後相河村、孫家嶺村、陳嶺村、谷山前村、谷山後村、東張溝村
洪洋管區
東洪洋村、西洪洋村、小洪洋村、徐西嶺村、銀河寺村、尖山前村、西羊皮村、北羊皮村、南羊皮村
茶溝管區
茶溝村、前相莊村、後相莊村、龍水村、顧嶺村、不亂溝村
北王管區
大北王村、黃山懷村、周口村、崔家口村、馬石片村、駱莊村、連青山村、辛溝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香城鎮位於鄒城市區東南20公里處,西連嶧山鎮看莊鎮,北靠大束鎮張莊鎮,東接張莊鎮,南與滕州市界河鎮龍陽鎮東郭鎮為鄰。鎮境最東端為崔家口村東蓮子山與張莊鎮和滕州市交界處,最西端為西韓桃園村與嶧山鎮交界處,最南端為時溝村南與滕州市交界處,最北端為五寶庵山與張莊鎮交界處,鎮境介於東經117°03′45″—117°15′00″,北緯29°55′00″—29°58′20″之間,東西最大距離18.9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6.1公里,總面積176.06平方公里。
香城鎮

地形地貌

香城鎮地處鄒東低山丘陵區,地勢東部、北部高,西部、南部低,四周高、中間低,山地、丘陵、平原窪地約各占三分之一。境內共有大小山頭100餘座,基本上都在轄區邊緣,中間地帶如同小盆地。全境最高點為蓮子山,海拔635.4米;最低點為戴村村北河岸,海拔116米。
香城鎮主要山嶺
山系山峰位置海拔
(米)
備註
嶧山
山系
鎮駐地西1.5公里
251.3
順山脊與看莊鎮東西為界,山勢不高,南北延伸4公里,面積5平方公里
鎮駐地南5公里
411.5
東北西南走向,主峰在滕州境內,以東北部山脊為界,南部屬滕州市,東北部屬香城鎮,山勢挺拔陡峻,面積11平方公里
虎山
鎮駐地西南4.5公里
266.7
主峰與香城為界,東北西南走向,周長3.8公里,面積1.08平方公里
泉山
鎮駐地西北7公里
231.6
東靠京台高速公路
連青山
山系
鎮駐地東北7.5公里
136.1
與張莊鎮以山頂為界,西部屬香城鎮;西與商山、柯樓山、孫山、琵琶山、齊山連為一體,東西走向,面積4.3平方公里,周長8.5公里
柯樓山
鎮駐地北6公里
348.0
北與商山、南與孫山縱向排列,三山面積2.3平方公里,周長6公里,山北麓有孫家洞
琵琶山
鎮駐地北6公里
284.0
為大頂山西部邊沿的一個山頭,東西走向,周長4公里,面積1平方公里,岩石屬花崗岩
商山
鎮駐地北7公里
348.3
東西走向,東與大頂山連為一體
齊山
鎮駐地北5公里
231.0
為大頂山西部邊沿的一個獨立山頭,山體圓形,周長2.8公里,面積0.6平方公里,岩石屬花崗岩
鎮駐地北9公里
445.0
“Y”形走向,順山脊為界,南部屬香城鎮;東西長6公里,面積25平方公里;據傳山上有五寶,形似馬鞍,得名“五寶鞍”
大谷山
鎮駐地北8公里
325.0
南與小谷山連為一體,山體呈橢圓形,北靠五寶庵山,面積0.2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
小谷山
鎮駐地北8公里
269.0
北與大谷山連為一體,面積0.25平方公里,周長1.4公里
尖山
鎮駐地北9公里
311.0
為香城鎮與張莊鎮的界山,山體稍圓,面積1.5平方公里,周長5公里
南洪山
鎮駐地西北8公里
382.8
以山峰為界,南屬香城,北屬大束;南北走向,東與五寶庵山連為一體;面積3.5平方公里,周長8.4公里,岩石屬花崗岩
梁山
鎮駐地西北7公里
257.0
南北走向,西北與洪山、五寶庵山連為一體;面積0.7平方公里,周長3.4公里,岩石屬花崗岩
黃山
鎮駐地北偏東8公里
426.9
東西走向,北坡較平緩,山後有老貓洞;面積2.4平方公里,周長6公里
東獨都山
鎮駐地北6公里
242.0
圓形獨立山頭,北、東、南三面臨莫亭水庫,西與西獨都山相對;面積0.4平方公里,周長1.5公里
西獨都山
鎮駐地北6公里
251.0
為一獨立山頭,東與東獨都山相對;面積0.4平方公里,周長1.5公里
尖山
鎮駐地東北4.5公里
312.0
與鎮北“尖山”重名;山體稍圓,山頭較尖,北與狼屋山、大馬島連為一體
狼屋山
鎮駐地東北7公里
463.0
南北走向,東與大馬島山、南與尖山連為一體,以山頂劃界,西南部屬香城,東北部屬張莊;3座山頭總面積10.3平方公里,周長13.5公里
大馬島
鎮駐地東北8.5公里
355.0
與狼屋山、尖山連為一體,山體稍圓
蓮子山
鎮駐地東15公里
635.4
西北東南走向,中間部分以山脊為界,西屬香城,東屬張莊,南部一小部分屬滕州市;西與黃山、北與南鋼山連為一體,面積14平方公里,周長16公里
黃山
鎮駐地東偏北10公里
426.9
與鎮北的“黃山”重名;為蓮子山向西北延伸的山峰,南北走向,以山頂與張莊鎮為界,面積3.5平方公里,周長8.6公里
中山
鎮駐地東7公里
256.4
位於田王村北
孫山
鎮駐地東7公里
297.0
位於孫王村北
谷山
鎮駐地東南10.5公里
408.2
位於陳嶺村南,東西走向,北坡屬香城鎮,南坡屬滕州市
寄母山
鎮駐地東南12公里
304.3
位於谷山前村東南,大部分屬滕州市,西北一角屬香城鎮

氣候

香城鎮屬暖溫帶過渡型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熱同步。年平均降水量777.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580小時,年平均氣溫14.1℃,無霜期205天。

水文

香城鎮絕大部分區域屬東大河水系,西北一角屬白馬河水系。境內有東大河、滑將河、二道河、大黃河、大黃東河、龍水河、洪洋河、圍山河、亂柳行河、相河等13條河流,其中東大河、滑將河、大黃河為貫穿南北的三大河流;均為季節性間歇河,冬、秋、夏有水,一般春季乾涸。東大河又名王村河、北沙河,發源於張莊鎮東王莊村東南,自黃山懷村西入境,流經大北王、孫王、田石灘,至前相莊村南出境,注入馬河水庫。滑將河又名香城河,為東大河主要支流,發源於五寶庵山南麓劉莊一帶,上游建有莫亭水庫,自北向南流經香城鎮西部,下游至顧嶺村東南出境,注入滕州市馬河水庫,全長22.5公里,流域面積108平方公里。二道河發源於西劉、前劉村北的黃山、五寶庵山等地,冬春季節無雨,夏季雨水被莫亭水庫庫存,水庫下游水量較少;途經大莫亭村西往南,在香城村西與滑將河匯合,全長2167米。大黃河發源於大河村東南大頂山,流經官莊村西,向南流至後郭村北與滑將河、二道河融匯,全長4675米。此外還有幾條小支流,均為季節河,汛期有水,冬春乾涸,源短流急,含沙量大。

土壤

香城鎮域內土壤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一是褐壤土(俗稱粗砂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的嶺坡和崚崗上,土層薄,一般只有25厘米左右,水土易流失;二是淋溶褐土,主要分布於近山階地及傾斜平地;三是潮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兩岸,土層較厚,一般有60厘米至100厘米,為境內高產土壤;四是潮褐土,主要分布在山腳下的窪地,易旱易澇,是一種低產土壤。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香城鎮水資源相對不足,地下水較為匱乏。境內共有水庫16座,其中小(一)型水庫2座,莫亭水庫總庫容767.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17萬立方米,每年可向西葦水庫調水500萬立方米,大河灘水庫總庫容156.8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3.49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14座,總庫容合計413.1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合計188.69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香城鎮境內的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岩、石英、黃沙料石、磚瓦用黏土等。花崗岩主要分布在北小劉莊村東頭的黃山、前劉村的五寶庵山、大河村東的大頂子山等山頭,總儲量6億立方米,品種有雪花青將軍紅、槐花綠、桃花紅、山楂紅、黑白花等,其中雪花青品種為國內獨有;石英主要分布在白石村東、西劉村西;黃沙料石等建築材料遍布全鎮。
據《鄒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1—2010)》主要礦區資源儲量基本情況表,香城鎮和王村鄉境內共有磚廠5座,磚瓦黏土資源量20.51萬噸,規劃禁止開採;連青山花崗石允許開採區面積24平方公里,地跨香城鎮和張莊鎮,飾面花崗岩儲量757.8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據2011年制定的《鄒城市香城鎮總體規劃(2009—2030)》,香城鎮現狀土地總面積264086.7畝,其中農業用地20660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8.23%;建設用地2167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2%;水域及未利用地35804.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3.56%。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畝)占總面積比例
耕地
139427.2
52.80%
園地
5678.6
2.15%
林地
18360
6.95%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19920.7
7.54%
交通用地
1752.3
0.66%
水域及未利用地
35804.7
13.56%

人口

截至2011年,香城鎮有22350戶,84818人;其中女性人口40577人,非農業人口339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7‰。

經濟

綜述

2011年,香城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7.67億元,比2010年增長38%;財政收入4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73元,比2010年增加1017元。
2013年,香城鎮完成稅收147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1.4%,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42.9%;以綜合指數108.0、發展水平177.0、發展活力120.40、發展潛力88.60、和諧指數90.41的成績位列2013年度全國鄉鎮(街道)綜合實力百強榜第98位。

第一產業

香城鎮北部山區農作物多以地瓜、花生為主,其次是小麥、玉米等;沖積平原以小麥、玉米為主,其次是大豆、地瓜等。其餘農作物主要有高粱穀子紅豆紅小豆等。經濟作物有花生、芝麻、油菜等。蔬菜作物有大白菜、土豆、大蔥、大蒜西紅柿茄子、辣椒、韭菜、蘿蔔、菠菜等;瓜類主要有冬瓜、南瓜、黃瓜、甜瓜、西瓜等;栽培的果樹主要有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棗樹山楂樹柿子樹核桃樹石榴樹葡萄樹等。
2011年,香城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272公頃,總產4.86萬噸;瓜菜603.8公頃,總產1.81萬噸;棉花82.3公頃,總產113.1噸;種植業產值32017萬元。2011年造林23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6.4%,林果總產1500噸;林業產值5173萬元。2011年末大牲畜存欄5310頭,豬存欄4.9萬頭,羊存欄6.73萬隻,家禽存欄85.7萬隻,畜牧業總產值22166萬元。水產品總量2680噸,漁業總產值2309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32萬千瓦。
2011年,香城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19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45%。

第二產業

至2010年,香城鎮形成了以石材開採與深加工、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畜禽養殖加工、冷鏈物流和服裝加工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香城鎮工業總產值完成7.8542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6%;實現利稅4603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9%。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7.3億元,利稅5760萬元。

第三產業

香城鎮的第三產業主要是鎮駐地的商貿流通業餐飲服務業和旅遊業。境內共有大型集貿市場6處,分別為香山集、楊桃集、山陰集、莫亭集、王村集、北王集,高峰日上市人數300—1300人,日成交額2—5萬元。
2011年,香城鎮第三產業總產值3.5924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51%。
截至2014年,香城鎮共有限上貿易企業18家,其中限上批發企業8家,限上零售企業6家,限上餐飲企業4家;有重點服務業企業2家。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香城鎮駐地位於鎮域西部,鎮駐地區域包括香城村、張馬村、程北村和崔唐村,2010年鎮區面積1.7平方公里。

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香城鎮63個村建有文化大院、72個村建起了農家書屋、46個村建起了文化廣場。
截至2012年,香城鎮共有中學2處,中心完小12處,教學點3處,政府辦幼稚園1處,學校辦幼稚園10處。在職在崗教職工433人,在校中學生1259人,小學生2936人,在園幼兒785人。全鎮有省級規範化學校1處,濟寧市級規範化學校2處,濟寧市級電化教育示範學校1處,濟寧一類幼稚園3處。
香城鎮尖山新村香城鎮尖山新村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香城鎮有一級甲等醫院2處(香城鎮衛生院、鄒城市急救中心王村分院)。其中香城衛生院現有職工72人,床位60張,占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香城防疫站有職工20人,床位10張,占地面積5畝,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全鎮有村級中心衛生所74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香城鎮新農保參保總人數達到54522人,參保金額523萬元。其中,60周歲以上領取待遇人數為11973萬人,60歲以下參保人數為42549,參保率96.71%。

交通

公路

京台高速公路G3)沿香城鎮西北部邊界而過,在臨菏路交匯處設有香城(嶧山)出入口,鎮駐地距香城(嶧山)3公里,距京台高速鄒城出入口10公里,距104國道14公里;臨(沂)菏(澤)公路濟寧段城際快速主幹道(濟寧市南二環路)東西貫穿全鎮,經過鎮駐地;鄒城新東外環(高鐵連線線)自臨菏路口起向北平行於京滬高鐵,2014年春季竣工通車;縣鄉道路東西向的有鄒王路、泉張路等,南北向有香看路、香莫路和婁木路等。

鐵路

京滬高鐵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鎮駐地距曲阜東站18公里,自曲阜東站2.5小時可到達北京、上海。

公共運輸

截至2014年,香城鎮境內通鄒城市城鄉公交線路5條:108路(鄒城—大莊—香城)、205路(鄒城—羊皮)、206路(鄒城—嶧山鎮—王村)、207路(鄒城—看莊—萬莊)、219路(鄒城—五寶庵山—簸箕掌)。

旅遊

旅遊景點

立足於優越的山水資源,該鎮規劃建設了以鮮果採摘為主題的洪山流域和萬畝棗林觀賞區、以登山健身為主題的五寶庵山風景區和以休閒度假、風情體驗為主題的狼舞山度假區等不同類型的休閒生態旅遊項目區。同時,以景區為依託,該鎮還積極培育了近50處高標準的“農家樂”旅遊接待點,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良好地配套服務。
五寶庵山為AAA級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屬省級國有林場,位於劉莊流域,分屬於前劉莊和西劉莊,面積22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445米,森林覆蓋率達95%。據傳山上曾出現金鐘、銀鐘、金鋤、金棒槌、聚寶盆五寶而得名,並有關帝廟和講經殿等石庵,故名五寶庵山。山上有鳳凰台、捨身崖、跑馬嶺等13大景,玉皇洞、蓮花池、桃花洞等9個名洞,龍王廟、關帝廟、華佗殿等5個廟殿,還有3名泉、20名石等景觀。明清時每年陰曆正月十五至二月二為五寶庵山廟會,方圓上百里的人們來此,絡繹不絕,說書唱戲、做買賣,多時可達萬人。山腳處的戲台石上尚有舊時立木柱的石洞,華佗殿、玉皇殿旁留有石碾、水井、臼窩等。
莫亭水庫
莫亭水庫為山東省級濕地,興建於1959年,1977年擴建成為中型水庫,後建為小(一)型水庫。2009實施清庫增容和灌區渠系配套建設,總庫容864萬立方米,可利用水面為1304畝,流域面積20.6平方公里。濕地水面寬闊、水質清澈,長年有白鷺、鸛等飛鳥到此生活,周圍山巒起伏,景色秀麗。
狼舞山
狼舞山又名狼屋山,為山東省級水利風景區,位於香城鎮東部,面積1.6萬畝,有大小山15座、山谷7處、山澗6處、水庫塘壩10處,主峰海拔465米。山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0%。景區生態優美、風景獨特,集山、水、林、洞、瀑、石為一體。山谷中刺槐叢生,山下有小寺子、皮溝水庫等。
香湖景區(滑將河)

旅遊服務

香城鎮駐地設有香城旅遊信息諮詢服務中心,集旅遊諮詢、旅遊宣傳和旅遊投訴功能於一體,遊客在此可以了解相關的交通、餐飲、購物、旅遊景點、旅遊線路等信息。

歷史文化

鎮名由來

香城位於普陽山下,滑將河東岸。始建於秦代,因廟宇較多,香菸不斷,故取名為香城。一說此地在古邾國桃園附近,每逢桃花盛開,花香全城而得名。

文物古蹟

截至2011年,香城鎮共有濟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龍山玉皇殿),鄒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名 稱
地 址
時 代
香城鎮戴村南龍山上
馬山頭遺址(呂布台遺址)
香城鎮馬山頭村西南
香城鎮羊皮村北
東周至漢
徐辟祠
香城鎮徐桃園村
陳清松墓碑
香城鎮大河灘村東
民國
馬家山頭遺址位於馬家山頭村西南約1500米,俗稱呂布點將台。面積約2萬平方米,暴露有灰坑,紅燒土塊等遺蹟,採集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黑陶次之,器形有豆、盆、鼎等。1978年2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香城鎮滑將河、普陽山、十八桃園均與三國人物有關。從前,香城北、東、東南三面為水,西面臨山。相傳三國時期,呂布曾在此屯兵,建房舍,築高台,操練兵馬。因懷念河南濮陽,命山名為普陽山。後與曹操在此打仗,呂布在河邊馬失前蹄,被淤泥滑倒,戰敗逃往徐州。當地人把呂布練兵台稱為呂布點將台,把滑倒呂布的河叫滑將河。今普陽山仍有落霞泉、點將台等遺蹟。民間有“丈把石、飲馬泉、石馬山上呂布戲貂蟬”傳說。
十八桃園是當年劉備、關羽、張飛的駐地。戰後軍中有老弱殘兵留在了當地,因思念家鄉涿郡,栽植了一些桃樹寓以慰藉之意。後桃園面積發展壯大,居民集聚眾多,先後形成了18個村莊,被稱作“十八桃園”。以自然村為序,這18家桃園分別為蔡、房、徐、薛、楊、李、朱、康、於、劉、陳、張、鄭、郭、宋、韓、杜、姬。現由於自然村合併或析分,已不是十八之數。
玉皇殿位於香城鎮戴家村村南龍山之上,俗稱無梁殿。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原玉皇廟和關帝廟兩組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為鄒東南一大勝景。整個建築前有雲階、南天門、關公殿、東西配殿、玉皇殿、藏經閣、道房等,還有石碾、水井、臼窩等生活設施。現僅存玉皇殿。玉皇殿為全石結構,為花崗石塊砌壘並雕刻的硬山式建築,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座北向南,建築面積40平方米。前有廊,兩根八楞方柱分立兩邊,檐下有石刻雀替板,東西間為方形石窗,窗欞透雕圓錢圖案,門楣上浮雕“雲捧金闕”四字匾額。殿頂刻制出形象逼真的瓦壟、瓦當和滴水。殿內為弧券頂,殿內原有玉皇像龕,今已毀。現僅存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立《重修寨山玉皇閣關帝廟碑》殘碑一塊。玉皇殿建築集木構、石雕藝術於一體,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式樣特點,是罕見的明代石雕建築物。
台子遺址位於香城鎮羊皮村北2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米,文化堆積0.5—0.8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等遺蹟,採集有西周夾砂灰陶繩紋鬲口、夾砂紅陶繩紋鬲足,東周夾砂紅陶繩紋鬲口等。
徐辟祠位於東徐桃園村西北部,始建於宋代。明永樂年間重修,清代重建。1978年2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進行了維修。祠堂南北長32米,東西寬21米。祠外有兩塊石碑,東為“徐辟故里”,西為“徐辟祠墓”。門楹中書“先儒徐子祠”。祠堂窗前有石獅兩尊,石香爐一鼎。祠堂內原有徐辟塑像,已毀,有後人重刻的徐辟石像和供奉的神位。院內原有石碑多塊,400年樹齡的古柏4株,現已毀。

節慶集會

三月古會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香城鎮“三月古會”。四方民眾雲集,人潮如織,買的、賣的、玩的、看的,吆喝聲、歡笑聲連成一片,非常熱鬧。據考,香城古會興起於魏晉時期,至今1600多年,是鄒城東南、滕州東北地區最大的商貿民俗古會。
紅棗文化節
從2011年開始,香城鎮依託萬畝長紅棗基地,每年秋季在東張溝村舉辦“鄒城市國民休閒匯香城紅棗文化節”,以“賞田園風光、品民俗風味、吃鄉村土菜、住農家小院”為主題,包括紅棗姑娘選拔、節徽和吉祥物徵集評選、紅棗文化節推介、紅棗文化節開幕、農產品經貿洽談五大主題活動以及紅棗王評選、廚藝大賽、採摘比賽、攝影比賽、棗藝比賽、棗樹認領、垂釣比賽七項民眾性參與活動,集趣味性、娛樂性和休閒於一體。

特色村屯

大莫亭村位於香城鎮駐地北約3.7公里處,建村於北宋末年,系顓孫子莫故里,傳說是子莫死後的林地。林地占地10餘畝,原有亭台兩座(大莫亭、小莫亭),石像及房舍建築若干。宋代皇帝曾到子莫墓地拜祭,康有為來此遊覽曾題詞“先賢申祥故里”。“文革”時遭毀。大莫亭村西南角曾建天齊廟一處,每年三月二十八為香火大會,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現僅留廟前門和廟大殿。舊時莫亭的舞龍燈、踩高蹺、說書唱戲等民間藝術繁榮,有舞龍隊一支,長龍燈一條,每到年節藝人敲鑼打鼓到周圍村莊去表演舞龍燈、踩高蹺,後漸漸衰落。1952年建村莊劇團,主唱山東梆子柳子戲、魯南小鼓等,在鄒東一帶反響強烈,演員阮金娥曾受劉少奇接見。
官莊有百餘年的土陶燒制歷史,以大缸、瓦盆、瓦罐、碗、花盆為主。新中國成立後最為興盛,以大集體作坊形式操作,有30多位工匠專門燒制各種器皿,產品銷往鄒縣、滕縣、濟寧、曲阜、泗水等地,在當地有“官莊的家什邢莊的缸”說法。後逐漸衰落。

著名人物

顓孫子莫,魯國先賢,孔子弟子顓孫子張顓孫師)之弟。唐代贈“陳伯”,開元八年(720年)從祀。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封“宛丘侯”,再封“陳國公”,列哲位,稱先賢。
徐辟(前345—前267),字新章,為孟子著名弟子。原居於東海(今郯城),幼年隨父徙邾國。二十一歲起師從孟子,尊師孝友,受孟子垂愛。三十歲許,隨師遊說宋、魏、齊、滕諸國。四十一歲仕齊為客卿。卒後葬於今香城鎮徐家桃園。宋時封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謚“先儒徐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