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干縣東山書院

餘干縣東山書院

餘干縣東山書院位於餘干縣城冠山羊角峰,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由余乾籍右丞相趙汝愚及其從弟趙汝靚創建的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餘干縣東山書院
  • 地理位置:餘干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修建時間:南宋淳熙年間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自從趙匡胤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實行知州制度後,文人才開始在真正意義上主掌政權,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司馬光和王安石。他們既是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傑出的政治家。
在這種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宋代書院極其發達。出現了白鹿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等著名書院。其大多擇山林名勝之地為院址,在眾多知名學者講學期間,大批學子慕名而來,採用自由研習,相互辯論,聚眾講解等多種方法,形成了影響巨大的講會制度。
南宋淳熙(1174—1189)年間,曾為宋朝丞相的趙汝愚之堂弟趙汝靚在東山嶺羊角峰南側(即今縣委招待所)建東山書院。建成後,即邀請四方學者來此講學,一時學子云集。
因趙汝愚與朱熹交好,藉此關係,即邀請到朱熹到此講學。朱熹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大家。他是程熙的三傳弟子,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以至自元朝以來,歷代王朝科舉,都以他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在東山書院期間,朱熹一邊講學,一邊為《離騷》作注。
東山書院的建成,對我縣文風影響頗深。宋明間,鄉賢多從此出,南宋時,我縣成就了理學多人,如:曹建、饒魯、柴元裕、柴中行、劉伯正等。明代全國理學家共15人,我縣即占2名,即胡居仁和張吉。故當時餘干縣為理學名區,有“文化甲江南”之稱。
朱熹不僅以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薰陶了一大批餘干學子,同時也為餘干人民留下了一處永久的人文景觀。

發展歷程

趙汝愚與朱熹關係密切,交情很好,書院建成後,趙汝愚即邀請朱熹前來講學,趙汝靚及趙汝愚的兒子趙崇憲都拜朱熹為師,在此受學,朱熹親題其堂日“雲風堂”。
趙汝愚(1140-1196年),字子直,是宋太宗的八世孫,祖父趙不求監餘干酒稅,始居餘干縣城東隅。趙汝愚少有大志,曾說“丈夫應留名青史,才不枉度此生。”26歲時,考取狀元,歷任宣義郎、信州知州、吏部尚書等職,後升為掌管兵權的知樞密院事。1194年,宋孝宗死,光宗又稱病,無人主持孝宗喪事,在關鍵時刻,趙汝愚定策扶危,以太皇太后的旨意,讓光宗內禪,立光宗次子趙擴為帝,是為寧宗,趙汝愚也因定策之功而升為右丞相。趙汝愚與理學大師朱熹關係密切,有著深厚的情誼,是他薦引朱熹入朝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但後因權臣韓侂胄陰謀,使趙汝愚罷相,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發放到永州安置,途經衡陽時,因郡守錢鍪挾私怨屢加刁難,憂憤成疾,暴卒于衡州,年57歲。韓侂胄為排斥異已,掀起“慶元黨禁”,將道學定為偽學,列朱熹為首惡,朱熹及其弟子遭受沉重打擊。
趙汝愚之子趙崇憲扶柩歸葬餘干故里,生前好友不顧“偽學黨禁”之禍,前來弔唁,朱熹當時已罷歸福建崇安,聽到訃告後,不顧有病在身,親赴餘干弔唁,隨後在東山書院講學,四方名士慕朱熹之名紛至沓來,人數達數以百計。朱熹在講學之餘,在雲風堂潛心注述《離騷》,最後完成了《楚辭集注》的編纂工作,把他對趙汝愚的知遇之情,融注在屈原形象的塑造之中。
在東山書院的西峰有一天然水池,池水滲自山崖,久旱不絕,相傳齊梁間有龍蟠池中,冬夏不涸,故名“龍池”,朱熹在東山書院講學和注《離騷》期間,經常臨池洗硯,並取池水磨墨作書,朱熹走後,學子們爭相效仿,日久天長,把一天然池水池土染黑,故後人稱為墨池,墨池旁有碑,日“朱子注《離騷處》”,至今遺蹟尚存。每當皓月當空,俯視池水,似有明月墜池之感,因此“龍池夜月”成為乾越八景之一。在墨池旁築有一亭,供朱熹取水時休息,取名為墨池亭。
東山書院建成後,因有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講學,從而使書院文風深厚,培養了大批人才,餘干的很多鄉賢都出自東山書院。汝愚之子趙崇憲後來官至戶部尚書,其從弟趙汝靚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此外受書院薰陶培養的還有一批理學大師:如曹建,晚年遊學朱子門下,朱子授以“無妄”之名,因而稱無妄先生;柴元裕,讀書以窮理盡性為本,曾作《春秋解》、《尚書解》、《宋名臣傳》等;饒魯、柴中行皆其門人,饒魯又名雙峰,其學本於致知力行,著有《五經講義》、《春秋節傳》等。到明代更有理學大師胡居仁和張吉,餘干也因此而成為理學名區,有“人文之盛甲江南”之說,東山書院及朱熹講學的教化之功功不可滅。
南宋末年,天下大亂,趙汝靚死後,東山書院也被元朝胥吏所占,鄱陽人李榮庭為使書院不至淪為元朝胥吏之手,變賣家產,倍價從胥吏手中購回書院,因此抗元英雄謝枋得(號疊山,弋陽人)作了《東山書院記》一文,盛讚李榮庭的行為是使“使文公之道大明於斯世,篤行、忠定之家學亦不絕矣。”“亦知學之有功於天地乎。”對李榮庭之舉大加讚賞。
元末,東山書院毀於戰亂,明初之際,其地又為寺院所占,到弘治二年(1489)由知縣沈時取回重建,後因萬年人王浩八領導的姚源洞起義軍占據餘干,東山書院又為亂兵焚毀,到正德六年(1511)夏,江西巡撫任漢命餘干知縣徐冠重建書院於中峰,為此明代大學者李夢陽著有《東山書院重建碑》,對東山書院歷史進行了總結回顧。
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縣李世仁因書院頹廢,捐資倡建,形成較大的規模,當時書院基址東西38丈,南北7丈,有東山書院1座,理學祠3間,雲風堂3間,麗澤堂3間,齋房1間,望湖亭1座,在書院門前有石級90餘級,在階下建有“入德之門”牌坊,上書“明體達用”匾和“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的聯語懸諭書院。
餘干東山書院自趙汝愚創辦,因有朱熹等大師的講學,開一代儒風,中間歷經元明清諸朝,多次遭毀又多次重建,直到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詔令各省大小書院改為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東山書院改為餘干縣高等國小堂,從而結束了東山書院的歷程。1960年,在東山書院舊址上建成了餘干縣委招待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