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內面觀

顱骨內面觀

顱的內面觀是整個顱骨可區分為五個面觀察之一,五個面觀察:即頂面觀、底面觀(顱底內面及顱底外面觀)、側面觀、額觀及枕觀。顱頂上面有三條縫,即矢狀縫、冠狀縫和人字縫,是組成顱頂各骨的分界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顱骨內面觀
  • 外文名:Internal view of skull
解剖結構:,顱底內面形態學結構:,與顱骨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1、顱:
指顱骨及其所連成的頭顱。是人頭部的骨性支架,由29塊形狀、大小不一的骨塊組成,位於脊柱上方。除下頜骨、舌骨和聽小骨外,其餘骨彼此借結締組織或軟骨牢固相連。顱分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於顱的後上部內有顱腔,容納腦,對腦起保護和支持作用。面顱位於顱的前下部,包括眶、鼻、口腔等的骨性結構。下頜骨與腦顱間形成下頜關節,使下頜骨參與咀嚼運動。
組成腦顱的腦顱骨共有8塊,其中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成對的顳骨和頂骨。組成面顱的面顱骨有15塊,其中成對的上頜骨、齶骨、顴骨、鼻骨、淚骨以及下鼻甲,不成對的犁骨、下頜骨和舌骨。
2、顱骨:
頭部骨骼,由22塊不同形狀、大小的骨頭組成。顱蓋骨由8塊扁平的盤狀骨組成,能保護大腦。其中有些組成臉部骨骼。其餘14塊,包括下頜骨,組成臉部:下頜骨是顱骨中惟一能活動的骨,餘下的由被稱為骨縫的不可動關節連線而成。許多小孔穿透顱骨供血管和神經出入腦部。顱骨基部的枕骨大孔是這些孔中最大的,脊髓經此而過。
又稱頭骨,人和脊椎動物頭部的骨架。人的顱骨由23塊骨組成,能支持和保護腦等重要器官。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間都借縫或軟骨相連,屬不活動的連結。顱骨可分為腦顱骨和面顱骨,前者圍成顱腔,後者構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腦顱骨共有8塊;包括前部1塊額骨,後方1塊枕骨,上方2塊頂骨,兩側各有1塊顳骨,顱底前部中央的1塊篩骨和顱底中部的1塊蝶骨。面顱由15塊骨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塊上頜骨,上內側有1對鼻骨,後方有1對淚骨,外上方有1對高起的顴骨,後方接1對齶骨。內側有1對伸入鼻腔的下鼻甲骨,鼻腔正中的骨板是犁骨。下頜骨是構成關節而能活動的顱骨。另外,還有游離的骨塊即舌骨。

顱底內面形態學結構:

顱底內面:顱底凸凹不平,分為顱前窩、顱中窩和顱後窩。
1、顱前窩:
由篩骨篩板、顴骨眶部、蝶骨體上面前部和蝶骨小翼構成。篩板正中有雞冠,兩側有多個篩孔,嗅神經絲由此入顱。由於篩板較薄,如此處發生骨折,易致腦脊液鼻漏,喪失嗅覺。
2、顱中窩:
由蝶骨體、大翼、顳骨岩部前面和顳鱗構成。其中間部由蝶鞍構成,中部是垂體窩,窩的前方為鞍結節,鞍前有橫行的交叉前溝。其兩側為視神經孔。垂體窩後方的骨板稱為鞍背。顳骨岩部前面有弓狀隆起,外側為鼓室蓋。岩部近尖端處有三叉神經壓跡。顱中窩有很多孔、裂,有許多重要的神經血管穿過。眼血管、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第一支和展神經經此裂出入眶。三叉神經第二支通過圓孔、第三支通過卵圓孔、腦膜中動脈通過棘孔出入顱。視神經通過視神經管由眶入顱。顱中窩骨折,傷及血管和神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如眶上裂骨折可出現眶上裂綜合徵;岩部骨折可致硬腦膜撕裂並伴有鼓膜破裂,可引起腦脊液耳漏等。
3、顱後窩:
由枕骨、蝶骨體和顳骨的部分構成。窩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其前為斜坡,後方有枕內嵴。枕內隆凸位於其後方。兩側為橫竇溝,延續為乙狀竇溝,止於頸靜脈孔。枕骨大孔兩側有舌下神經管。顳骨岩部後有內耳門,向外入內耳道,有面神經和位聽神經通過。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頸內靜脈通過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經舌下神經管出顱。顱後窩骨折發生後,可引起乳突部、頸部皮下淤血,若傷及頸靜脈孔,可致頸靜脈孔綜合徵。
4、顱外面觀:
顱蓋骨兩側頂骨結合處為矢狀縫,兩頂骨與額骨結合處為冠狀縫,頂骨後緣與枕骨結合處為人字縫。冠狀縫與矢狀縫相交處為前囟點。矢狀縫與人字縫相交處為人字點。額、顳、蝶、頂骨相交於翼點,此處骨質菲薄,其顱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若骨折線通過此處,易致損傷出血。顱後枕外隆突兩側為上項線。

與顱骨相關的疾病:

顱內出血:
(一)概述:
顱內出血是常見的一種新生兒腦損傷,由缺氧和產傷引起。產前、產程中及產後一切可以引起胎兒或新生兒缺氧、缺血因素都可導致顱內出血,以早產兒多見。因胎頭過大、頭盆不稱、急產、臀位產、產鉗助產等使胎頭受擠壓,可造成產傷性顱內出血,足月兒多見。此外,快速輸注高滲液體,機械通氣不當等還可致醫源性顱內出血。臨床表現:意識狀態改變如過度興奮或嗜睡、昏迷;眼症狀如凝視、眼球震顫;顱內壓增高症狀如腦性尖叫、前囟隆起、驚厥、角弓反張等;此外還有肌張力改變,瞳孔改變及不明原因的黃疸和貧血。顱內出血類型包括硬腦膜下出血,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及小腦出血。影像學檢查方能確診,本病無特效治療,僅為對症治療及保護腦細胞功能的藥物治療,預防早產,提高產科技術及避免醫源性損傷是預防本病要點。
(二)顱內出血包括硬腦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內出血。引起顱內出血的原因有:
(1)外傷:頭顱外傷可引起腦挫裂傷出血,腦內血腫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2)先天性腦血管異常(包括動脈瘤):任何腦部先天性血管畸形均可突然出血。兒童期常見動靜脈畸形破裂而致蛛網膜下腔出皿或腦內血腫,甚至新生兒期亦可發生。兒童期動脈瘤破裂較少。有時可因腦部微血管瘤出血而腦血管造影檢查不易發現。
(3)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鐮形細胞病、不同類型的紫癜等。血小板增多症可同時引起血栓形成及出血。
(4)感染:感染中毒可引起腦動脈炎,或因感染引起血小板減少或DIC,而致出血。以細菌感染為主要,但病毒及立克次體亦可致動脈炎。有時見到黴菌性動脈瘤破裂而出血。
(5)維生素缺乏:維生素K缺乏常見於嬰兒腹瀉或多用抗生素後,以幼嬰兒為多見。維生素C缺乏見於營養不良乳兒,可致顱內出血。慢性維生素B1缺乏亦可引起腦部出血性病變,如Wernicke腦病。
(6)其他:結節性動脈炎可能出血,藥物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或因抗凝治療不當而出血。肝功能衰竭及尿毒症時均可因毛細血管改變,血小板減少或凝血機制不良而致顱內出血。
(三)顱內出血的臨床表現與出血量及兒童年齡有關。常見的症狀有:
(1)意識改變:顱內出血時多有意識障礙,輕者嗜睡、淡漠,重者迅速昏迷。嬰兒有時表現為煩躁,吸吮無力,拒食,面色蒼白。
(2)呼吸困難:新生兒常有呼吸暫停發生。出血量多、顱內壓增高明顯者易出現呼吸不規則,嚴重者可致呼吸衰竭。
(3)發熱:常觀察到年長兒於出血後可有體溫升高。腦幹出血或血腫穿破入腦室時可有過高熱。
(4)神經系統局限性體症:一側腦內出血時易見對側中樞性偏癱。腦幹出血或腦內大量出血破入腦室時,病孩呈深度昏迷、二側瞳孔縮小、雙側錐體束征及去腦強直,多迅速死亡。
(5)顱內壓增高現象:幼嬰前囟膨隆,有腦性尖哭。患兒常有嘔吐,煩躁不安,重者出現腦疝。
(6)腦膜刺激征: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出現腦膜刺激征,但在發病初或深度昏迷階段腦膜刺激征不易查察。
(7)其他:原發病及合併的體徵常仍可查到,如皮膚紫癜或皮下出血斑,嬰兒大量出血時伴迅速出現的貧血。
當突然發生意識障礙、偏癱、嘔吐和腦膜刺激征時要考慮有顱內出血性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顱內出血以及引起出血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