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吶喊》

題《吶喊》

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

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吶喊》
  • 創作年代:1933年
  • 作品出處:《魯迅日記》:“山縣氏索小說並題詩,於夜寫二冊贈之。”
  • 文學體裁:五絕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創作背景,注釋賞析,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作品原文

弄文罹文網,抗世違世情。
題《吶喊》
積毀可銷骨,空留紙上聲。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創作背景

魯迅在《魯迅日記》1933年3月2日日記云:“山縣氏索小說並題詩,於夜寫二冊贈之。”這“二冊”就是《吶喊》和《彷徨》。在《吶喊》上所題的就是本詩。本詩後編入《集外集拾遺》。
山縣氏,名初男,日本人。當時是湖北冶萍煤鐵公司顧問,對中國古典文學很有興趣,曾譯過《老子》一書。經內山完造介紹,與魯迅有來往。
《吶喊》是魯迅寫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自1918年4月到1922年10月間創作的十四篇作品。它於去1923年8月出版,到魯迅題詩時恰好十年。所以魯迅題詩的跋文為:“自題十年前舊作,以請山縣先生教正。”本詩寫了魯迅在《吶喊》出版後十年來額遭遇,和他對這些遭遇的態度。

注釋賞析

弄文罹文網

弄文,即從事寫作的意思。魯迅說過:“昔曾弄筆,志在革新”他的小說“不過相信、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罹,遇到,遭受。文網,文化方面的法禁嚴密像羅網。魯迅在《吶喊》出版以後,不斷受到反動派的迫害。無論是在北平還是在上海,他多次離家避難。1930年以後,國民黨當局制定了《出版法》、《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宣傳品審查標準》等等,加緊迫害魯迅的譯著、所編的書刊、被禁止的出版、查封沒收、郵簡扣留,已是常事。魯迅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說:“文禁如毛、因文得禍之處,真是不勝枚舉”。句指反動統治者們直接加以迫害。

抗世違世情

抗世,本反抗舊制度,反抗反動統治。違世情,違背了反動和落後的人情世俗,為舊社會所不容。本句指反動勢力和不理解者在思想和輿論方面的責難。早在《吶喊》中的《狂人日記》等篇發表的時候,魯迅就遭到封建頑固勢力的攻擊。以後,在北京有“現代評論派”等,在上海有“新月派”、“民族主義文學派”及革命隊伍中受“左”傾思想影響的人,不斷發起左右夾擊。魯迅就曾說過:“我到了上海,卻遇見文豪們的筆尖的圍剿了,創造社,太陽社,'正人君子'們的新月社中人,都說我不好,連並不標榜門派的現在多升為作家或教授的先生們,那時的文字里,也時常暗暗的奚落我幾句,以表示他們的高明”(三閒集-自序)。

積毀可銷骨

積毀,一次又一次誹謗,積累下來足以致人於毀滅之地。該詞的最早源頭當是——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又,宋代曾鞏《乞出知潁州狀》:“有見嫉之積毀,無借譽之私援”。積毀銷骨,眾口不斷地毀謗,可使無法申辯而置於死地。《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魯迅引用這句話,是說自己在《吶喊》出版以來所遭受到得毀謗之深。事實也確是這樣。在《狂人日記》發表不久,頑固派就說他是“毀孔孟”,因而是“禽獸行”。以後,攻擊魯迅的人,毀謗他是“學匪”、“土匪”、“紹興師爺”、“封建餘孽”、“墮落文人”、“法西斯主義者”,誣衊他“醉眼陶然”、“滿口黃牙”、是“猩猩的同類”,造謠說他“拿盧布”、“領日元”、“裡通外國”,是“漢奸”,設定詛咒他已被反動派“槍斃”了,“患了腦膜炎”,“已生病而死”等等。這樣的毀謗只能說明攻擊者的無恥,並不能夠損傷魯迅一根毫毛。

空留紙上聲

空,徒然,白白地。這裡是魯迅自謙的說法。紙上聲,指“吶喊”聲,因為這是題在《吶喊》上的,魯迅又回到這本書上。但這裡有魯迅作為勝利者的自豪。反動勢力的文網也好,組織圍攻也好,誹謗詆毀也好,這本小說卻依然留著,它留在世上,還將繼續留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