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母黃泥螺

黃泥螺又名土鐵。順母塗三鮑黃泥螺產地順母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泥螺
  • 分布區域:順母塗
黃泥螺又名土鐵。順母塗三鮑黃泥螺產地順母塗。因海塗最適宜泥螺生長,故泥螺粒大質嫩,品質特優,尤其經順母塗特有的加工技藝鹽制後更是色黃透明,香氣四溢,軟嫩可口。早在150多年前已遠銷寧波、上海,及新加波等東南亞市場,頗有名氣。
最早收購、鹽制順母塗黃泥螺是順母塗“年大成”泥螺商行,後來有“楊聚興”泥螺行。楊聚興泥螺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遠銷香港,以後有“柳聚豐”、“胡泉和”泥螺行開張,他們還在寧波開設分行和棧房。解放前後,年產三鮑泥螺2萬公斤左右。到上世紀60年代,農村合作化,順母塗成立人民公社海塗產品加工廠,年產三鮑黃泥螺約5萬公斤。上海邵萬生糟醉廠、寧波柴橋食品廠是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順母塗產品加工廠長期掛鈎單位。三鮑黃泥螺經他們小包裝後銷往寧波、杭州、上海等各大市場,往往是供不應求,產品十分旺銷。
上世紀70年代後,順母大批海塗被圍,同時海塗,海潮環境的惡化,使得黃泥螺產量減少,品質降低。雖進行人工養殖,但產量與品質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圖片圖片
順母泥螺一般在每年的清明前後吐出腹內的泥之後開始生長。當地有“四月半水泥螺壯”之老話頭。每當這個季節,天陰時趴在泥土上的泥螺,上面還蓋著一層薄薄的浮泥,沒有經驗的采捕者會被迷惑;晴天,泥螺受不了毒辣辣的太陽的烤曬,紛紛從洞穴中爬出來。這時,家住海邊的人們便頭戴斗笠,提著個桶在海塗上彎著腰不停的撿拾。還有一種采捕泥螺的方法是在晚上,有時為了趕潮汛,人們便備上馬燈,在找一塊放桶的木板,將馬燈綁在桶沿上,如海塗後一隻手推著桶,一隻手則借著馬燈的光不停地搜尋和撿拾泥螺,夏秋之交,常有千百盞馬燈映在遼闊海邊濕潤的灘涂上,星星點點,遠遠望去,煞是壯觀。
泥螺的吃法很多,有新鮮的“蔥油泥螺”或“油燜泥螺”,還有一種是做成“泥螺湯”,把洗乾淨的活泥螺放在鍋里同時加入清水,待燒開後,加上少許鹽、醋、糖和蔥花,不必加味素,其鮮美之味只有親口嘗過的才能體會得到泥螺原汁原味的滋味。商場上常見的一般是加工醃製的醉泥螺。順母泥螺除了味道鮮美,口感滑嫩,還在於沒有“泥筋”,是泥螺中的上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