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白䴉

非洲白䴉

埃及聖䴉(學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Threskiornis是希臘文 threskos和ornis的合併字,前者是信仰虔誠的意思,後者指鳥類,古代埃及人認為該屬的鳥是神聖的。aethiopica指埃及以南的非洲地區。

該鳥主要分布於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伊拉克等地。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神話傳說,

外形特徵

頭、頸黑色,身體白色,初級和次級飛羽尖端黑色。喙長且厚、黑色下彎,跗蹠與趾黑色。下背部有大量黑色紗狀裝飾羽,翼下裸露皮膚紅色,體側有時帶黃褐色。亞成鳥的頭、頸有羽毛,斑駁黑色帶有白色縱紋,三級飛羽棕黑色。

棲息環境

主要生活在沼澤濕地及泥濘地帶。

生活習性

會成群在開闊的沼澤、河邊、潮間帶或濕草地上覓食,也會利用人類耕作過的土地、垃圾場等。
食物主要是大型直翅目的昆蟲、小型脊椎動物、水生的甲蟲、甲殼類、貝類、魚蝦、鳥蛋、雛鳥、根莖、種子等。常成群一起覓食,一邊緩慢移動,一邊取食。會啄取地面的食物,也會以喙挖掘泥地深層的食物。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伊拉克等地。
原生種地區分布: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查德、葛摩、剛果、吉布地、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伊朗、伊拉克、肯亞、賴索托、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已絕跡:埃及。
引入:巴林、法國、西班牙。
旅鳥分布: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科威特、阿曼、沙烏地阿拉伯。

繁殖方式

每巢約產4隻雛鳥。推測在野外有穩定的繁殖族群。

種群現狀

埃及聖䴉主要分部在埃及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拉克東南部,由於後來南歐的引進,嚴重的破壞了埃及聖䴉種群習性。

保護級別

埃及聖䴉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中所保護的物種之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神話傳說

古埃及,埃及聖䴉被受尊崇,且會被製成木乃伊,成為托特的象徵。希羅多德老普林尼都指埃及聖䴉可以對抗。另亦有指只要將埃及聖䴉作為祭牲,就可以殺死帶來瘟疫蒼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