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縣哈哈腔

青縣哈哈腔

青縣哈哈腔是在青縣滄縣河間等廣大農村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於明末清初基本成形。

青縣哈哈腔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縣哈哈腔
  • 形成時期:明末清初
  • 流行地區:河北青縣
  • 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目,行當,表演特點,影響,

劇目

青縣哈哈腔的劇目繁多,在普查中,各哈哈腔劇團唱過的有一百多出,如《楊二舍化緣》、《四進士》、《訪蘇州》、《劉公案》(本戲)、《竇娥冤》、《小王打鳥》、《王小趕腳》、《王定保借當》、《二堂舍子》、《小姑賢》、《烏玉帶》、《鞭打蘆花》、《七人賢》、《方四姐上吊》、《大劈棺》、《三月三月》、《李香蓮賣畫》等。劇目中相當一部分具有喜劇色彩,角色在演出中要有不同程度的幽默、詼諧可笑的表演特色。青縣哈哈腔的音樂屬板腔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各門當唱腔大體相同,可分為男腔、女腔、男女同調,但旋律有所區別。伴奏樂器以四胡、板胡為主。打擊樂伴奏受高腔影響,起初用大鐃、大釵,梆子戲興起後又改用梆子,同時,文場引進了梆子的主奏樂器板胡。伴奏樂曲有《海青歡》等幾十首,多借用梆子曲牌。吹奏樂曲有《水龍吟》、《泣顏回》等幾十首,多由京劇借鑑而來。

行當

青縣哈哈腔行當齊全,主要分為四類,根據角色、年齡、性格、身份特點又有細的區分,其中老生行中的“奸生”、淨行中的“零碎花臉”等角色,是該劇種中獨有的。哈哈腔的表演程式多源於民間舞蹈,表演特點細膩、逼真,具有清新、剛健的氣息,給人以真實感。譬如旦角表演穿針引線中不慎將手指頭扎破的細節,要求逼真到讓觀眾見了都覺“疼”的程度。其他如日常生活中的打水、紡棉花、推磨、梳洗打扮等動作,也都惟妙惟肖。

表演特點

哈哈腔表演手段豐富,既能表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紛爭的故事,各行當都有著自己的表演特點。如:文小生儒氣十足,文雅瀟灑,相貌端莊,而武小生卻是英俊威武、年少氣盛。窮生則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憐相。再比如同是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穩莊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齒;花旦的表演則動作輕快,手腳利落,機靈活潑,性格外向,喜怒形於色。哈哈腔的服裝和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相同。

影響

青縣哈哈腔是青縣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中積澱的優秀文化,質樸健康,是古老戲曲文化的遺存,是中華民族戲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