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云: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

青海長云: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

《青海長雲: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以作者(蕭根勝)自己的經歷為敘述線索,就如同用一個穿透時間和現象的望遠鏡在回望著曾經的經歷。從如何放棄已經是代課老師職位毅然報名參軍,到被懵懂地運到青藏高原加入鐵路建設的工地,到自己從事炊事員、給養員工作觀察感受戰友們艱難的奮戰和自己的不斷進步,直到隧道打通鐵路鋪成自己退出部隊總共十章三十多萬字,作家在這個看起來有點平人的表達。《青海長雲: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是一支鐵道兵部隊英雄事跡的個性報告,是一批意志如鋼的解放軍官兵在青藏高原展現自己精神、尊嚴、性格和偉大的國家情懷及無私無畏獻身行為的高亢激情讚歌,具有很強的真實力量和豐富的精神情感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青海長雲: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
  •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頁數:403頁
  • 開本:16
  • 作者:蕭根勝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青海長雲: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蕭根勝,河南省郟縣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現任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兼郟縣蘇軾研究會會長。1974年12月應徵入伍,在鐵道兵第1O師47團服役九年,直接參加青藏鐵路一期工程建設;1983年年底奉命集體轉業;1985年年初調回原籍工作。工作之餘,樂於看書和思考,寫有《創造奇蹟的人們》《感受美國十五天》《走進台灣》《南洋散記》等幾個小冊子,僅內部交流:同時與院少華合著《舞鋼五千年》公開面世。另有部分散文、遊記、報告文學,在國家、省、市報紙雜誌發表。其中與馬繼軍同志合作的《生命的讚歌》獲2O11年度華富杯短篇報告文學大賽三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當兵的渴望
1.我想去當兵
2.父親的希望
3.難圓讀書夢
4.“柿園”師生情
5.學生會主席的尷尬
6.學子的傷痛
7.走過希望之門
第二章 當上特種兵
1.當上特種兵
2.回望父親的眼淚
3.穿上新軍裝
4.風雪送我離家鄉
5.新兵連記憶
第三章 幾代軍人的夢想
1.從代課教師到炊事員
2.炊事班做飯不簡單
3.幾代軍人的夢想
4.為了一百二十七名戰友的生命
5.關角山下擺戰場
6.死人的事經常發生
7.挑戰與機遇
第四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1976)
1.哈爾蓋是個好地方
2.初識天峻縣
3.牛糞餅和黃金餅
4.當上了給養員
5.從青海到上海
6.大學與我擦肩而過
7.在那遙遠的地方
第五章 月成洞百米大會戰(1977)
1.月成洞百米大會戰
2.勤雜兵上工地
3.“整體道床”之痛
4.首批老鄉離軍營
5.很有意義的德令哈之行
6.吃鮮肉餃子不容易
7.國波團長的個性:
第六章 感受文化的春天(1978)
1.無奈的李學智
2.可憐的李文生
3.郭營長的無愧與有愧
4.神秘的“山鷹機械廠”
5.單獨執行調運任務
6.老連長和他的戰友們
7.感受文化的春天
8.我為連隊寫總結
第七章 關角山情思(1979)
1.當祖國最需要的時候
2.走進格爾木
3.審計的“虛驚”
4.司務長的自豪
5.關角山情思
6.綿綿3連情
7.團機關和組織股
8.第一次休假
第八章 組織股的司務長(1980-1981)
1.“鐵療”的收穫
2.北京記者到高原
3.線路鎖定故事多
4.兩口棺材抬上通車典禮
5.姜培敏師長的風範
6.幸運的付海哥
7.草原一把火
第九章 快樂的組織股(1982)
1.快樂的組織股
2.愛妻到高原
3.喝酒多了會誤事
4.陳師長的遺憾
5.鐵道兵要撤編
6.“末班車”上
第十章 最後一個軍禮
1.天峻草原的思念
2.再見啦,天峻
3.最後一個軍禮
尾聲:不散的軍魂
後記

後記

帶著痛苦的激動和難以消弭的遺憾寫完了《青海長雲——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的最後一節。在拙作付梓之際,覺得很有必要再寫幾句話。
不少人為自己的作品寫後記,是交代或補充正文中未能寫到的內容或情節,而我要寫後記,則完全是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和抱歉之意。
要表達的感激之情既是我寫作此書的動因,也是寫成此書的關鍵。
首先要感謝我的首長和戰友們,感謝英雄的鐵道兵。今年是鐵道兵撤編改工的第三十年。三十年來,首長和戰友們戰天鬥地、捨生忘死的英雄氣概,為國獻身、為黨分憂的偉大情懷,同甘共苦、團結友愛的血肉真情,服從命令、無怨無悔的崇高境界,時時刻刻在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1985年2月,我從由鐵道兵10師47團改建的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第二工程處調回原籍郟縣工作,既沒有文憑,又沒有從政經驗,更無社會家庭背景,二十年間,由一般幹部到縣政府秘書、辦公室副主任、鎮黨委書記,縣級市的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市委副書記,直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一路走來,雖有不少艱辛,但更多的是做好工作、爭取進步的充實和自信。始終沒有遇到讓我畏懼的困難,沒有碰到過不去的溝坎,一切從容應對,一路順水順風。我的老連長杜金亭曾說過一句話:“當過鐵道兵,一生沒困難。”三十年的工作實踐印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三十年的人生經歷也更讓我認識到了鐵道兵精神的不朽、鐵道兵的偉大。我忘不了我的首長,忘不了我的戰友,也忘不了鐵道兵。
感恩是做人的道德準則,是一個人的基本修養。我要感恩的是上天給予我八年經受磨難的經歷,是在經受磨難中給我幫助、愛護的一個群體,是給我力量和信心的鐵道兵精神。從脫下軍裝那一天起,我就下定決心,要為我敬愛的戰友們,為這支偉大的部隊寫一部書,讓指戰員們在青藏高原上沐風雪、飲嚴寒,含辛茹苦,在關角隧道不怕苦、不怕死,挑戰生命極限、創造世界奇蹟的偉大壯舉和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留給歷史,傳給世人。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把這份感恩的心愿付諸行動,它成了我幾十年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心靈魔影。在我的思想深處,它仿佛攜帶著失信於人的忌憚和欠債未還的尷尬,時時撕拽著我,折磨著我,也逼迫著我。
2010年,我的郟縣人大主任任期即將屆滿,考慮到將要退出政壇,遂收集資料,開始補償我二十多年的心靈負債。當我寫了四章十萬字,時近年終換屆,寫作擱置,沒想到換屆政策給我開了個玩笑,把我這個已做好退位思想準備的到任幹部以四個月的年齡之差又列為繼續提名對象。黨的需要、組織的安排我只能服從。訊息傳出,不少首長和戰友擔心我繼續任職後把寫作停下來。我理解戰友們的心情,更敬重他們的感情。他們的心情和感情為我增添了更大的決心、更足的信心。換屆以後,我排除一切干擾,重新開始了履行諾言的“還債”寫作。這一切,皆緣於鐵道兵精神的鼓舞,緣於首長和戰友們的鼓勵和支持。
其次要感謝我的幾位老師和朋友。2009年八一建軍節前後,我突然萌生了把二十五年前與雷積賢同志合寫的一篇應景習作《創造奇蹟的人們》修改發表的想法。由於稿子寫成時間過久,加之我們兩人都沒有寫作經驗,自稱所謂的“報告文學”其實是一篇報告,最多稱之為通訊,文學的成分很少,且層次極低。出於對鐵道兵的敬重,對關角隧道施工中那段感天動地史實的懷念,又特別想把塵封了二十五年的手稿整理髮表。無奈之中,經朋友介紹,我拜見了被譽為“崑崙之子”的軍旅大作家王宗仁老師。讓我無比感動的是,這位軍齡與我年齡相差無幾,出版有三十多部專著,四十多年中曾一百二十多次往返崑崙山的老前輩不僅熱情接待了我,還對我呈上的半成品文稿認真閱讀,仔細修改,同時鼓勵我把類似於文中講述的故事能寫得更多,寫得更生動。當我匯報自己讀書太少,文學修養太差,恐難寫出長篇時,他從歷史層面到文學實質,從宣揚鐵道兵精神到為歷史負責、對社會貢獻,循循善誘,悉心引導,使我在迷茫中堅定了寫一部長篇紀實文學的信心。
在我開始構思寫作框架、收集相關資料過程中,又得到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炳銀老師,全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鄭彥英老師,河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我的老領導何新年,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秘書長、《時代報告》雜誌社社長、我的好朋友張富領等專家、老師的熱情鼓勵和精心指導,使我的寫作始終蘊含著充沛的動力源泉。2011年10月動筆到11月底,我寫出了本書的前四章,時近年終,又值人大換屆,寫作被迫停止。我把寫成的稿子發給《平頂山日報》負責文藝版編輯的王冬梅主任和海燕出版社副總編輯康華以及她的文友、河南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許華偉老師徵求意見,他們在寫作技巧與文學語言等方面給予了實質性的指導和幫助,並對後六章的寫作提出了極其寶貴的參考意見。尤其許華偉副總編輯,他對我的指導真可謂情真意切,不厭其煩。有了這些老師和朋友的關心幫助,才使整個作品得以最終形成。
其三是要感謝我的戰友和家人。要追憶、還原三十多年前的歷史,現存史料中可以查閱的東西十分有限,尤其是鐵道兵已撤編將近三十年,很多資料已無從查尋。感謝原鐵道兵47團的首長、戰友:許洪翔、周樹華、李學智、王保清、馬春亮、鐘傳興、郭宏民、楊青龍……他們雖散居在全國各地,都通過手機簡訊、電話、傳真等方式幫助回憶三十多年前的風雨歲月、動人時光:感謝中鐵二十局的領導周玉成書記、王昭權老總、郭祥軍局長、劉綿俊主任、雷積賢秘書長……是他們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十分認真地幫助我彌補了記憶中的空白,連線了思緒中的斷檔,並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文字圖片資料;感謝郟縣籍的戰友們,在前後一年多時間的採訪寫作過程中,我除了工作上必須接待的客人和生活上無法辭去的應酬外,聯繫最多的就是郟縣籍的戰友。在許昌統計局工作的崔寶安把珍藏三十多年的日記本、記錄本和寫作本全部送回郟縣;在平頂山交通局任職的趙國修幾次專程回到郟縣,組織戰友們回顧腦際已漸淡的軍營生活,協助還原三十多年前發生故事的現場;何付海、魏振營在外地打工創業,他們放下十分繁忙的業務,走進我寫作的房間,回顧事件細節,給予關心鼓勵;姜國傑、李振西、陸喜安以及分散在鄉下的戰友們,多次聚集一起,憶往昔,話當年,把一個個歷史現場再現,一件件往事復原。沒有他們,我無從下筆,沒有他們的幫助,我有多少個大腦的記憶,也不可能把三十年前的歷史串連成篇,並書寫下來。
文人、作家做學問出作品,自有他比較具備的主觀條件、客觀環境。在職幹部,尤其像我這樣長期做行政工作的低層次黨政幹部,要寫一部書,不啻趕鴨上架、推磨上坡,憑的只是那份心情、感情和激情,而能幫助心情釋放、感情升華、激情燃燒的最大動力是家庭,是這個無法替代的小環境。然而,在我醞釀、構思、寫書期間,家庭正遇一個特殊時期。父母親年邁多病,妻女、弟妹負擔繁重,工作、生活、寫作需要多方兼顧。在開始動筆寫作的一年多時間裡,家人體諒我的心情,理解我的心結,上上下下主動協助,克服困難,為我的寫作給情給力,創造條件。愛人陳敏是弟妹中的老大,素以孝順知名,一邊帶著外孫女,一邊還要前後奔波,照顧身患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岳母,操心費力,無怨無悔。我母親九十二歲高齡,偏癱多年,兩年前受二弟車禍身亡的刺激,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我作為她的長子,孝心雖有,盡孝時間卻有限,妹妹、弟媳床前床後精心伺候,愛人常常擠時間服侍照料,替我盡心行孝。我的獨生女兒蕭婧菁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供職,愛婿張濤自主創業,他們都用其所長,對我的寫作給予了很多協助和支持。全家人的理解和付出是我順利完成寫作的精神動力和堅強後盾,我感謝他們。
在我動筆寫作之前,母親頭腦、13齒尚清晰,每次去看望她,都希望我多-坐一會兒,即使不說話,在床前多坐一分一秒,對她老人家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當我動筆寫作之後,母親的病情開始加重,去陪伴她的時間卻相對少了,但她老人家看到我,沒有不滿和哀怨,總以慈祥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從母親難以言表的目光里,我看出了老人家對我的理解,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個人生命的坦然面對以及對我寫作的深切期望。我感謝偉大的母親,她不僅養育了我,更多的是給予了我成功的力量,幾十年來是這樣,在她生命的彌留之際仍是一如既往。
我感謝親愛的夫人陳敏,是她在家庭的困難時期,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無以復加的理解。讓人痛心疾首而又萬分感動的是,正值本書修改定稿之時,我敬愛的岳母——一位深明大義、知情達理、德高望重,有著五十八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我愛人帶著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悲痛支持我改完了最後一頁。
世人都說:一個女婿半個兒。我岳母待我則如同親生。她對我們永遠是一副淳樸、慈祥的微笑,這微笑的浸潤,讓我們的家庭生活始終充滿陽光;她對我事業上的關心、支持、理解和期待,給了我智慧和力量,使我的人生道路走得通達順暢。去年七八月間,我冒著酷暑起早貪黑擠時間寫作,往往幾天見不到她老人家,而每次見面,她都用滿臉的微笑隱去病魔纏身的痛苦,關切地提醒我:“寫寫歇歇,不要太累了。”老人家的關心與垂愛更堅定了我盡力寫好此書的信心。我沒有“寫寫歇歇”,卻學習他人“寫完後放放再修改”的做法。萬萬沒有想到,書稿寫好一放半年,競使她老人家生前沒能看到小婿用心血與淚水寫成的第一部長篇作品的正式出版,我的傷心和遺憾無以言表。人生都有不少遺憾,而對仙逝親人的這種遺憾將終身難以補還。但我深信,當她老人家的在天之靈感知此書在老岳父及眾多家人的齊心支持下得以付梓出版,定會為之欣慰,含笑九泉。
《青海長雲》全書三十多萬字,每個字都蘊含著我對戰友的深情厚誼,每一頁都浸透了我激情的淚水。一年多時間裡,隨著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再現,或音容,或笑貌,或消失,或走遠,每每是眼淚隨著筆尖流淌;隨著一個個動人場面的還原,或悲,或喜,或苦,或樂,多少次忍不住涕泣哽咽,止筆拭淚,字裡行間都跳動著我對戰友的懷念與珍愛,對鐵道兵精神的感動和敬仰。然而,感情和淚水終究不能完全代替歷史的真實。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書中寫到的人物、事件難免有欠妥、失誤之處,敬請戰友們諒解、指正。同時也希望鐵道兵戰友及其家人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見、建議,繼續提供有關史料,使拙作不斷得以修正、完善,以期更好地弘揚、傳承鐵道兵精神,告慰八千多名死難戰友的在天之靈。
從嚴格意義上說,《青海長雲》不應算是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專家學者和文學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它只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學修養的老兵的盛意表達和真情流露,是個人經歷的紀實性再現。我自信的是書中故事的真實,遺憾的是沒有把真實的故事寫好。謹望專家、師長理解、批評,並提出寶貴意見。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黃學彬、唐國穎、張瑞海、院少華、劉繼增、高春林、肖石磙、喬建功等老師、同仁的關心和指導,得到了郟縣人大辦公室赫連歧山、雷建欣、張慧貞、孔飛、張明迪等同志的大力協助和無私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序言

我和蕭根勝的相識,完全是因了我們心中共同捨棄不下的青藏高原。他年輕時曾經是一名修築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的鐵道兵,而我則是在青藏線上賓士了七年的汽車兵,目睹了他們當年修路的艱難、頑強。踏上高原,我在前,他於後。這並不要緊,刻骨銘心的是,我們都在那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地上完成了一場血性男兒的拼搏和飛翔。那裡的冰雪酷寒,餵養過我們的靈魂,壯麗了我們的筋骨。離開高原數十年後的今天,崑崙山的風吹來,我們回過頭,一切仿佛成了新的開始。記憶猶新的是,我和根勝初次見面時,他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講起了他們在高原築路的那些終生難以忘懷的日子,特別講了打通“關角隧道”的艱難和悲壯。他告訴我,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單指經濟的崛起,還得有文化的支撐。我們當年在高原築路的那種萬難不辭、激奮勇前的精神,應該作為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繼承和發揚。根勝要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他們奮戰高原的事跡。他斷言,軍人在世界屋脊上創造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精神,不僅屬於那個年代,也屬於當下的時代。我和根勝的交談留下這樣的印象:他要創作這部紀實文學更多更強烈的是出於一種責任和擔當。
隨後,我就得知,根勝為創作這部紀實文學四處奔波採訪,蒐集素材。當然最當緊的事情是,把儲存在他自己腦海和記事簿上的那些沉澱了的高原往事激活,讓它放射亮點,生髮情感。也許當年經歷那些事情時,根勝並沒有想到以後會用筆將其寫出來,現在真的要進行創作了,第一要把事實再現,第二是要放大。我說的再現是要充實它,豐富它,這樣僅僅靠自己的記憶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還得走訪一些當年的戰友,他們都是親歷者,把大家的經歷變成你自己的經歷,你的“庫房”充實了;我說的放大它,是研究、探尋它的內涵。只有經過這樣的程式,那些素材才能有了靈魂,放射出思想光芒。根勝顯然是這么做了,才在不算長的時間創作了這部《青海長雲——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
蕭根勝是按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下了他在青海從軍歲月的留痕。脈絡清晰,敘事真實,抒情自然。我認為這部作品最真摯也最突出的亮點是:放射著思想的光芒。打通關角隧道中高揚出來的鐵道兵指戰員那種震撼天宇、激奮人心的萬死不辭的英雄主義精神,是本書中的精彩華章。關角隧道位於祁連山脈中吾農山系東延部分的關山角下,它高而險,隧道長四千餘米,海拔近四千米,比泰山還高出一倍多。是20世紀我國修建的~座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隧道。1958年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匆匆上馬後,上萬名鐵道職工奔赴高原工地。高寒、缺氧,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工程於1961年被迫停建。作者用悲悽慘涼的筆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滿腔熱血的鐵路員工含著眼淚惜別布滿傷痕和辛酸的工地,無數鑿洞築路工人忍著饑渴、嚴寒徒步撤離戈壁。有人說,一萬多名員工最後在西寧接待站報到的僅有幾百人,絕大多數人喪命荒漠,屍骨無蹤。”十多年後,蕭根勝和他的戰友們開拔關角,接著築路。儘管這期間這道險關還是把一百二十七名指戰員圍堵在死洞裡,但是最終戰士們征服了它。他們就駐紮在關角隧道進口和出口的山坡上,“隨時能看到一些被歲月掀開的墓坑,那是關角隧道當年施工中死亡民工的墓穴,沒有墓碑、沒有棺槨,每每觀之,讓人頓生悲嘆”。悲而有憤,嘆而生斗。憤斗,它比奮鬥更具殺傷力!關角被鐵道兵指戰員征服後,蕭根勝的筆也變得輕鬆了,抒情了:“我們這些唱著信仰歌、做著理想夢長大的‘50後’,在精神與物質的選擇比拼中,精神絕對起決定作用。關角山下的生活、關角山下的故事,就是在理想、信仰、精神和場所的鼓舞、支持、推動下好戲連連,節節精彩。”蕭根勝是修築青藏鐵路“西格段”的親歷者,他享受這樣的勝利成果當之無愧!他的筆下閃出這樣的思想亮點令人信服!
《青海長雲》寫一個兵的青海從軍經歷,它折射的卻是一群兵。這個兵陣里上自鐵道兵司令員、師長、團長,下到每一個築路的普通戰士,都在蕭根勝筆下有所反映。他們各有各的職責、各有各的性格,但有共同的一點:熱愛高原,忠於職守,是一個無堅不摧的英雄群體。正因為這樣,這本書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個高原鐵道兵戰士的青春記憶”,它能喚起當今的人們對青年往事的回憶,對美好生活的珍惜。

名人推薦

我認為這部作品最真摯最突出的:亮點是:放射者思想的光芒。打通關角隧道中高揚出來的鐵道兵指戰員,那種震撼天宇、激奮人心的萬死不辭的英雄主掌精神,是本書中的精彩華章。
——王宗仁(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這部接近嚴酷真實的記憶書寫報告——《青海長雲》,因其奇特事實對象和親身經歷情感的真實,對我有很大的震撼力量,使我甚至放棄了從其他方面過多苛求它的理由,而從其內容自身不斷地發現體會並接受著啟示和淨化的作用。
——李炳銀(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