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書院

位於青海大通。清乾隆元年(1736)冬建。延名師主講。西寧府僉事楊應琚訂《皇清塞外大通衛三川書院學約》9條,敦促弟子求學上進,提倡“閉門潛修,同人砥礪”學風。針對文教不興之現狀,特規定家有三子者必擇一俊秀者入學,只生一子者若體弱不勝稼穡者亦應入學。

三川書院,鳳山書院,湟中書院,崇山書院,五峰書院,泰興書院,

三川書院

位於青海大通。清乾隆元年(1736)冬建。延名師主講。西寧府僉事楊應琚訂《皇清塞外大通衛三川書院學約》9條,敦促弟子求學上進,提倡“閉門潛修,同人砥礪”學風。針對文教不興之現狀,特規定家有三子者必擇一俊秀者入學,只生一子者若體弱不勝稼穡者亦應入學。

鳳山書院

位於青海樂都。原名樂都書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何澤著建於碾伯城西隅,旋廢為圃。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馮爔重建於城東廂文昌宮旁,因其地背倚鳳凰山,乃更名“鳳山”。前為廳舍,古樹蔭翳,花竹叢植;後為圃,榆杏交柯,環境幽美。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縣高等國小堂。 河陰書院 位於青海貴德。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創建於城內何家街。同治十二年(1873)、光緒三年(1877)兩次重修。書院院規嚴格,教育有方,使該縣“文教日興,士氣日端,民氣亦日厚”。光緒三十二年(1906)同知姚鈞改為縣高等國小堂。

湟中書院

位於青海西寧。清乾隆五十年(1785)西寧知縣冷文煒將城南郊之古南寺改建為書齋房舍,後於其東闢地為射圃,建成書院。招收稟、貢、童生肄業其中。陝甘學政張岳崧作《湟中書院碑記》,西寧道湯鼎作《湟中書院課士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高等國小堂。

崇山書院

位於青海大通。原名大雅書院。清道光九年(1829)知縣張於淳于城東關儒學署旁創建。有前後3院,初具規模。同治四年(1865)戰亂中拆損。十三年知縣黃仁治重修,改名崇山書院。倡捐得學款銀8000餘兩。每歲生息作生童膏火。光緒二十一年(1895)毀於兵亂。二十二年知縣史文光等捐資重建。三十二年改為縣高等國小堂。

五峰書院

位於青海西寧。清光緒三年(1877)秋,西寧辦事大臣豫師、西寧道張宗翰、知府鄧承偉、西寧知縣朱鏡清等人籌銀1.3萬餘兩,於城西大街創建。因附近有五峰山而得名。為西寧府各縣生徒求學深造之所,三十二年改為西寧府中學堂。1917年,增設乙種師範講習科一班,改名為海東師範學校。1918年、1929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40年、1941年分別更名為甘肅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青海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西寧簡易師範學校、西寧高級中學、青海省立西寧簡易師範學校、青海省立簡易師範學校及青海省立西寧師範學校。

泰興書院

位於青海大通。清光緒三年(1877)知縣萬鐘騄創建於縣城西關。占地400丈方。延請名人講學,先後有邑貢生梅汝賡、西寧府舉人蔡廷基為主講,又得訓導岳樹聲啟迪有方,故文教日增隆盛。三十一年知縣萬鐘騄改建為高等國小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