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挫琴

青州挫琴

青州挫琴是一種形制奇特而古老的樂器,目前僅見於青州。青州挫琴藝術的起源涉及到中國拉弦樂的起源甚至是世界拉弦樂的起源,對於研究古代音樂的發展沿革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2008年12月10日,青州挫琴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青州挫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引起音樂界強烈關注一件在中國古代樂器史上已經消失的樂器,“非遺”普查中不僅在青州市被重新發現,而且還是有著活態傳承的技藝,使得中國拉弦樂器的歷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這件可以說具有“活化石”意義的樂器就是青州挫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州挫琴
  • 所在地:山東青州
設計工藝,流傳歷史,文物研究,青州挫琴的傳承人,

設計工藝

梧桐木作琴身,絲弦作琴弦,高粱稈作琴弓

流傳歷史

戰國末年,勇士荊軻刺秦王,好友高漸離送他到易水邊,擊築為其送行唱的那首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是用挫琴的前身“築”演奏的。而樂器挫琴與“築”同宗同族,一脈相承,這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
1957年初,以當時的益都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劉新豐為主,經過近3個月的時間,對挫琴藝術及演奏曲譜進行了整理,收錄了近百首挫琴琴譜,曲目以四大調:《鴛鴦扣》、《四大景》、《滿江紅》、《疊落金錢》等抒情樂曲為主,都是基於挫琴獨特的構造及特殊音色創作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民間老藝人頗受重視。1957年,已經是益都文化館工作人員的趙彩雲,參加了昌濰專區暨山東省第一屆音樂會演,他自己創作改編並演奏的挫琴《鴛鴦扣》獲得了金獎。
“不過,一次在從濟南返回青州時,車上的人很多,那把獲獎的挫琴裝在布袋裡被擠碎了。祖父很是心疼,又找到青州一個叫劉硯田的老木匠幫忙重新製作。”1960年,年僅14歲的趙興堂去東北謀生,祖父趙彩雲也於當年去世。1962年從東北回來,趙興堂發現祖父的獎章等東西都沒有了,只留下了一本挫琴琴譜,他將它收藏了起來,才得以保存至今。
從六七歲開始,趙興堂就給祖父背琴,八九歲開始跟隨祖父學琴,把挫琴的製作、演奏技藝都學到了。“文革”期間,趙興堂家中的挫琴再次被毀了。“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就知道挫琴是獨一無二的,我一心想著把這個繼承下來,再不繼承就滅絕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家裡生活條件的改善,趙興堂根據記憶自己製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藝和製作方法得以再次被傳承了下來。

文物研究

一件在中國古代樂器史上已經消失的樂器,“非遺”普查中不僅在青州市被重新發現,而且還是有著活態傳承的技藝,使得中國拉弦樂器的歷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這件可以說具有“活化石”意義的樂器就是青州挫琴。

青州挫琴的傳承人

趙興堂
青州挫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