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口腔醫學院

青島大學口腔醫學院前身為青島大學醫學院口腔醫學系,是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口腔科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

青島大學口腔醫學為一級學科,下設口腔基礎醫學、口腔臨床醫學兩個二級學科。口腔臨床醫學設口腔內科學、口腔額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四個學科方向,每年授予碩士學位約70餘人。學院每年招收五年制本科生4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20多人。多年來已培養本科、碩士畢業生1000餘人。本科畢業生年就業率都達到100%,考研升學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大部分考研升學到“985”、“211”五大國內口腔專業一流高校,95%以上畢業後從事口腔醫療服務,其中50%以上在三級甲等醫院工作;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繼續讀取博士研究生深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島大學口腔醫學院
  • 主管部門:口腔基礎醫學、口腔臨床醫學
  • 醫院類型:專科醫院
  • 醫保定點:是
  • 經濟類型:國有
辦學概況,辦學歷史,學術研究,辦學條件,口腔內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種植科,專家團隊,

辦學概況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口腔醫療中心(包括江蘇路院區、嶗山院區、黃島院區的口腔科)實行口腔大科制管理,設有10個獨立建制的科室:口腔外科、牙體牙髓病科、口腔黏膜病科、口腔牙周病科、兒童牙病科、口腔修復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種植科、嶗山院區口腔科、黃島院區口腔科;共有醫護人員132人(截止到2016年5月),其中醫師78人(正高15人,副高21人),護士23人,技師16人,醫助15人。綜合牙椅位75台,病房床位52張。口腔醫療中心年門診量10餘萬人次,急診量2000人次以上,年出入院近2000人次,手術量1800多台,多項醫療指標居山東省內同行領先水平。在2015年度青島大學附屬醫院52個三級學科醫教研諸項目評分中,口腔科綜合評分位列第二,醫教研等硬性指標排名第一。

辦學歷史

1996年獲得口腔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1997年招收首批口腔專業碩士研究生3名,同年獲評山東省醫藥衛生重點學科,是山東省口腔醫學行業第一個。
2000年,青島大學醫學院建立口腔醫學系,
2001年開始招收口腔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
2006年,獲批山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2013年獲批山東省衛生廳臨床重點專科,位列省內前三名。
2013年8月,青島大學成立口腔醫學院,目前已成為山東半島口腔醫學臨床、科研、教學及專業人才培訓中心。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方面,1988~1997年撰寫論文67篇,其中國家級雜誌論文28篇、省級雜誌論文39篇。參與編寫專著8部。1998~2007年參與編寫專著11部,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其中10餘篇被SCI收錄。近10年來,承擔、完成科研課題48項,參與編寫專著11部,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獲科研獎勵21項,獲國家專利3項。

辦學條件

青島大學口腔醫療中心口腔科有5個重點發展方向:包括口腔內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種植科。

口腔內科

口腔內科包括4個獨立建制的二級科室:牙體牙髓病科、口腔黏膜病科、口腔牙周病科和兒童牙病科。主要開展牙體牙髓、黏膜病及牙周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學科帶頭人鄧婧教授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理事、山東省醫師協會口腔醫師分會牙體牙髓病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委會委員。其它亞專科學術帶頭人:袁昌青副教授、孫慧斌副教授、宋文斌副教授、吉秋霞副教授、許曉燕副教授、張岱尊副教授等。
口腔黏膜科專科發展方向:科研發展方面確定4個科研方向1、口腔黏膜病癌變機理的相關研究2、口腔黏膜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關係的研究3、口腔乾燥綜合症的相關研究4、口腔黏膜大皰性疾病的致病機理研究。打造有競爭力的科研團隊,重點支持博士,確定各自科研方向,挖掘其科研潛能,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科委基金和院博士基金資助,積極申報省級以上科研獎勵,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及專著。同時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教學發展方面全面提升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學質量,加強青年醫師的教學培訓力度,鼓勵老師及學生參加各項教學及操作比賽,找出與一流院校差距,作為前進的動力。開展雙語教學及PBL教學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模式,積極申報省級及國家級精品課程,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複合型的醫學人才。臨床發展方面在大力實施質量管控基礎上,增加診療設備,擴大診治規模,開設口腔黏膜疼痛性疾病、口腔黏膜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口腔黏膜大皰性疾病專病門診,開展雷射治療、冷凍治療、超聲霧化、局部封閉等治療及建立口腔黏膜病癌變篩查體系,建立口腔黏膜病日間病房及日間手術病房,建立健全患者臨床資料庫。
牙周病科發展方向:臨床方面,各型牙周病的規範化序列治療及多學科聯合治療;牙周美學手術:牙齦退縮、露齦笑、美學及功能性牙冠延長術、附著齦不足、前庭過淺、改善牙齦生物型、正畸牙齒移動相關的軟組織手術、與種植體相關的膜齦手術,牙周組織再生的手術治療:引導組織再生技術、引導骨再生技術治療軟硬組織缺損及根分叉病變。牙周炎患者的種植及種植體周圍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種植體周圍炎、改善種植修復美學及功能性手術。拔牙位點保存及加速正畸的骨手術。科研方面,海洋生物多糖治療牙周病的機理研究,牙周組織再生的基礎研究,牙周炎及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病機制研究。
兒童牙病預防科:主要發展及研究方向有:齲病預防方法的實驗室及臨床研究、年輕恆牙牙髓及根尖周疾病治療的臨床研究、伴有全身性、系統性疾病的兒童牙病治療的臨床研究、年輕恆牙外傷的序列治療。學術帶頭人:許曉燕副教授、張岱尊副教授。許曉燕副教授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預防專委會委員、青島市口腔醫學會兒童牙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岱尊副教授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專業委員會會員,山東省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醫學分會常務委員,青島市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醫學分會常務委員。兒童牙病預防科在山東省內率先開展全麻下兒童牙體牙髓疾病治療,兒童及青少年牙體牙髓疾病的診療、年輕恆牙外傷的序列治療、兒童早期錯頜畸形的咬合誘導等。開展了夜磨牙頜墊治療、外傷固定頜墊技術、運動保護器、無痛治療技術、預防性樹脂充填等新技術新項目。

口腔頜面外科

口腔頜面外科,主要開展頜面部腫瘤骨與軟組織缺損重建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頜面部先天及後天畸形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學術帶頭人:尚偉教授、孫健教授、賈暮雲教授、李寧毅教授、袁榮濤副教授、肖文林副教授、楊學才副教授、卜令學副教授、王雙義副教授等。尚偉教授為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學組成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業委員會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內科學組成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生物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顳下頜關節病學及頜學專業委員會口腔頜面疼痛學組成員。其口腔外科團隊其它6人分別在8個國家級專委會/學組中任委員。開展的頜面部腫瘤綜合治療、正頜外科手術、先天唇齶裂和後天骨、軟組織畸形治療、齶裂病理語音矯治、顳下頜關節疾病、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在國內率先開展的“腓骨複合組織瓣重建下頜骨缺損”,獲得衛生部三等獎。目前先天性唇齶裂序列治療和頜面部先天及後天畸形的正頜外科手術治療、頜骨牽引成骨治療,其病例數量和技術水平都在省內處於領先水平。與台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台灣長庚醫院顱顏中心合作項目“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顱顏中心”於2008年11月在青醫附院成立。該中心是國內第一個先天性唇齶裂序列治療及各種顱顏部疾病治療的中心,可為唇齶裂病人、各種先天及後天頜面部畸形病人和正常人的美容需求提供包括口腔外科、口腔正畸、語音治療、護理等“一站式”的醫療服務。

口腔修復科

口腔修復科,主要發展及研究方向是:口腔抗菌材料的開發及臨床套用的研究、對骨缺損的骨組織工程支架套用研究、口腔種植體表面塗層技術的開發及套用、口腔光固化樹脂材料的研究。學術帶頭人:劉傑教授、馬雷副教授。劉傑教授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委會委員,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醫用金屬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物材料表面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口腔醫學會理事,山東省口腔修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口腔醫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青島市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口腔醫學研究雜誌的編委,齊魯醫學雜誌和青島醫學院學報的審稿專家。近年來開展的新技術項目有:CAD/CAM的全瓷美學修復技術,種植義齒修復,重度磨耗患者全口咬合重建,固定-可摘聯合修復的精密附著體義齒修復、套筒冠修復,樹脂單端粘接橋修復重度短牙弓、樹脂纖維橋修復前牙缺失,頜面部術後贗復體修復,生物功能性全口義齒修復等。

口腔正畸科

口腔正畸科,主要發展及研究方向有:錯合畸形的治療研究、種植支抗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唇齶裂的牙頜形態學研究等。學術帶頭人:劉新強教授、陳杰教授、范存暉副教授、劉珺副教授。學科帶頭人劉新強教授:擔任中華口腔正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口腔正畸學雜誌》編委、《歐洲正畸學雜誌》、美國《Angle Orthodontist》等雜誌審稿專家。正畸科所開展的唇齶裂序列治療、正畸正頜聯合治療,埋伏牙的矯治、隱形矯治等在國內處於較領先地位。所開展的先進矯治技術有:種植支抗技術、傳動直絲弓技術、自鎖矯治技術、舌側矯治技術、無托槽隱形矯治技術等。

口腔種植科

口腔種植科,主要發展及研究方向是:牙種植體骨結合、軟、硬組織增量的基礎、臨床研究和種植材料的開發、套用。本研究方向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牙種植術中下齒槽神經損傷及其防治的綜合研究;經牙槽脊頂入路行上頜竇提升牙種植術的研究;牙種植中軟組織美學設計與處理的研究三項研究成果已分別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口腔種植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學術帶頭人:趙保東教授擔任國際牙種植學會(ITI)會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種植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口腔種植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青島市口腔醫學會常務理事及口腔種植專委會主任委員、衛生部口腔專家庫成員。口腔種植科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牙種植系統,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多項牙種植新技術,擅長不同種植系統的種植修復技術、牙槽骨缺損的骨增量技術、複雜的上頜竇提升技術、外傷以及腫瘤切除頜骨缺損後的髂骨和腓骨移植等頜骨重建牙種植技術、即刻種植即刻修復技術等。與該領域國際著名牙種植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關係,牙種植專業已進入國內一流水平行列。

專家團隊

青島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專家在國家和省級學術團體中兼職較多,其中,中華口腔醫學會理事1人,中國醫師協會口腔分會理事1人。在29個國家級專業委員會中有常委6人,委員20人。有山東省口腔醫學會副理事長1人,山東省級學會主委1人,副主委11人,在省內綜合醫院同行中名列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