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派

江西省吉安市東南的青原山,風景秀美,早在唐朝中葉,一代高僧行思和尚,就曾駐錫青原山,廣開佛門,授眾講法。他潛心修行,研究佛學真諦,繼承和發展了六祖慧能“頓悟成佛”學說,成為青原派禪宗的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原派
  • 國籍:中國
  • 職業:和尚
  • 信仰:佛
“地以名賢重,山原七祖開”。江西省吉安市東南的青原山,風景秀美,早在唐朝中葉,一代高僧行思和尚,就曾駐錫青原山,廣開佛門,授眾講法。他潛心修行,研究佛學真諦,繼承和發展了六祖慧能“頓悟成佛”學說,成為青原派禪宗的始祖。
行思(673―741),俗名亦行思,姓劉,吉州安城人,即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嚴田鎮龍雲下村人。行思為安福縣劉姓始祖劉遐(晉朝安成郡太守)十二世孫,傳至十世劉廷為隋尚書。隋亡後,劉廷棄官歸故里,遷居在龍雲下村。行思幼年聰慧,孝敬父母,悟佛有根,不食葷腥。11歲時,到離家不遠的寶雲寺出家為僧。每逢寺中僧眾談論佛法,他總是默不作聲,認真思索佛教真諦,為深入研習佛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4歲那年,行思聽說廣東韶關曹溪的慧能大師法度盛化,便翻山越嶺前往南華寺向六祖慧能參禮。一日,行思問慧能:“應該怎么做,才能使一般人也能成佛?”慧能反問:“你作什麼來?”行思答:“求學佛教真理。”慧能又問:“有階位之分嗎?”行思說:“只求佛教真理,哪裡有什麼尊卑上下。”行思慧根聰穎,佛心虔誠,深得六祖器重,成為首席弟子,幫助他推展法務,解答師弟們的各種問題,長達15年之久。
唐玄宗開元元年,慧能年事已高,他對行思說:“自古以來,佛教都是衣法雙行,以衣缽為傳授法嗣憑信。我自接受五祖衣缽以來,遭到了很多磨難,我的身後,為法嗣衣缽,爭競必多。現在我有了你,何患天下不信?傳世的衣缽就放在我這裡留鎮山門,你當分化一方,使禪宗延續,勿令斷絕。”
開元二年,41歲的行思謹遵師命,回到故鄉吉州,在青原山淨居寺開堂說法授眾,大倡禪學,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訓,弘揚頓悟學派,宗風大振,廣度眾生,不出幾年,名聲便傳遍了整個江南。青原山淨居寺遂成為江西的一大名寺,我國南方的主要道場。一時香火鼎盛,全山庵堂佛殿,星羅棋布,共有36處,數千僧徒聚會淨居寺,每日拜佛進香者絡繹不絕,連許多當朝權貴、文人墨客也相繼來訪。唐相姜公輔、詩人杜甫都曾慕名而來。
行思傳承六祖講究頓悟的禪學,醍醐灌頂,啟發學生。一天,一和尚跑來問行思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行思反問道:“廬陵米作何價?”看似叫人摸不著頭腦的回答,實則反映了禪學的思辯特質。其意在於,佛法不在玄妙的神秘境界裡,就在米價之類的日常生活中。行思跳出了佛學虛幻的思想範疇,把佛教從單純的學問修行引入道德修行。正是由於他破除了佛學虛幻的神秘性,倡揚“眾生皆有佛性”、“不離世間覺”的佛學思想,用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道理來解釋佛法,教育弟子,使人易於理解和接受,深得廣大民眾的歡迎,使得禪宗佛法在唐宋盛行,廣為流傳並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行思在青原山淨居寺弘法28年,為禪宗頓悟學派獻出了畢生精力,無愧於一代佛門祖師。他傳下的曹洞、雲門、法眼三派,成為禪宗“一花開五葉”中的三葉,不僅在中國東南沿海廣為傳播,後又傳入朝鮮、日本,影響深遠。行思為佛教禪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也被佛教弟子尊為禪宗七祖。
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12月13日,行思升座告眾,跏趺圓寂,終年68歲。唐玄宗敕建“七祖塔”,唐僖宗追賜其諡號“弘濟”。《歸真之塔贊》稱:“聖諦不為,落何階級?火里蓮花,雪中紅日。顯發大機,掀翻古轍。千里繩規,三宗祖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