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谷峰寺

靈谷峰寺

在距金谿縣縣城以西30公里的金溪、臨川兩縣交界之處,可見一山巍然聳立撫河之濱,群峰環抱如嶂,這便是歷史名山靈谷峰。靈谷峰寺則坐落在海拔320.6米的靈谷峰巔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谷峰寺
  • 地理位置:江西撫州
  • 開放時間:00:00-24:00
《太平寰宇記》載:靈谷峰坐落於臨川之東南三十里,山中有石靈像,是以為名。南北朝時,臨川內史、我國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見靈谷峰自然景色優美,便加以人工修葺,開闢了十大勝景:洗墨池、瀑布泉、棋坪石、漉酒泉、南北井、文印峰、退心石、駐雲亭、石門關、古牛石。靈谷峰因石靈而得名,逢靈運而生輝。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為其三舅吳藩的《靈谷詩集》作序云:“吾州之東南有靈谷者,江南之名山也”。
靈谷峰寺原為道觀,名隱真觀,始建於東晉末年。為當時金溪、臨川、東鄉三縣香火最盛之地。尤其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點影日”,人們或“點影”求子,或祈求平安,或登臨覽勝,從四面八方接踵上山,鼓樂相伴,燈火連綿,通宵達旦,十分壯觀。唐宋以來不少名家詩人如王羲之、戴叔倫、顏真卿、晏殊、晏幾道、曾鞏、王安石、陸九淵、陸游、湯顯祖等都曾遊覽過並留下了千古遺墨。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2年),13歲的王安石因祖父王用之病故,隨父王益回鄉守孝,曾寄讀觀中三年,為隱真觀內的“斗姥宮”題寫了門匾。
歷盡滄桑的隱真觀,曾幾度興廢。至民國初年,殿宇傾頹,景象淒涼。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謝發源、車林祥、聶晴谷等善男捐資將其修葺一新,並請來峨嵋高僧慧空住持,致使道佛相融,香火空前。僅觀內寄宿善男信女,多時竟達百人。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六月,日寇縱火焚觀,使隱真觀僅存後殿。抗戰勝利後,隱真觀再度修復。“文化大革命”中,隱真觀被徹底拆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臨川籍台胞鄭其庭為首倡議重建隱真觀並主持重建重任,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總建築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重建工程於1997年秋竣工。重建後的隱真觀改名為靈谷峰寺,並將王安石手跡“靈谷峰”三字刻成石匾,鑲嵌在前殿山門正中。竣工典禮之日,眾多信徒、遊客上山慶賀,盛況空前。
新寺為鋼筋水泥結構,琉璃瓦頂,造型雄渾,氣勢恢宏。前殿為道堂,中間塑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座神像,上面懸掛“靈谷大仙”大匾。東西兩側塑有炎帝、玉皇大帝、黃帝、關公、包公、岳飛六尊神像。後殿為佛堂,帷帳低垂,肅穆莊嚴。釋迦牟尼、阿彌陀、藥王三尊大佛居中,十八羅漢分立兩旁。前後殿中間為儒教堂,塑有孔子、孟子、文天祥三位大儒像。寺中還有一座兩層建築,上層為觀音堂,下層為斗姥宮,均保持了古蹟原貌。寺中十數幅楹聯,多為臨川詩社成員所撰,內涵豐富,意識深遠。這些楹聯以字型論,行、草、隸、篆、楷,五體齊全。其書法多出自名家之手,或飄逸俊秀,或凝重端莊,或氣勢雄渾,展現出多姿多彩的書法藝術,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來此觀光、朝拜者終年不絕。
為適應遊客和信徒需要,新寺兩側還新建了膳房、齋堂、客室等生活用房,增設了小賣部,架設了高壓電線。新的工程正在籌劃中。其工程主要是在主峰山凹處建一水庫,設遊艇,建空中索道,供遊人遊玩,還要在半坡建一飯店或避暑山莊,同時還要修復南北朝時的十大勝景,使旅遊設施日臻完善,成為江南名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