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庵

靈石庵

靈石庵;屬於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位於江西省銅鼓縣大塅鎮,屹立於修河上游西岸,此峰光禿挺拔,高聳入雲,形同天柱,有“修江第一峰”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石庵
  • 地理位置:江西省銅鼓縣大塅鎮
  • 開放時間:早7點-晚6點
  • 門票價格:40
  • 著名景點:靈石庵
靈石庵介紹,靈石庵傳說,靈石庵位置,靈石庵歷史,

靈石庵介紹

兩石間隙如線,目之通明,似無著處,舊傳曾有人牽細線橫割而過,以後試者,都無成功。馨陀石險如滾卵,卻安穩如馨,億栽未動,萬劫不搖,為普陀勝景之絕。石上題有“馨陀石”、“金剛寶石”、“天下第一石”、“通靈”等字樣,相傳曹雪芹著《紅樓夢》是賈寶玉的“通靈寶玉”原形就源於此。每逢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景色尤為壯奇。二龜聽法石位於觀音洞北,上龜回首引頸同伴,似嗔似戀,下龜昂首奮力,緣石而上,傳說是龍王兩龜,聽觀音說法不肯離去,被龍王定化成這般模樣。

靈石庵傳說

相傳,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路過此地,不慎將隨身攜帶的仙螺寶石失落草從中。說來奇怪,仙螺墜地還俗,見風增高,竟以“一日長一千,十日撐破天”之勢,驟然陡長。南海觀音見勢不妙,即奏玉帝:“凡塵怪石,日長千倍,若不制服,數日後即將衝破南天門。”玉帝聞奏大驚,為確保天庭平安,即差雷公神下凡征服。是日,風起雲湧,天昏地暗,大雨滂沱,火蛇飛舞,霹靂一聲,靈石腹部被迅雷劈出一個大洞,遂停止長大(高)。
靈石庵始建於南宋(1127—1279)時期,歷史悠久,享有盛名。棄舟登山,石徑踏之“通通”有聲,像美妙的音樂,隨著遊人的腳步奏響。原來,丹霞地貌的石岩中含有碳酸鹽,碳酸鹽易溶於水,歷經雨水的侵蝕,形成一個一個大小不一的空隙。人走在上面,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響。石徑兩邊,修竹林立,柳樹婀娜,遮天蔽日,冬暖夏涼。來到半山腰,有一井泉水,清澈見底,掬一捧,吸一口,甜滋滋的。沁人心脾據說這井泉水有藥用功效,能治眼疾,對青光眼、火眼、近視、老花、白內障等都有一定的治療功效。繞過泉水,再上幾級石階,就到了靈石庵觀音殿。
庵殿莊嚴凝重,金碧輝煌,室內正廳右側,有一摩岩石刻,系湘鄉人朱偉剛驚羨這石窟之奇巍,欣然刻下“別有天”。同治《義寧州志》載:“崖結有庵,頂圓中空,狀若懸馨,幽致可遠塵囂,高僧多隱於此,誠一方勝地也”。蘇東坡曾來到這裡,留下了“帶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的詩句。如今,高人已不再,香火卻不減當年。當山外繁華與喧囂同步、華燈與嘈雜並行的時候,身臨其境,寄情於恬淡,縱情于山水,讓人超凡脫俗、物我兩忘。如您有心愿要實現,可求助於觀音聖母成全您。每天來此的信男信女絡繹不絕。

靈石庵位置

從大段水庫乘渡船到靈石庵,大約需要二十分鐘。船票40元每人。想趕時間的可以乘快艇。
水庫壩高約二十米,水面呈狹長形,寬約兩三百米,長卻望不到頭。一眼看去,對面的山上蔥蔥蘢蘢,頗為秀麗。綠林中冒出幾個碩大的奇石,其實應該叫做山,因為它起碼跟普通的小山差不多大小了。
相傳毛主席當年秋收起義的時候曾在這個靈石庵中住過一段時間。
下了船,沿著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往上走,迂迴兩三次已到上山的路口。買好香燭黃紙火柴就可以上山了。
山下有座石母廟,先燒了香再上,半山有座涼亭,“聚仙亭”可供遊人休息,走到半坡有一泉,玲瓏小巧,中投無數硬幣,旁香燭裊裊,再往上,就到了靈石庵的大門。進去時,需仰望,因為庵在巨石中,台階陡直。不過只有三二十步,所以不甚累。
靈石庵供觀音,人人都說甚靈。燒香,求佛,抽籤,到了寺院後的事都差不多。只是這裡少了商業氣,人質樸,感覺和外面美麗的風景一樣怡人。
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來靈石庵祭拜的人特別多,還有很多外地慕名而來的人們

靈石庵歷史

一是說,玉皇大帝跟前有“八神仙”,鐵拐李是“八洞神仙”中最喜歡雲遊的一個。一日他應呂洞賓之請,一路上,隨著萬道金光掠過一朵朵祥雲,頃刻早臨席間。他每行必荷杖攜壺。這時,他放下手中的拐杖,發現杖上的葫蘆沒了。良久,他認定是行程匆匆可能丟失了。“小小葫蘆算得了什麼!還是喝我的酒去吧!”鐵拐李的估計一點也不錯,葫蘆果然離杖下降給丟失了。
話說這葫蘆果然是仙家法寶,落地生根,迎風增大,時人見之,認為有“靈”,故稱“靈石”。隨著歲月的流逝,這葫蘆越長越高,直衝霄漢。一日,玉皇大帝駕幸諸天,發現這葫蘆天天增大升高,不覺大驚,於是馬上傳旨宣雷公電母,對他們說:“華夷中國偶生一怪石,隨風增長,直衝雲天,似此,大有衝破天庭之勢。茲命二卿率領本部,速降凡塵,雷劈電燒,早平妖孽,無得怠慢。”雷公電母領旨,隨即帶領人馬來到“靈石”生長的地方。按落雲頭,立即披髮杖劍,西向“靈石”念念有詞。頃刻陰雲四起,飛沙走石,雷電交加,雷神揮動鋼鑿對準“靈石”轟隆一聲,打下了後邊一大片岩石,就回天庭復旨去了。從此“靈石”不但不再有“靈”,卻變成了巍峨壯觀的岩石尖了。
另一說是:這石正面有一天然石門,進門有洞,高100米,寬50米,門徑高大,寬敞明亮,隱身其間,雖滂沱大雨,不濕衣襟。明代建庵,塑觀世音象於其中,由是長年香火不絕,四方聞名,有求必應,十分靈驗,故改稱靈石岩為靈石庵。
以上兩種說法,雖然是極其荒誕的傳聞,但從實地觀察,靈石生得上尖下大,既象葫蘆又象懸鐘,海拔1,040米,光禿陡峭,獨具一格。解放前,曾在石前建僧房數十間,能容客僧百餘人,每逢朔望之期,前往朝謁的,日高峰期竟達千人之多。遍及宜豐、修水、奉新、平江各個縣。同治版《義寧州志》稱:“崖結有庵,頂圓中空伏若懸鐘,鑿至可遠塵囂,高僧多隱於此,誠一方之勝地也”。它既是因庵出名,更主要的還是以它奇特的姿態吸引著人們。稱它是“寧州八景”之一的天柱峰,就突出地表明了它奇特而優美的自然風貌。
靈石庵東南以定江河相鄰,西靠光相,北接芭蕉大隊。這裡奇峰羅列,怪石林立,就在這山石交錯、美麗如畫的山石叢中“靈石”拔地而起,高蓋群峰,且左有順告石(山尖),右有曬鞋尖(山尖),象侍衛一樣,侍立兩旁,定江河沿山腳蜿蜒北下,山水相映,愈顯出迷人的魅力,無怪乎湘鄉朱剛偉(國民黨軍十八帥五十四旅旅長)鑿刻“別有天”於其間了。
庵內有龐大的佛殿陳設。自明代興建以來,屢經整修,規模之大是贛西北地區少有的。庵門兩側有王、馬二元帥,正殿兩側有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正面有文殊,普賢觀音等塑象。其中觀音塑象高五米,寬三米,盤腿安坐,栩栩如生。
遺憾的是,庵宇和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僅存石窟供人瞻仰罷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