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六峰山風景名勝區

六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廣西靈山縣城中心的鳴江畔,景色優美,交通便捷,人文和自然景觀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靈山六峰山風景名勝區
  • 地理位置:廣西靈山縣城中心的鳴江畔
簡介,景點,

簡介

,縣城與合浦、浦北、邕寧橫縣相連,距欽州市107公里,距北海市200公里,距南寧市150公里,國209線、省道20124線和20221線分別從六峰山山腳貫穿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六峰山風景名勝區主要由龍頭峰、鳳尾峰、龜背峰、鶴立峰、寶障峰、沖霄峰等六個山峰組成,面積54萬平方米,最高峰海拔343米,相對高度182米,這裡古樹參天,景色旖旎,空氣清新。奇岩曲徑,怪石嶙峋,巍巍巒峰,或似龍舞鳳翔,或似龜伏鶴立,有拔地攀空之勢,古人稱六峰山為“半巫山”(有詩賦:“相連直上巫山半,卻勝巫山十二重”。)“石六錦屏”早在宋朝年間,六峰山就以“人寰勝地”的美譽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觀光者。

景點

六峰山風景名勝區現有景觀景點幾十多處,主要有:北帝廟、觀音閣、大雄寶殿、大佛堂、三清宮、三海岩、龍船岩、恩勝岩、穿鏡岩、燕子岩、風雨橋、靈岩初地坊、六峰寶山坊、“西靈記”、觀音石刻、仙人井、仙人鞋、觀峰門、龍隱洞、八仙渡、黃華書室、六秀書院、鯉魚過龍門、攬月亭、二炮台、懷海廊、孫中山廣場、翠竹宛等。其中,建於明朝正德五年的北帝廟是聞名遐邇的道教廟宇之一,香火更是長旺不衰,特別是每年的春節、重陽節,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一帶的香客紛紛登山拜北帝,以至幾公里外都能嗅到六峰山的香火味;另外,位於六峰山西面的三海岩,與六峰山一脈相承,三海岩取滄海桑田三變之意而得名,清風、乳石、碑刻被譽為三海岩三絕,“六月無三伏,四季沐春風。洞異乳石奇,妙手遜天工。看山如觀畫,游洞如讀史”。這就是三海岩的真實寫照。
六峰山在東南亞一帶小有名氣,特別是善男信女,稱六峰山的聖靈可管東南亞,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六峰山匯集佛道兩家,故信徒常來,香火常旺。其中,建於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的北帝廟,香火更是長旺不衰。北帝廟的神像(北帝)是與山體連成一體的天然石塊雕成,腳下踏著一隻龜和一條蛇。為什麼北帝腳踏龜蛇呢?據傳說,原來,北帝在未成仙之前,在武當山修煉,始終沒有得道,但他堅持修煉,終於感動神靈,授他妙計並助他成功,讓北帝摘下五臟六腑,用仙帶填入,北帝即得金身成仙,北帝將自己的五臟六腑埋於一大石下,不料,千日之後,五臟六腑竟化作龜蛇兩妖,分別長於水火,下凡危害百姓,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只好祈求北帝顯靈解難,起初北帝不知妖怪來由,為除妖下到凡間,將兩妖擒住,才發現妖怪乃自己內臟所化,又念其修煉不易,不忍將其毀掉,遂收為手下,又恐其溜走,就用腳踩住,這就是北帝腳踏龜蛇的來由。不過,在民間北帝來由另有說法,即玉帝有三魂六魄,玉帝的三魂六魄精華化成北帝,受三清司管,至於為什麼北帝常在靈山顯靈,民間也有傳說,即北帝不吃供果供品,只食香火,飲清泉,靈山百姓淳厚,供奉香火終年不斷,而且近仙人井,故傳北帝常在靈山。這些傳說無從考證,但靈山百姓,乃至東南亞一帶的香客,對六峰山的北帝誠心供奉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每年的重陽節、春節,來自各地的香客,紛紛登山朝拜北帝,以至幾公里外都聞到六峰山的香火味。另外,觀音閣也是善男信女常年朝拜聖殿。每年的觀音旦,遠道而來的香客紛紛登山跪拜,香火不斷。據記載,明朝家境二十五年(1546年),靈山縣教諭吳升,將他在江西任教所得的唐朝名畫家吳道子的女身與圓光觀音勾線像拓片,臨摹題詞刻碑,由其門生和六峰山三清宮主持建成此閣。三清宮,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以前雕有關公、岳飛石塑,但文革期間遭到了嚴重破壞,現在已經修建了,這次修建,在恢復原來的格局外,還運用現代技術,使神像變得聲形並茂。大佛堂,是幾年前建成的,雖然建造時間長,但香火極旺。大雄寶殿於二〇〇四年九月由釋昌一法師主持動工興建,二〇〇五年十月五日建成並“開光”投入使用,其建造時間雖不長,香火卻極旺,已經成為善男信女朝拜的聖殿。
文化遺蹟——摩岩石刻
經過調查統計,六峰山風景名勝區現存的摩岩石刻就有三百多幅,年代上至北宋,下至民國,形式有題名、題記、詩賦、告示、禁約、墓誌、地券、對聯、捐資列名等,內容涉及整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是研究社會歷史的珍貴文物。其中,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是六峰山風景名勝區的三海岩,數量達到150多幅,均刻於洞府石壁上,皆是歷代名人雅士精心傑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歷史價值。
六峰山風景名勝區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黃華書屋、六秀書院、二炮台等,其中,位於鶴立峰半山腰處的黃華書室(實際上這是一個長不過4米,寬不過1.5米的山洞),是黃華奮發圖強,最後高中進士的地方,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明朝時候,靈城有個書生叫黃華,此人勤苦讀書,找到了這個小山洞作讀書之處,一日三餐由其妻送來,不許外人打擾,其妻也只能用繩子從山洞上的一個小洞把飯菜吊進洞裡,他苦心攻讀,不問世事,數年如一日。有一年端午節,其妻想著丈夫努力攻讀,心中不捨,做了灰水粽送來,又送來一碟蜜糖讓其蘸著吃,當黃華妻子從洞口望下去時,由於黃華太專心讀書,只見黃華一手拿書,一手拿粽子卻不伸去蜜糖碟,而是伸進墨硯,蘸一口墨吃一口粽子,吃得嘴唇烏黑,卻不知其味,其妻忙喊“錯了,錯了”,黃華卻連頭也不抬,“不錯,不錯,書上說得對”。正是黃華一心攻讀,發憤讀書,後來終於高中進士。但由於他長年生活在岩洞中,不見天日,身體非常虛弱,等不到朝廷授官職,看榜之日,就一命嗚呼了。所以這地方又叫“白衣洞”。另外,與三清宮相隔30米的六秀書院,解放前是靈山文人騷客聚集在一起吟詩作文的地方,解放後,這裡曾經作為靈山縣委的小會議室,六十年代初,中南五省局書記陶鑄,也就是我們中學課本《松樹的風格》的作者曾在這裡作重要講話。目前,已有不少老一代領導建議把這“六秀書院”重新修復,作為文物保護性建築保護起來。位於寶障峰頂的二炮台,始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軍將領宋樞在六峰山上設定一、二、三炮台,架炮轟擊進攻靈山縣城的南方起義部隊,截斷了起義軍後援,致使南方起義的靈山之戰功虧一簣。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第二十六集團軍蔡廷鍇將軍也在此重築炮台屯兵駐守,抗擊侵靈日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