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韶府

雲韶府

雲韶府本是唐教坊。唐代宮中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韶府
  • 拼音:yún sháo fǔ
  • 實質: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
  • 修改時間: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
簡介,由來,其它簡介,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元明兩代的教坊,元代東城教坊的崛起,教坊的衰落應該從明代開始,

簡介

雲韶府 (yún sháo fǔ )唐教坊。唐代宮中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

由來

《舊唐書·職官志二》:“內教坊。 武德 已來,置於禁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 則天 改為雲韶府, 神龍 復為教坊。”《新唐書·百官志三》:“﹝內教坊﹞ 武后 如意 元年改曰云韶府。”

其它簡介

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

唐高祖置內教坊于禁中,掌教習音樂,屬太常寺。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改為雲韶府,以宦官為使。玄宗開元二年(714),又置內教坊於蓬萊宮側,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優雜技,教習俗樂,以宦官為教坊使,後遂不再屬太常寺。此後凡祭祀朝會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俗樂。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禮部,清廢。

元明兩代的教坊

——記歷史上北京市東城區演樂胡同等三條胡同 北京市東城區有三條緊鄰的胡同,它們是演樂胡同、本司胡同、內務部街。翻開歷史,這裡是元明兩代的文化中心,當時管理演出排練的機構——教坊就設在這裡。教坊作為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遠自唐代就有了。元朝的教坊設在東皇華坊,從地圖上查對,它正是明朝黃華坊的地方。明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黃華坊地區已經有了勾欄胡同(今內務部街)、東院、演樂胡同等與演出有關的地名,可以說明今日演樂胡同一帶就是元、明兩代教坊的所在地。教坊設在本司胡同。勾欄胡同是它的演出場所,演樂胡同則是排練節目的地方。

元代東城教坊的崛起

元代雜劇繁盛,作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榮,具體表現那就是東城教坊的崛起。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這個情況。《堅瓠集》記載:“齊亞秀者,京師名倡,常侍長陵宴,出語人曰,‘知音天子也’。每唱到關目處,即為有舉卮。” 這是明初的情況。齊亞秀,從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舊人,《青樓集》中記載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帶個“秀”字。明成祖不僅精通武韜戰略,也有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而且有較高的欣賞評論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難怪齊亞秀演唱完後出宮對人說:“這真是個知音天子。”這個故事說明明初帝王重視歌樂演出,它淵源於元代燦爛的文化生活,其發源地就是東城區演樂胡同一帶的教坊。《堅瓠集》稱齊亞秀為“倡”,當然是指“樂人”而言,不是指妓女的“娼”,唐宋以來的教坊不是妓院性質。齊亞秀能到皇帝面前演唱,足以說明她是個技藝高超的藝人。 成祖之後,明朝的幾個皇帝都喜歡雜劇,演劇之風一直很盛。《竹軒雜錄》載:“成化(明憲宗年號)三年,教坊司只存樂戶八百餘,不敷套用,乃行文山(西)、陝(西)各布政署,選收樂戶應役。”八百戶樂戶尚嫌不夠,還要從遠方征役,可見當時教坊的文藝活動是多么活躍呀!

教坊的衰落應該從明代開始

教坊的衰落應該從明武宗時大批藝人應召入宮說起。武宗是明朝以荒淫無恥著稱的皇帝,他嫌藝人入宮演出不方便,索性讓他們住在宮內長期演出,男性演員都施以宮刑。這樣教坊就衰落下來了。《書影》記載天啟年間人們訪問武宗時代遺留下來的雜劇演員梁三姑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況。蘇武子曰:“武宗時,東院梁氏,彈箏獨妙,家世善聲,備供奉。天啟甲子(四年)二月中,予同劉君過之,則已無彈箏者矣。劉少時,以豪聞局中,比入梁氏,記憶庭經,慨然當時。居有間,問其家三姑善箏者,下世今幾年。一環應聲曰:‘客何從知予家三姑也,今九十餘,尚能飯。然二三十年來,內廷靜懾,教坊、樂部皆湮廢。時好新聲,三姑箏塵久矣。每家人小集,風月閒好,姑悲來,或一彈。促節哀音,聽者失悅。’劉因請見三姑,冀彈數柱。辭再四,則列幛座右,為奏一曲。洪往舒歸,鯨駭鸞續,更時時聞折柱狀。已若風霧煙雨,其泠泠也。座客聽者,悄然氣嘆雲。”這是一段天啟年間回憶正德時候情況的回憶錄,既生動地說明了梁三姑彈技之妙,也正確地說明了教坊是在武宗時期衰落下去的。 教坊的衰落導致了它後來同妓院的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