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村(福建省尤溪縣梅仙鎮下轄村)

雲林村(福建省尤溪縣梅仙鎮下轄村)

雲林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之一。雲林村,地處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又名蕉林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後隸屬延平府十都馬首境又名蕉林坑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建省尤溪縣梅仙鎮下轄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 郵政區碼:365121
  • 面積:6700畝
  • 人口:約700多人
  • 別名:蕉林坑
  • 地方方言:尤溪城關話
村貌概況,歷史淵源,村風民俗,區域人口,大事記,1962年,1965年,1983年,1985年,1988年,1992年,2000年,2005年,2008年,文化旅遊,土特農產,人物簡介,吳氏宗祖祭祀日,傳統節日,地方方言,

村貌概況

雲林村,地處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梅仙鎮。又名蕉林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後隸屬延平府十都馬首境又名蕉林坑堡。
解放後
更名雲林村(轄蕉林坑、東爐、黃金坑、後洋自然村),為雲林村委會所在地,與龍雲、丈際、丁地、沖坪等村交界,下轄6個生產隊。
村內農戶
住房多數以木質或磚木結構坐南朝北、依山勢而建,距離尤溪縣城40公里、距梅仙鎮24公里、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25公里,往倒排岩風景區(申報省級森林公園籌劃中)約5公里的進山公路穿境而過,沿途可領略原始森林植被風光,聽松濤、林濤陣陣環繞耳際,一覽“石將軍”勝景風采······!

歷史淵源

雲林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之一。
單姓
據考證,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吳圖元,以治書御史奉命都統節制經略閩疆。
他先住福州侯官古橋頭,後又遷居尤溪,子孫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
唐大和年間(827~835年),吳丕烈舉家從侯官古橋頭遷居延津瀋州大澤中院 (今尤溪縣城)。
唐中和五年(885年),吳德昌尤溪城關水南。宋至道元年(995年),吳寵垂因尤溪城關水南地勢低容易遭受洪災,便率子吳品七、吳品九和侄兒吳品一、吳品二、吳品三遷居吳處埕蓬萊口(今大田卓坑裡?待考?,歸大田縣管轄),建蓬萊口祠,開基立祖。
吳品三的第二十世孫吳佛財遷居尤溪十都雙峰大爐磨麥坪。吳佛財之子吳永元遷居尤溪北山。明中葉,吳永元的裔孫吳來一觀從北山遷居十都蕉林坑(今雲林村)上厝搭廠,後搬下厝方開基,其子分四房,一房、二房、四房本地仍來往密切,人丁繁衍眾多,第三子三房開支三明列東(待考)開基繁衍,本地已無子嗣。除龍雲村吳姓從雲林吳姓宗祠開支外,吳姓族人更開支至梅仙、梅營、登第、玉石、源湖、尤溪城關、西城、西洋、以及縣外的三明、建陽、建甌、南平、邵武、順昌等地。
現存上厝古建築、下厝吳氏祖祠(由開基始祖吳來一觀始建於明末,1994年重建)、吳氏開基始祖吳來一觀墓(墓葬於尤溪梅仙玉石村,臥鋪於大墓鳳形)。

村風民俗

雲林村的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善良”:田間勞作的農民,山間採茶的農婦,村上擺賣的農商,人們尊老敬賢、不尚訟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安然恬靜的生活、簡單詳和的人際關係,這就是雲林村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群居的人類天然習性和人際關係主要以地緣、親緣和血緣作為紐帶,牢固的族群關係以及封閉性的生產方式,使人們彼此間保持頻繁的交往和依賴密切的合作,從而相互產生較強的情感依附。
村上人民之間高度重視親情、友情、鄉情,相互之間講究禮節、輩份、謙讓,相互尊敬。
也正是這種穩固的血緣、地緣紐帶,把祖祖輩輩的命運都聯繫起來,榮辱與共,人人都注重信義和聲譽,不忘祖訓和村風民俗。
進入改革開放後依靠政府的政策,雲林村人憑藉膽識勇氣聰明才智、團結與互助正一步步堅強的邁向康莊大道。

區域人口

全村總面積約?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占?公頃,毛竹林面積達6700畝,人口約700多人,村內居民全部為漢族,無少數民族和外姓合居,其中男性?人,女性?人。

大事記

1962年

左右嶺下溪水電站發電(為尤溪首批水力發電站);

1965年

左右嶺下溪造紙廠上馬(為當時尤溪第二造紙廠);

1983年

之前修建機耕道;

1985年

左右雲林國小磚混結構校舍投入使用;

1988年

左右通村公路;

1992年

左右石馬水電站發電;

2000年

左右程控電話開通;

2005年

閉路電視架設完工;
2005年嶺下溪、石馬水電站併網國家電網;

2008年

水泥路鋪設完畢;
2008年村縣班車恢復通車;

文化旅遊

避暑勝地、佛道教文化中心-----倒排岩風景區

土特農產

毛竹(也稱“貓竹),是村內的主導竹種,全村現有毛竹種植面積6000多畝,年生產商品毛竹10萬根毛竹以上,銷往各地。毛竹系列產品有待開發。
春筍 春筍產期在立春之後到穀雨前,盛產期在驚蟄至清明期間。其外觀為褐色、花斑紋、粗毛密布。一般在出土15~20厘米時挖取。春筍含水份高,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助消化,深受人們喜歡。
冬筍 冬筍的產期在每年的11月底至翌年的1月底,盛產期為大雪後至小寒。筍籜外觀色澤為淡黃色,個比春筍水,個重一般在1公斤左右,也有少數達2~3公斤以上。部分筍體呈腰鼓狀。也有個較小兩頭尖的稱“老鼠形”的,此形狀冬筍筍質量佳。
烏筍乾 烏筍乾為鮮毛竹春筍加工而成,鮮筍經烤乾脫水加工成褐黑色乾製品。該產品保質期長、耐貯運。縣內經選料加工成的“雀尖”、“雀尾”烏筍乾是質量上乘的高檔次食品。
白筍乾 白筍乾也是鮮毛竹春筍的加工製品,是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高食物纖維食品,不但營養豐富且助消化。在上海被譽為“玉蘭片”的美味佳肴就是白筍乾烹調而成的。
紅菇 紅菇是稀有的較珍貴的野生食用大型真菌。目前尚無法進行人工栽培。紅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富含人體所需的幾種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可治療貧血,舒通血管等,還有很高的抗癌作用。尤溪縣是福建省產紅菇的主要縣份之一。年產紅菇12噸左右,銷往全國各地。由於質量好,產量不高,所以每年均供不應求。
茶葉 茶產地海拔800米以上,清泉常年不竭,土質為黃紅壤,適宜茶生長。每年產茶季節霧多、濕潤,茶場四周為原始森林林木所環繞等等具有高海拔、多雲霧、富露水、多散射光、強藍紫光、晝夜溫差大、茶季生長期更長的氣候和地理地質環境,大大增加了觀音茶的葉綠素、胺基酸和微量元素,提高了茶菁的色澤、香氣、滋味、嫩度,並可更長時間保持茶葉鮮綠色澤和內質。
土家禽 村民世代用糧食、米糠、麥麩、地瓜、水浮蓮、紫雲英等原生飼料飼養家畜,不必擔心化學、生化、添加劑、飼料等等食品安全顧慮,所養家禽家畜具有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口感豐富等優點。
紅酒(土紅酒) 由糯米和紅曲釀製,家家戶戶待客必備。將鼻子移近酒盅或酒杯,聞其幽雅、誘人的馥郁芳香。此香不同於白酒的香型,更區別於化學香精,是一種深沉特別的脂香和紅酒特有的酒香的混合。若是3-5年以上陳年的高檔紅酒,哪怕不喝,放一杯在案頭,便能讓人心曠神怡。
糟菜 用於芥菜、紅酒糟醃製,味道可口,回味悠長。
草紙舊時以人工作坊式生產,解放後以機制生產。現有“雲林造紙廠”,年產量在5萬擔左右。

人物簡介

吳章楠 (1926-1983) 男,漢族,雲林村人, 中國共產黨黨員、原雲林村黨支部書記、中國早期農村政權的堅定支持者,任職期間盡心盡責帶領全村百姓開荒種地、種茶育林、興水力、修公路、辦實業,積極回響黨的號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因工作突出調任鎮政府工作,一次在他得知的交通意外事故中,緊急趕往現場處理,因當時交通通訊落後,在騎腳踏車返回鎮上打電話給熟識家屬報信時,突發心臟病病故途中,終年 57歲。
他善於抓住形勢變化,具有超前的發展眼光,提出“千里眼、順風耳、葫蘆燈”“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等生活憧憬,並帶領村民逐步實現:
修建嶺下溪水電站,據縣誌記載,這在當時是縣裡首批修建的電站,超於其他鄉村用上電,結束幾千年無電歷史,
修建雲林造紙廠,據縣誌記載,這在當時也是縣裡的第二家造紙廠,雖說規模不大,但其提高了幾百年來尤溪農村的造紙工藝,提高了產量,帶來了效益。
在前頭村莊未通公路的情況下,構建通路帶來的便利等生活構想,帶領村民大力修建公路,並買回拖拉機,拆分設備抬進山組裝用於生產生活。
提出一個電站不夠日後用電的憂慮,並著手規劃石馬水電站的建設,後來證明僅一個嶺下溪水電站的電力是不夠村里日漸成熟的生活用電的。
積極建設早期的農村基礎設施:通電話、通廣播、興教育、辦村醫、開荒地、建梯田、種油茶等。

吳氏宗祖祭祀日

中元節(七月十五):宰鴨舂粿到吳氏宗祠祭祀祖先,俗稱“七月半”。有的鄉村這個節定在十二或十四日。
掃墓節:在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每年子孫各戶輪流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除夕夜:一大早村民就將準備的較平時豐美的食品,如糯米酒、雞鴨兔魚、禽蛋和大豬頭或大豬腳、豬肉、米粿、食品等到祖祠進行拜祭、上供,祈求來年子孫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做陰壽:老人亡故後,在100歲前每逢9歲數,子孫必定在其農曆誕辰日準備豐美的食品,如糯米酒、雞鴨兔魚、禽蛋、面線、豬肉、米粿、食品到宗祠進行拜祭。

傳統節日

除夕:陰曆十二月最後一天,俗稱過年。這天,家家必各自團聚,非特殊原因不作客。從十二月下半月起,各家陸續清結一年來社會上經濟往來,一般不許人欠債過年;若拖欠過年,有正月不討債的慣例。除夕前半個月中,必選一天(有些鄉村固定為廿四或廿五日)進行家庭室內外大掃除,洗滌器物,整修住宅,美化場所,稱為掃塵。這期間添置或更新一些家具器皿和服飾,還準備一些較平時豐美的食品,如糯米酒、雞鴨兔魚、禽蛋和豬肉等。除夕前一二天,農村人家舂粳米粿,縣城人家蒸糯米糕和菜頭粿。除夕家家張貼春聯,備團圓宴,全家人入席,對已聘未入門的媳婦、已孕未娩的孩子或未及時歸家的親人,都擺杯筷留空位以示團圓。晚飯後主婦煮壓歲飯(預煮留供新年頭一二天吃的熟飯,象徵有餘糧),洗淨並切好供次日煮食的菜餚(正月初一禁忌用刀)。家人還再作一次除舊布新的清潔掃除並沐浴。入夜家長向未有經濟收入的晚輩分壓歲錢。屋內燈光徹夜不熄,一家人歡談笑語,不就寢,稱“守歲”。
春節:陰曆正月初一,舊時稱元旦。凌晨,各家開大門放鞭炮。有的人家在早餐前煮生薑紅糖茶先吃“甜頭”。早餐大多素食,有線面,象徵全家人長壽。飯後出門到公共場所或野外遊玩,一般不到別人家宅,路遇時互說吉利話。初二起,開始會親訪友,備春酒互邀聯歡。到初四五,各行業恢復正常生產工作。(國家現行法定例假三天。)但節日氣氛延至元宵。建國前,畲族人有在正月初二穿著民族服裝到鄰近各村落向漢族人家“收地租”的習俗,就是向每家收取粳米粿兩大塊。漢族人家都預先備好,到時付給。建國後,此俗逐漸不流行了。
元宵:陰曆正月十五夜。這天,各家仍備辦豐美晚宴。解放前,各鄉村大多有以宗族或村落集合的迎神燈會,從正月十二三日起至元宵止;縣城迎神燈會則在正月十九夜。新中國建立後從1950年開始,城鄉燈會都革除迎神,專以文娛活動方式舉行。
端午:陰曆五月初五(部分農村以初四日為節)。節前,各家門框上掛菖蒲和艾以御邪避穢,用竹葉裹糯米作粽子,宰雞鴨,買豬肉,舂粳米棵,縣城有些人家還打切麵條。午時飲雄黃酒少許,並在室內噴灑消毒。小孩佩中藥香囊驅穢氣。縣城在青印溪和尤溪河道中划龍舟競賽。靠河有船的村鎮,有些年份也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其他傳統的陰曆節日:
拗九節(正月廿九):早餐煮九米粥(各種豆、米、果仁混煮的粥),晚餐吃葷餐。九粥有分送出嫁女兒並任熟人來家索食少許的習俗。
立夏節:煮紅糟豬肉筍為食,有的鄉村舂粳米棵包筍餡菜餡為食。
中元節(七月十五):宰鴨舂粿祭祀祖先,俗稱“七月半”。有的鄉村這個節定在十二或十四日。
中秋節(八月十五):大多是晚餐加點酒菜,買些中秋月餅,夜裡吃餅賞月。有的鄉村有宰牛,煮牛肉粉乾吃的習俗。
立冬節:農戶舂糯米糍或粳米棵為食,慶糧食收成。
冬至節:早晨煮食糯米粉團丸。部分鄉村的宗族在這天舉行祭祖。
立春節:家家準時鳴炮接春。農戶舂糯米糍吃。

地方方言

村民講尤溪城關話,這是一種兼有閩南、閩中和閩東方言特點的混合型方言。通行於城關、梅仙、團結、聯合等4個鄉鎮,台溪、溪尾、坂面鄉的大部分村落,以及西濱、中仙、池田鄉較靠近城關的小部分村落,使用人口約17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