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十四難

《難經·十四難》是戰國時期醫學家扁鵲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難經·十四難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扁鵲
  • 作品出處:《難經》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難經·十四難
曰:脈有損、至,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其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作者簡介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中醫典籍《難經》;《內經》與《外經》已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