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與鴻鵠

雞與鴻鵠,文言文,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田饒謂魯哀公曰:“臣將去君而鴻鵠舉矣。”哀公曰:“何謂也?”田饒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雖有此五者,君猶曰瀹①而食之。何則?以其所從來近也。夫鴻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菽粟;無此五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臣請鴻鵠舉矣。”

哀公曰:“止!吾書子之言。”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為?”遂去之燕。

燕立以為相。三年,燕之政大平,國無盜賊。哀公聞之,慨然太息,為之避寢三月,抽損上服③,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何可復得。”

注釋:,例題:,譯文,

注釋:

1.瀹:yuè,煮。
2.傅:附著。距:雄雞腳掌後面像腳趾一樣突起的部分。
3.避寢:獨居
4.抽損上服:降低享受的標準。
5.察:考察舉薦;選拔。
6.獨:豈;難道
7.舉:起身;騰起

例題: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 察:審察,此為了解的意思。
B、臣將去君而鴻鵠舉矣 舉:振翅高飛。
C、蔭其樹者不折其枝 蔭:樹蔭。
D、遂去之燕 去:離開
答案:選C(“蔭”應為“動詞,遮蔭,乘涼”之意。)
2、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敵在前敢斗者,勇也 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
B、吾書子之言 燕之政大平
C、以其所從來近也 燕立以為相
D、何書其言為 為之避寢三月
答案:選B(B均為“結構助詞,的”; A中前一個“者”為“語氣助詞,表示提頓”,後一個“者”為“代詞,……的人”; C中前一個“以”為“因為”, 後一個“以”為“用、讓”; D中前一個“為”為“語氣助詞,呢”,後一個“為”為“因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雄雞有五種才能,卻被魯哀公煮來吃了;鴻雁不僅沒有雄雞的五種才能,而且還經常在魯哀公身邊作亂,但它們依然受到魯哀公的器重。這是因為魯哀公並不真正地了解它們。
B、雄雞儘管在魯哀公身邊,而魯哀公對它的長處卻視而不見;對遠在天邊的鴻雁則盲目崇信。在這裡田饒把自己比作雄雞,而把一些在魯哀公身邊作亂的人比作了鴻雁。
C、本文這個比喻生動地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那就是怎樣才能正確地使用人才。這就是要在了解人才的基礎上,大膽地使用人才,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D、田饒在魯國不被重用,只好去燕國,在燕國他被任為相國,於是他大展其才,在短期內政績赫赫,令人嘆服,這也說明了“外來和尚會念經”的道理。
答案:選D、(田饒在燕國取得如此輝煌的業績,說明了只有放手使用人才,也才能夠留住人才的道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
②不慎其前而悔其後,何可復得!
答案:①君王難道沒見過那公雞嗎?它頭上戴著紅冠,是那樣文雅。
②因為以前的不慎重,而帶來後面的悔恨,上哪裡再能得到田饒啊!

譯文

田饒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可是不被哀公理解看重。一天,他對哀公說:“小臣將要離開君王,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了。”哀公說:“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田饒說:“君王難道沒見過那公雞嗎?它頭上戴著紅冠,是那樣文雅;腳上長著尖距,是那樣威武;勁敵在前它敢於搏鬥,是那樣勇猛;發現了食物就呼喚同伴一同享用,是那樣仁愛;守夜報時從不失誤,是那樣誠信。雄雞雖然具備這五種長處,可是君王還是叫人燉成湯吃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就在君王身邊啊。那鴻雁就不同了:它們一飛千里,時而停歇在君王花園的池子裡,時而吞食君王的魚鱉,時而啄食君王的豆谷;它們沒有雄雞的五種長處,而君王還是珍視它們,這是因為它們不得遠啊。所以我要像鴻雁那樣高飛遠走了。”
哀公說:“留下來吧!我把您說的話寫下來(牢牢記住)。”田饒曰:“我聽說吃別人食物的人,不毀壞他的器皿;靠樹木遮蔭的人,不折斷樹的枝條,放著有才德的人不重用,寫下他的話乾什麼呢?”於是田饒離開魯國前往燕國。
燕國任用田饒擔任相國。三年之後,燕國的政事十分安定,沒有盜賊作亂。魯哀公聽到這個訊息,慨然嘆息,竟為此事而獨居了三個月,並降低了衣食標準,以表示自責。他說:“因為以前的不慎重,而帶來後面的悔恨,上哪裡再能得到田饒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