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絛蟲

雙線絛蟲

雙線絛蟲隸屬絛蟲綱,兩線科,雙線絛蟲屬。雙線絛蟲第一中間寄主為橈足類,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終寄主為食魚鳥類。雙線絛蟲主要對一齡鰱魚種造成較大危害,最高的池塘感染率達92%,患病魚種越冬死亡率最高為8.4% ,。雙線絛蟲第一中間寄主是橈足類(如各種劍水蚤)。鉤球蚴進入其體腔中經過9—10天的發育,變為成熟的原尾蚴。雙線絛蟲第二中間寄主為魚類。魚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橈足類,原尾蚴在魚類體腔內發育,通常要到第二年才能達到侵襲期。 雙線絛蟲終寄主為食魚的鳥類。原尾蚴在終寄主的腸內發育,很快就變為成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線絛蟲
  • 別稱:兩線絛蟲
  • :動物界
  • :扁形動物門
  • :絛蟲綱
  • 亞綱:單節絛蟲亞綱
  • :兩線目
  • :兩線科
  • :雙線絛蟲屬
  • :雙線絛蟲
病魚症狀,病因分析,流行情況,防治對策,

病魚症狀

患病鰱魚從外觀看,腹部膨大,局部凸起,早春冰融後體質明顯消瘦,腹部膨大更加明顯,腹肌極薄,用力擠壓腹部,裂頭蚴可從胸鰭處鑽出。病魚在拉網和運輸途中大部分死亡,只有少部分存活。雙線絛蟲易感寄主主要是鰱魚種,而鯉魚種感染種類以舌狀絛蟲裂頭蚴居多。
雙線絛蟲雙線絛蟲

病因分析

1.靠近水庫、沼澤的池塘,或水面連片開闊、人少環境僻靜的池塘,春季至秋季常有許多水鳥如蒼鷺紅嘴鷗翠鳥到此滯留棲息,在水庫和魚池之間游竄。裂頭蚴感染率高的多發生在面積較大的越冬池,這些池塘每年春季冰面融化時,經常有病魚或體弱魚在水面遊動,招來大量水鳥捕食,帶有蟲卵糞便排入水中,造成感染。
2.有的池塘售完春片魚種後,因時間緊、來不及清塘即注水養水花魚苗。有的池塘(帶水淺池)冬天凍透,自以為達到清塘目的,注水不久即投放夏花魚苗。而雙線絛蟲第一中間寄主(橈足類),可成體帶卵休眠,休眠體可度過乾旱、冰凍等各種惡劣環境,休眠體數量可達每平方米數百個至數百萬個之多,常在小範圍高度集中,正因為橈足類有這種成體休眠適應性,所以不經藥物清塘的魚池,一旦注入新水,很快就出現相當數量的性成熟帶卵的橈足類成體。筆者在早春冰雪剛融化不久,在一些很淺的水坑裡冬天凍透即看到大量的橈足類帶卵成體,這也說明橈足類成體可抵抗惡劣環境。綜上所述,在一些池塘由於不用藥物清塘,其水體潛藏著大量的橈足類休眠體,這為感染雙線絛蟲病埋下了隱患。
雙線絛蟲長度雙線絛蟲長度
3.按魚苗生物學特性,水花魚苗進入夏花階段,食性將由輪蟲轉為較大型浮遊動物,有些養魚戶自覺培養一些枝角類和橈足類,供下塘的夏花魚苗食用,然而如果不進行人為控制 ,橈足類極有可能成為優勢種群。由於橈足類吞食鉤球蚴具有專一性,所以這時如果池塘附 近有帶病原的水鳥活動,就極易使夏花魚苗感染雙線絛蟲病。
4.有的養魚戶從雙線絛蟲多發區購進已感染裂頭蚴的夏花魚苗,即使當地不具備患絛蟲病的條件,但由於魚苗已經吞食感染原尾蚴的橈足類,並在魚體腔內發育為裂頭蚴,同時排出體外,致使放苗池塘同樣大量感染雙線絛蟲病。

流行情況

雙線絛蟲的幼蟲主要寄生在養殖的鯉、螂、結、輸、縱井魚的體腔中,導致魚類發病,此病流行很廣,尤其是湖盪、沿海等鷗鳥較多的漁區,嚴重蔓延時間在6~8月。

防治對策

首先要把好魚苗關,如果從外地調運魚苗,應先調查供苗單位是否有絛蟲病發生史。 如果是自己培育夏花魚苗,並且當地有絛蟲病史,或者有水鳥活動,那么在水花魚苗下塘前要將第一中間寄主、橈足類殺死。在發塘期間發現橈足類也應清除。另外要增強鳥類保護意識,研究不傷害終寄主生命的有效辦法,驅趕水鳥。對絛蟲病多發區,一定要堅持用生石灰清塘。
專家提示:人誤食此類魚類可能導致生病,所以發現感染此病魚請不要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