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名茶

雀舌名茶

寧強雀舌”茶產於陝、甘、川三省交界的陝西省寧強縣漢江源 水流域,位於秦嶺、大巴山之間,是我國北緣菜區。產地山清水秀, 雨沛霧多,濕潤溫和,茶樹生長於山澗溝壑之旁、溪流泉水之間,環境未受工業化污染,是生產有機茶的最佳生態區域,現已成為陝西首家通過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條研究與發展中心有機茶認證。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優異的茶葉品質,使寧強雀舌成為我國北方茶的典型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雀舌名茶
  • 品質特點:外形微扁挺秀
  • 產地:陝、甘、川三省交界
  • 榮譽:97中國國際茶葉展覽會榮獲銀獎
寧強雀舌,產地,品質特點,榮譽,制茶工藝,金壇雀舌,產地,榮譽,制茶工藝,品質特點,銅陵野雀舌,歷史名茶,傳統制茶方法,榮譽,

寧強雀舌

產地

品質特點

外形微扁挺秀,形似雀舌,色澤翠綠,銀毫披露,香氣高長馥郁,滋味醇爽甘甜,湯色綠亮,葉底嫩綠成朵,內含有效成分豐富。據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茶葉含胺基酸3.43%、茶多酚24.73%、水浸出物44.2%、咖啡鹼4.07%。

榮譽

該茶於1997年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質量鑑定。產品面市以來,深受廣大消消費者的喜愛,成為饋贈品飲之珍品,主銷漢中、關中、廣元、隴南等地,遠銷上海、北京,出口日本。“寧強雀舌”1995年參加第二屆中國(楊凌)農業科技博覽會榮獲“后稷”金像獎,同年被選為國家特需用茶。1997年參加’97中國(北京)國際茶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會暨’97中國國際茶葉展覽會榮獲銀獎。同年又獲陝西省首屆名優茶獎。在2002年第十四屆西交會上榮獲金獎。

制茶工藝

該茶於清明前後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要求不採紫葉、病蟲葉、展開葉、對夾葉,不帶鱗片、魚葉、茶蒂、茶果、老葉及其他夾雜物。製作分殺青、理條做形、烘培、搖剔四道工序完成。
1.殺青:每鍋投葉量300g,鍋溫150℃一180℃,炒茶手法採用抓、捂、帶、抖,抖、悶結合,炒茶動作由快到慢,要求撈得盡,抖得開,翻得勻。炒至葉色轉暗,葉質變軟,清香顯露時為適度,及時出鍋攤涼。
2.整條做形:鍋溫60℃--80℃,殺青葉鍋後採用輕壓拖帶,隨即輕抖的手法理條做形,反覆進行,直至茶條達到挺直、微扁,有刺手感時出鍋攤涼。
3.烘培:用炭火供培,溫度60℃、茶葉薄攤於烘笆上,每隔3分鐘左右翻一次,翻烘時手勢動作須輕勻,烘20分鐘左右下烘攤涼,然後再復烘,至足乾下烘。
4.揀剔:手工揀去黃片、茶果及雜物,篩去碎末,最後包裝貯存 待售。

金壇雀舌

產地

金壇雀舌主產於金壇市方麓茶場。茶區主要分布於金壇市西部方山、茅山東麓的丘陵山區,境內山巒起伏,蒼松翠竹連綿,森林覆蓋率達30%,水庫塘壩密布,山清水秀,景色秀麗。茶園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5~6,生態環境良好,適宜茶樹生長。金壇市方麓茶場位於江蘇省金壇市茅山旅遊風景區東部。建場於1957年,是江蘇省大型國有專業茶場之一,是中國綠茶(名茶)之鄉和出口紅碎茶的主要生產基地,現有茶園200公頃,年產乾茶400噸。?

榮譽

金壇雀舌茶是江蘇省最早研製開發的地方名茶之一,1982年由金壇縣多管局立項研製,1985年6月通過技術鑑定,先後獲省農業科技進步獎、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和商業部全國名茶稱號等。
金壇雀舌茶選料精良,製作精細,其品質特徵是:色澤綠潤、扁平挺秀、條索勻整、狀如雀舌、內質香氣清高、滋味鮮爽、湯色明亮、葉底嫩勻。產品先後多次榮獲中茶杯、省陸羽杯特等獎,並通過省無公害認定及有機茶茶認證,成為江蘇唯一一隻通過無公害食品、有機茶雙認證的產品。
金壇雀舌茶“超微綠茶粉”產品屬國內首創,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它是以茶樹鮮葉為原料,採取特殊的保鮮技術和精細加工技術製成,外觀呈翠綠色、粉末狀,穩定性能好,在常溫下保存一年,其色澤仍不變,能保持茶葉原有的各種營養成份、藥效成份和保健功效,是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的天然固體食品添加劑,可廣泛套用於茶點、茶糕、茶糖、茶冷飲等食品行業。

制茶工藝

雀舌茶采於穀雨前,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葉長度3厘米以下,通常加工500克特級雀舌茶需采4.0~4.5萬個芽葉。要求芽葉嫩度勻整,色澤一致。不採紫芽葉、雨水葉,防止芽葉紅變。
採回的芽葉進廠後均勻攤在竹匾上,經3~5小時的攤放,方可炒制。其炒制工藝分殺青、攤涼、整形三道工序,運用搭、抖、撈、壓、抓等手法交替進行加工而成。
起鍋:炒制雀舌茶用雙手在潔淨光滑的鐵鍋內進行,當鍋溫達80~90℃時,在鍋面塗上少許烏柏油,特青煙消失後,投入250~300克攤放葉,採用抖、撈手法,將茶葉撈起抖散,散發部分水分後,鍋溫降至60~50℃,開始採用以搭為主結合抖、撈的手法做形。當芽葉形呈扁直,稍有觸手感,含水量約25~30%時,起鍋攤涼回潮約1小時左右,進行整形。
整形:目的是進一步做形並達到足乾。鍋溫掌握高、低、高的原則。下鍋鍋溫60℃,隨芽葉含水量減少,鍋溫降低(40℃)。將起鍋時,鍋溫略升(50℃)。每鍋投葉量約300~350克,以搭、壓和抓的手法為主,結合理條手法,當茶葉達到扁、直、平、滑、形似雀舌,含水量6%左右,即起鍋攤涼,冷卻包裝。
貯藏:在裝有塊狀石灰的鐵桶或缸中,以防茶葉受潮變質。

品質特點

外形扁平挺直,條索勻整,形似雀舌,色澤綠潤,香氣清高,滋味醇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明亮。內含成份豐富,水浸出物、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含量較高。

銅陵野雀舌

歷史名茶

屬綠茶類,該茶在明未至清未年間就有生產,民國十一年(1922年)記載:(安徽省六十縣產業調查表)野雀舌,產銅官山和東鄉、西鄉等山區。清朝時期曾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佳茗",並一度作為貢品。

傳統制茶方法

以生葉用火烘焙;茶葉質量:質濃而味清香。1987年高級農藝師解子桂女士創意策劃了名優茶開發項目,提出了新的制茶工藝設計,對歷史名茶"野雀舌"進行了恢復和研製,經農業總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鑒評,"野雀舌"為名茶一族。

榮譽

該茶外形微扁,形似雀舌,色澤翠綠,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清亮,生化及衛生指標均達國家規定標準。該茶1994年榮獲首屆中國"中茶杯"一等獎;1995年榮獲等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9年榮獲等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銀獎;2001年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6、2009兩次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及QS食品質量安全雙認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