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富豪

隱形富豪

“隱形富豪”的說法頗為耐人尋味,顧名思義,“隱形富豪”就是不為多數公眾所知悉的富翁。中國以至東方國家特有的現象。

隱形富豪,又稱隱形富翁,是不被多數公眾所知的富豪,他們均不出現在各種富豪榜上,也不與媒體打交道,更不會對慈善事業有興趣。隱形富豪的資產狀況由於不透明,稅收難度大,是拉大貧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更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強公眾的仇富心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形富豪
  • 外文名:Invisible rich
  • 分布中國以至東方國家
  • 名詞解釋:不為多數公眾所知悉的富翁
  • 代表人物約翰·克里斯·摩根
  • 10億美元人數:2500人
存在原因,生活消費,揭秘明星,相關評論,稅收征管,

存在原因

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做個“隱形富豪”?這首先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密不可分。人怕出名豬怕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這些古言古訓,世代植根國人心靈深處。不少人擔心,一旦出名,難免引來多方騷擾與非難,與其熱熱鬧鬧風風光光一時,倒不如偷偷賺錢自個樂得美。的確也是,你看,《福布斯》一旦把誰排上了富豪榜,這個人的麻煩就接踵而至。你說,誰還肯上諸如此類的富豪榜?
企業發展中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是很多人甘做“隱形富豪”的重要原因。中國的民營企業是在計畫經濟的夾縫中發展起來的,即使是在經濟體制全面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一些非“陽光”的因素依然存在,甚至隨著市場競爭的愈趨強烈而有增無減,遑論其發展初期了。一個老闆倘若行事高調,出頭頻頻,難免引來各路神仙這樣那樣的質疑:他與政府部門有什麼說不清的瓜葛?某某高官是不是他的後台?他是不是有什麼權錢交易行為?如此等等。
當然,也不乏這樣的富豪人士,他們本身沒什麼問題或沒什麼大問題,但壓根兒就是個思考型、愛安靜的人,不願與他人有過多的結交,就想踏踏實實做企業,把企業做大、做好了,就是樂趣,就有說不出的成就感。他們不願人說好說歹影響了自己的判斷,更不願在是是非非面前勞神費力,浪費時光。即使有什麼必須企業高層出面的事,也是打發手下人應付。久而久之,外人也就習慣成自然。如此一來,企業做大了,老闆依舊是個“隱形富豪”。但一旦企業上市,成為公眾公司,這默無聲息的“隱形富豪”才突然間遐邇聞名,浮出水面了。
在已開發國家,由於社會透明度較高,市場機制健全,法律完備,好像不見“隱形富豪”之說,比爾·蓋茨巴菲特或者沃爾瑪的老闆,都是檯面上的富翁。或許熏文化的、社會心理的以及體制轉型等因素,帶來了中國以至東方國家特有的“隱形富豪”現象。
“隱形富豪”並非全然“問題富豪”。做企業某種意義上猶如做學問,也需要寂寞與孤獨,企業家過於拋頭露面,並不利於靜下心來思考企業潛藏的問題或企業的未來。當然,倘若是因為企業有太多非“陽光”的東西而不得不做個“隱形富豪”,又另當別論。
娛樂圈中有很多隱形富豪,他們中有的是知名主持人、演員,有的卻是籍籍無名的十八線藝人,有的甚至早已過氣,但是因為他們投資有道,如今個個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名副其實的霸道總裁。

生活消費

中國富豪們的財富以井噴速度逐年增長:2003年,美林發布年度全球財富報告指出,中國內地“百萬美元富豪”約有23.6萬人;2007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顯示,中國千萬富豪人數增至44萬人,億萬富豪超過1.8萬人,更有50人財產超過10億美元(其中包括8位台灣富豪和21位香港富豪)。
億萬富豪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豪高產國”。那么,擁有千萬以上身家的中國“隱形富豪”們,在努力創造財富之餘,又在怎樣生活、如何消費呢?
狂愛舶來奢侈品
《2009 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顯示,千萬富豪年均消費200萬人民幣,其中,名車、名表、珠寶等歐洲舶來奢侈品是最大花銷項目。
世界上最頂級的房車、跑車、越野車都已經登入中國,價值千萬以上的頂級豪華車,在中國的保有量2004年時就已經突破100輛大關;當然還有世界最頂級的珠寶、價值千萬鑲滿珠寶鑽石的鋼筆,以及價值上千萬的腕錶,動輒數萬元一件的限量版時裝以及飾品,都悉數成為中國富豪身上的標誌性品牌。有機構預言,到2015 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
不過,富豪們消費這些奢侈品的心態並不相同。一位剛剛購買了三塊分別為15萬元、20萬元和 30萬元江詩丹頓表的企業主說,自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選購名表,至今已經購買20多塊,其中一部分用來送禮。
另一位喜歡買豪車的 CEO表示,購買奢侈品純粹就是滿足自己興趣。他酷愛飆車,駕駛愛車在高速路上狂奔時就忘了生意上的不順,這已經成為他緩解工作壓力的一種方式。
除了商品本身的特性吸引富人以外,更讓中國富豪們痴迷的是奢侈品商家標榜的“貴族尊貴私享”服務。他們急於證明自己的經濟身份和社會地位,需要“獨一無二” 和“擁有特權”的成就感,而奢侈服務正好迎合了這種心理。
奇特的社交圈
要用某種頂級奢侈品的消費,作為進入一個或多個社交小圈子的象徵,這正是富豪們普遍面臨的狀況。
一方面,秉承“藏富”古訓的中國人不願意炫耀自己的財富,另一方面豪宅等奢侈品又能證明他們的經濟實力,在為他們博得尊敬和仰視的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鋪上坦途。
近兩年,去長島買房的中國富豪以每年2%—4%的速度增加。不過,這些價值動輒數百萬美元的豪宅卻很少有人居住,買家往往每年只去住上兩三次,更多時候豪宅內空空如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位買主一語道破天機:“談生意的時候,你告訴對方你住的是400萬美元的豪宅,生意就好談多了。”
出身滿清皇族正黃旗後裔的香港富豪陳麗華,投資近兩億元建立起中國第一家私人紫檀博物館,將自己收藏的3000件紫檀器物放在其中。據說,僅僅其中的910件紫檀器物,就價值兩億美元,而她還有近 2000件藏品未公開展出。
東江企業老闆黎永星帶著自己珍藏的十多輛豪華老爺車在車展上亮相,引起一片騷動。黎永星擁有40多輛名車,其中包括一輛英國王儲查爾斯黛安娜的專用車勞斯萊斯加長型,一輛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禮賓專用車1989年版凱迪拉克12米加長型,還有1998年退役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使用的紅旗專用車。
黎永星收藏高檔轎車的愛好,也是通過試圖與香港富豪比肩而一舉成名,據說過程是這樣的:黎永星帶著一輛1909年加拿大產古董福特參加香港古董老爺車展覽,被時任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試坐,此舉獲得香港同樣喜歡收藏古董車的富豪們刮目相看。此後,黎永星無論在與香港的飲食業同行交流,還是去香港收購當地的酒樓,均能相當順利。
和黎永星一起經營集團的黎家大哥則正在抓緊時間籌備他的私人戰鬥機珍藏秀,可能是不想輸給弟弟,黎家大哥已經一口氣買下了20架舊戰鬥機。

揭秘明星

男明星敢冒險四處出擊
林志穎多元投資樣樣掂
林志穎過去有“小旋風”的稱號,不過很多人可是改口叫他林董事長了。雖然容貌依舊保持得很年輕,但林志穎確確實實已是一個大富豪,身家保守估計不低於10億元人民幣。17歲就出道,林志穎可以說是理財有道,投資相當多元。林志穎在17年前,就已經註冊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分店一度開到七家,僅月營業額就一度達到200萬元。隨後,林志穎入主賽車業,成為台灣地區身價最高的賽車手,每年進賬超過1000萬元。23歲時,林志穎用在股市中掙到的錢買了一輛法拉利跑車。
林志穎林志穎
2003年,林志穎又開始通過網上賣東西。起初是參加拍賣,把自己用過的賽車T恤、帽子放到網上去賣。已有一個叫“JR店”的個人專屬品牌區,每月營業額達200多萬元。
此外,林志穎還涉足IT業,他擁有兩家相關公司,分別從事軟體和監控系統銷售,主要是為台灣銀行開發製作軟體系統。加上吉米工作室、自有品牌服飾、餐廳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房產投資,他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億萬富豪。
周潤發大地主”身家逾10億
大家都知道周潤發片酬高身家豐厚,但估計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身家居然高到這種程度———逾10億港元。
發哥的富貴,是靠“發嫂”陳薈蓮的高超的理財能力。在發嫂的規劃下,周潤發在香港持有7項物業和地皮,市值近8億港元。再加上海外物業、股票和儲蓄,周潤發的身家保守估計逾10億港元。發嫂一向生活簡樸,可說“有入無出”,但在投資方面卻是相當大手筆,自上世紀80年代起,她便不斷投資地產,早年投資地皮,斬獲不少。
受發嫂影響,周潤發開始研究樓市,購入了價值3億港元的貝沙灣獨立豪。除此之外,周潤發最有價值的是香港九龍塘那塊地皮———他在1990年以1400多萬港元購入,現已升值至超過2億港元。而他在相思灣和清水灣道持有住宅用地,都可改建成多幢獨立豪宅。
任達華僅紐約房產多達二十幾處
從1980年在香港首次買下人生第一處房產的任達華,至今已有著25年的置業經驗。從小生活艱苦的任達華,非常重視家的感覺,所以在成功的一開始,他就把置業作為唯一投資。他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置的第一處屋是套小公寓,也是初涉演藝圈的任達華掘的第一桶金辛苦換來的。
如今,任達華在世界各地已購置了幾十處房產,幾乎都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如紐約的曼哈頓58街、巴黎的二區、香港的中環、上海的南京路、北京崇文門的新世界,他買房的秘訣很簡單:永遠要選擇市中心的位置。二十幾年來,隨著任達華在影視界的蒸蒸日上和拼殺沉浮,任達華在世界各地的房產數量也呈直線上升地增長,單在紐約所置的房產加起來就有二十幾處。
古天樂一年吸金過億港元
2010年,古天樂被媒體踢爆已經是娛樂圈“隱形富豪”,一年吸金過億港元,他親口證實,將購入價值 1.2億港元的貝沙灣獨立別墅供一家人自住。古仔一共有多少家產沒有人知道,但成功關鍵在於他很早就確立明確的目標:“希望給家人一個安樂窩。”隨著演藝事業的紅火,古天樂一路走來的確賺了不少錢:2002年一擲2800萬港元買入京士柏山獨立別墅,三年後賣出賺1900萬港元然後樓換樓,買入同一屋苑面積更大的另一個單位自住。
趙文瑄一口氣買下一層樓
趙文瑄擁有多少房產?單在北京朝陽區某樓盤中,他就一口氣把一層樓的6個單位都買了下來。細數兩岸房產,趙文瑄在台北、淡水、北京、天津、寧波和老家萊陽都有房子,他大有本錢當“包租公”。而且,趙文瑄買房子不愛貸款,多採取一次付清的方式。他雲遊四方,喜歡蒐集一些老東西,他笑說:“我的東西多,各地置產才可以存放這些東西。”
女明星求穩買樓為上
鄭秀文“宅女”實是“女樓神”
2008年金融海嘯,娛樂圈不少人被拖累身家縮水,在樓市的動作也小了很多,但鄭秀文逆市出擊,分別於當年11月香港樓市“觸底”期入市,以合共2780萬港元買入兩個單位,幾個月後,她持有的兩個物業已升值逾3成,賬面勁賺過千萬港元。其實出道21年的鄭秀文,從1990年買入南灣花園開始,多年來有記錄的物業交易才4次,但沒有一次虧過,手上物業總值逾億港元,被封為“娛樂圈女樓神”。
張柏芝賣大屋賺錢買小屋自住
張柏芝一向會花錢,但是沒人想到她也很會賺錢,比如她購入沒多久的豪宅———康樂園就幾乎翻了一倍。實際上,張柏芝更精明的地方是,出售大屋賺錢,買進小屋自住。她在2001年前已開始物色面積300平方米以上的樓盤,足跡遍布九龍和新界,單是康樂園,她就看過十多套房子。
不過在下定決心購買了康樂園以後,香港樓市就開始出現低迷。樓市行情好轉以後,解套的她立馬拋售大房,賺了200 多萬港元。但她的精明之處還不僅在於此,賣出大屋前的兩個月,她還在同一樓盤買了一間小屋自住———不僅規避了投資風險,在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那套小屋的市值也飆升了200多萬港元。
容祖兒持有過億元物業
入行十載,容祖兒最愛買豪宅,手頭持有過億元物業,是歌壇富婆。她除了購入楊受成的新盤“維壹”外,早前還買入一個市值1900萬港元的鋪位。雖然樓齡接近50年,收租回報不高,但她表示將專心等待財團來收購。據悉,“大忙人”容祖兒投資的幕後軍師是她的媽媽余金鳳

相關評論

馬紅漫:中國隱形富豪之多耐人尋味
《2009胡潤財富報告》於2009年4月15日發布,報告稱,全國有82.5萬位千萬富豪和5.1萬位億萬富豪,每1萬人中有6人是千萬富豪。北京市富裕人士最多,分別有14.3萬位千萬富豪和8800位億萬富豪。廣東排名第二,上海排名第三。這份《報告》在一定程度上描繪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層級狀況,儘管報告甫一發布就有人質疑“每1萬人中有6人是千萬富豪”的結論是否準確。畢竟在絕大多數公眾眼中,千萬富翁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位年輕的英國人給出的龐大富豪數量似乎與公眾的直覺不符。對此,胡潤自己的解釋是,在綜合考慮了微觀與巨觀因素後,該數據囊括了所謂的“隱形富豪”,由此才會使得數據之高超乎想像很多。
那么,首要的問題是,如此龐大規模的千萬富豪為何偏偏能“大隱隱於市”呢?其實,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想完全隱藏個人的財富規模難度極大。就以海外市場為例,針對富豪的統計已經頗為成熟,包括知名的財經雜誌以及調查機構都會定時發布相關數據。這些數據間雖有所出入,但大體規模與結構卻大同小異。究其原因就在於,各個機構的主要數據基本相同,即通過公開的工商企業登記報告、企業納稅規模與個人納稅申報、上市企業採購銷售利潤股權狀況、奢侈品買賣、收藏市場價格變動等等,來測算相關財富數據。
由此觀之,雖然國內的相關數據公開程度仍存在不足,但“隱形富豪”數量之多卻與公眾直觀感受差別極大,這才是我們要深思的關鍵所在。事實上,一個成熟的經濟體,市場經濟的架構其實只是一個工具。對於個體財富積累而言,這個工具的作用就在於讓努力付出者得到最合理的市場回報。換言之,海外富豪和成功人士都是依靠自身努力來成就事業,這一點從美國富豪比爾蓋茨到總統歐巴馬都不例外。正因為財富積累源於個人艱辛的努力與付出,而每個公民都擁有平等的創富機會。既然如此,全面公開個人財富信息又有何妨,自然也就沒有了隱形富豪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全社會發展而言,這樣的透明信息是榜樣、是激勵,能夠鼓勵一代代年輕人積極上進,最終讓社會總量財富積累擴大。
而反觀胡潤榜,不僅富豪信息要靠調查者去猜測,最終公布的富豪構成更是疑問重重。《報告》稱,中國的千萬富豪主要包括四類人群,即商人、高收入人士、炒房者和職業股民。實際上,這樣的結構劃分極為不合理,它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於“商人和高收入人士”表明了富豪的財富來源,但是所謂的“炒房者和股民”卻模糊了財富來源,其中的奧妙值得玩味。其一,炒房和炒股只是投資渠道,而千萬富豪們巨額投資本金來自哪裡,也就是說他們最初的財富積累途徑是什麼,這一點被“炒房者和股民”說法所掩蓋;其二,以中國投機市場的暴漲暴跌狀況看,“十個投資者虧七個、平兩個、賺一個”已經成為鐵律,而那些依靠炒樓和炒股成就千萬財富者,卻為何能夠歷經慘烈的金融危機而不倒,其間又有什麼秘訣呢?顯然,較之于海外市場的富豪信息透明,這樣的千萬富豪榜只會讓人們更加迷惑。
一個匪夷所思的千萬富豪榜,暴露出深刻的社會問題。無須諱言,當下的中國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仇富心理”,這樣的心態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反觀仇富心態的根源,假如每個富豪的財富都能夠一筆筆地說得清楚明白、每個公民只要勤奮努力就能擁有成為千萬富翁的平等機會,那么,“隱形富豪”自當大白於天下,所謂的 “仇富心理”自然也就會隨之而消亡。

稅收征管

國家下發通知
國稅總局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徵收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強年所得12萬元以上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管理,對高收入者的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五類主要所得來源加強個稅征管。
2010年6月9日,國稅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前一段時間的調查摸底,並與稅務機關的全員全額明細申報數據和年所得12萬元以上自行納稅申報數據對比分析,總局掌握了高收入者分布和所得來源的有關情況。
從2010年3月開始,稅務系統對於個人所得稅管理系統的推廣力度開始加大,並加強了對高收入行業人群的信息採集摸底工作。 不過,如何對“隱形高收入者”實施監控和加強征管,是最大的難題。 稅務機關主要是通過企業代報來對個稅征繳實施間接監管。
專家獻策
劉桓:可“化稅為薪”調節收入
個稅的作用更側重的是調節收入差距,但我國現行稅製作用並不明顯。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工人的收入差距最高才十多倍,而幾乎達到上千倍。要真正起到調節作用,還需要從整體稅制上來解決。
我國個稅稅制已違反一般規律,容易監控的工資薪金低,稅賦高、占比大。而資本所得收入高,稅賦低、監管難。因此,“化稅為薪”成為學界開始重視的一個課題,即政府對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等,以促進實現員工工資的正常增長。高收入者徵稅只是一方面,還要將他們的錢轉移到低收入者身上,這就要從總體上對稅制進行改革。
林江:減少高收入者避稅動力
高收入者難監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國對這部分人群制定的個稅稅率太高。個稅實行的九級累進稅率,最高一級月應納稅所得額超10萬元的部分需交45%的個稅,所以就造成了富人難監控,窮人多抱怨的現狀。改革稅制是勢在必行的,而短期可操作性較強可以拉大稅距,即降低最高稅率,再適當提高最低稅率,減少高收入者避稅的動力。
調查
根據胡潤研究院的估計,全球未上榜的10億美元身家的隱形富豪約2500人,其中中國隱形富豪數約750人左右,占比30%。據介紹,出現隱形富豪的原因分為三類:一類富豪的財富多為非法手段積累和擁有,屬於“見光死”;一類為人低調,不被媒體和公眾所熟知,屬於“悶聲發大財”;另一類則由於財富調查多以公開信息為依據,非公開部門難以深挖,調查機構可能只注意到其中一部分財富而使其“漏網”。
娛樂圈中有很多隱形富豪,他們中有的是知名主持人、演員,有的卻是籍籍無名的十八線藝人,有的甚至早已過氣,但是因為他們投資有道,如今個個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名副其實的霸道總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