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砂仁葉斑病

陽春砂仁 ,學名Amomum villosum Lour.別名砂仁,是姜科植物。俗稱春砂仁。藥用其果實。具理氣、暖脾胃、祛風、消食安胎之功能。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春砂仁葉斑病
  • 病原:絲孢目節梨孢屬真菌
  • 傳播途徑:病殘體上越冬,終年可發生
  • 發病條件:栽培管理粗放或土壤瘠薄、
症狀,病原,傳播發病,防治方法,

症狀

發病初期為褪綠色小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水漬狀的病斑,邊緣不清晰;後期病斑擴大,中央呈灰白色,邊緣棕褐色,濕度極大時,病斑兩面均生灰色霉層,以葉背面為多,即病原菌的子實體。發生多時,病斑相互融合,使葉片於枯。通常多從下部老葉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整株葉片自下而上枯死,繼而莖幹枯。主要為害葉片及葉鞘。

病原

Gonmatopyricularia amomi Z.D.Jiang et P.K.Chi絲孢目節梨孢屬真
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實體葉兩面生,主要葉背面生,分生孢子梗明顯比菌絲粗大,長可達330μm,寬4—6μm(平均5μm),單生,絕大多數不分枝,壁光滑,暗褐色,頂端色稍淺,直或曲折,具隔膜,基部膨大,近基部直或螺旋狀扭曲,產孢細胞短圓錐截形,有1分隔,常3—8個聚集在頂部或中部使分生孢子梗多處呈膨大的節,每個產孢細胞生一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梨形,成熟時有長喙,壁光滑,2個隔膜,兩端細胞無色,中央細胞淡欖色,基部多無臍點,大小15—31×7—11(μm)。

傳播發病

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終年可發生。一般9—10月及翌年3月有兩個發病高峰期。進入冬季病情擴展緩慢。栽培管理粗放或土壤瘠薄、植株長勢差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加強田間管理。秋管時要及時割除老苗,剪除帶病葉片集中燒毀或深埋。種植砂仁最好與高稈作物間作,創造一個較蔭蔽的條件,可減輕發病。(2)發病初期噴灑40%富士1號乳油600倍液或百科乳油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生產上最好在9月中旬或翌年2月上旬一3月上旬各噴1次,有一定防治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