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下街道

陽下街道

陽下街道是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著名僑鄉,又是國家級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重要組成部分——洪寬工業村及閩台農業合作示範園區所在地。 北與閩候、長樂兩縣(區)為界,東與南嶺鎮接壤,西隔可洛溪與音西街道對峙,南與融城市區毗鄰。境內三面群山屏立,南口接音西平原,口小腹大,呈畚箕形。北有青炎山脈,西有虎尾山脈,東部有十排山脈,北高南低,呈梯階式逐漸向南傾斜。省道福長公路、市道清榮大道及洪寬大道、福廈鐵路以及在建中的56米寬的市道清繁大道貫穿全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下街道
  • 外文名:Yangxia Subdistrict
  • 拼音:yang xia jie dao
  • 所在地: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 建造時間:2006年
  • 總人口:38132人
  • 總面積:69平方公里
  • 方言:閩語—閩東語—福州話-福清音調
概況,沿革,地理,基礎設施,人文歷史,靈活服務,經濟發展,

概況

福清市轄街道。位於市境北部,北與長樂市交界。面積6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0272人(2012年末)。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聖帝橋6號。古蹟有建於唐代的東漈寺。

沿革

因駐地陽下村為名。1961年7月設立陽下公社,1964年轄24個大隊。1984年9月改鄉,1992年7月改鎮。1996年,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轄北林、埔尾、蘆院、奎嶺、陽下、油樓、新局、溪頭、玉嶺、嶼邊、東田、作坊、高厝、下壩、上亭、中亭、下亭、北亭、西洽、後坂、漈頭、梨莊、北山23個行政村。2004年,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其中11個行政村在城市規劃區內)。
2005年末,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陽下鎮,以原陽下鎮的洪寬社區和奎嶺、北林、陽下、油樓、玉嶺、新局、溪頭、嶼邊、下壩、東田、作坊、高厝、上亭、中亭、下亭、北亭、北山、上街、漈頭、後坂、西洽、梨莊等22個行政村設立陽下街道,區域範圍為虎溪以東,玉屏山以西,作坊村以南,奎嶺村以北,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51036人;將原陽下鎮的埔尾、蘆院2個行政村劃歸新設立的音西街道。2006年正式設立陽下街道。2010年常住人口59547人(六普)。
【郵編】350323【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181008:~201 112奎嶺村 ~202 112北林村 ~203 112陽下村 ~204 111油樓村 ~205 220玉嶺村 ~206 220新局村 ~207 220溪頭村 ~208 220嶼邊村 ~209 220下壩村 ~210 220東田村 ~211 220作坊村 ~212 220高厝村 ~213 220上亭村 ~214 220中亭村 ~215 220下亭村 ~216 220北亭村 ~217 220北山村 ~218 220上街村 ~219 220漈頭村 ~220 220後坂村 ~221 220西洽村 ~222 220梨莊村

地理

陽下,原名洋下,雅名陽霞;2006年撤鎮建街,地處福清城區“北大門”,發源於青炎山、王母山的大北溪和虎尾山的虎溪兩大溪流自北向南縱貫全境,交匯注入城區龍江。街道轄區總面積69平方公里,總人口5.95萬,其中外來務工2萬多人。下轄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 街道下轄洪寬社區居委會和陽下、奎嶺、油樓、玉嶺、北林、新局、嶼邊、溪頭、下壩、東田、作坊、高厝、上亭、中亭、下亭、北亭、北山、上街、漈頭、西洽、後坂、梨莊等22個行政村。街道基層黨組織完善,現有1個總支(轄3個支部)和37個黨支部(其中6個非公黨組織)。
陽下街道

基礎設施

陽下街道距市中心僅3公里,交通便捷。區內水、電、路、通訊、創衛、綠化等環境設施日趨配套完善。文教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人民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人文歷史

陽下街道轄區內有特色健身場所和眾多歷史古蹟風景名勝,有高爾夫球練習場、溜冰場、東際寺、陳伯諒牌坊、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漈頭陳氏支祠、際陽書院、陳炳奎烈士陵園、余長鉞烈士陵園、洪春松濤園等。

靈活服務

陽下街道專門成立招商引資服務機構,設立服務“企業辦事走廊”,對招商項目實行全程無償代辦制,建立企業例會、項目掛鈎、定期回訪、跟蹤服務和項目鼓勵扶持等機制,真正做到招商有法、扶商有方、親商有加。辦事處、村居兩級幹部本著熱心、文明、周到、高效服務精神服務“三農”、服務工人、服務企業。

經濟發展

一、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方向邁進,實現了由單一的種植業向形成畜牧、水果、蔬菜、林業花卉等四大農業產業鏈轉變,一批總面積達7000畝、總投資近6000萬元的洪寬海峽農業試驗場、豐澤農牧科技立體農業示範場、創新農場、綠緣果蔬示範場、洪寬花木場、名流園藝場等“龍頭”基地,已具備較高的農業產業化水平,初步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尤其是閩台農業示範項目即洪寬海峽農業試驗場、豐澤農牧科技立體開發園區的落地啟動,極大地推動農業在產業化、外向化、現代化進程中的示範、帶動、輻射作用,成倍地增加了農民收入,極大地提高陽下農業開放的層次和水平。近年來積極多方籌資建設新局洋3000畝的省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下壩洋節水灌溉工程,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
2007年將著力抓好總投資1300多萬元、總面積達6000多畝的漈頭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二、兩大工業區載體——規劃開發面積10平方公里洪寬工業區和規劃開發面積2平方公里陽下工業小區,已形成電子、鋼鐵、染織、化工、雨衣、食品、建材、彩印、服裝、製鞋、電池、油脂、花卉、家具、房地產、造紙等,成為較大規模的產業特色體系和久享盛名的綜合性輕工業製品出口加工區。其中洪寬工業村是愛國僑領、著名企業家林文鏡先生精心組織創建的綜合性輕工製品出口加工區,屬於國家級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於一九九0年三月正式啟動,以林先生故鄉溪頭村為中心,輻射周邊11個行政村,總體規劃10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6平方公里。從2006年3月份開始,在洪寬工業村西部、西北部和南部三個片區開發洪寬機電園,總規劃用地面積12000畝,一期用地面積3508畝。園區集中發展機械電器類產業,其中以數控工具機、精密機械、精密模具、汽車發電機及其上下游配套等企業為主,重點承接台灣機電類產業企業的轉移,同時引進發展其它外資、內資機電類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