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禮

陳昭禮

陳昭禮(1907-1940),字希周,又名豪人、陳才,出生於商人家庭。1913年入私立開智國小讀書。後考入福州市第二中學,在校受“五四”運動新思潮影響,參加進步社團活動,在《勤學周報》等刊物上宣傳新思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月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同年5月,他參加中共五大後留在黨中央機關任秘書工作。8月,成立中共閩北臨委,任書記。先後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主任,代理省委書記。1929年7月,調廣西任省委秘書長,參加領導百色起義,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1940年8月,被國民黨殺害於吳公嶺,時年3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昭禮
  • 別名:陳希周,陳導民,陳豪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40年8月13日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烈士簡介,生平經歷,相關事件,

烈士簡介

陳昭禮(1907-1940),又名陳希周、陳導民、陳豪人,福建省福州市人,1924年考進上海復旦大學,受革命思想薰陶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復旦大學支部書記。1926年底受黨的派遣,回福州協助中共福州特委工作。1927年1月任中共福州地委書記,同年3月赴漢口出席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會後留在中央機關擔任中央政治局會議秘書。大革命失敗後,於1927年7月奉命回閩北重新組織遭受破壞的黨組織,8月任中共閩北臨時特委書記。同年10月福建臨時省委成立,當選為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同時負責福州市委工作,領導閩北農民起義。1928年10月果斷處理代理省委書記陳祖康的叛變事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29年5月代理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同年8月被中共中央派到南寧,任國民黨廣西省政府秘書長,從事兵運工作。同年12月任中共廣西前委書記,參與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和創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成立中國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兼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領導了百色保衛戰、主持了板寨會議,組織了榕江大捷。1930年10月任中共紅七軍兵委書記兼軍政治部主任和紅七軍第20師政委,參與領導全軍北上,轉戰粵桂湘邊區。不久受命離隊去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在以紅七軍政治部主任身份返回廣西途中同黨組織失掉了聯繫。1933年10月恢復黨的組織關係,在潘漢年領導下先後在上海、福州、香港和日本從事抗日統一戰線的秘密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受命與葉挺聯繫並擔任葉挺將軍的秘書,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1938年初擔任新四軍軍長秘書兼新四軍駐漢口辦事處主任。同年三月,經潘漢年郭沫若推薦,赴國民黨70軍任上校參議兼戰時乾訓班主任,秘密從事黨的活動。不久,調任國民政府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掛少將軍銜,巡視第三戰區。1940年5月黨組織獲悉蔣介石指令密捕陳昭禮的情報,轉移到江西上饒工作。1940年8月13日,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被國民黨特務秘密逮捕後殺害,時年33歲。

生平經歷

民國12年春,昭禮赴上海,先在浦東中學補習半年,繼入復旦大學讀書。昭禮在校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於民國1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卅”慘案發生時,他在黨組織領導下,積極聲援上海工人鬥爭。民國15年,昭禮任中共復旦大學支部書記,到上海公學發展、建立黨組織,並發動各院校進步學生支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同年12月,中共中央派遣昭禮回到福州,參加中共福州地委工作。
民國16年1月,昭禮任中共福州地委書記。當時正好處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昭禮遴選王勁民、朱銘莊等人到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的組織、宣傳、工農、婦女、青年運動等部門工作,以合法形式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有力推動全省各地工作,並促進各地黨的基層組織發展壯大。他又積極籌建福州店員總工會,支持各行各業工人罷工取得勝利,並促進福州郊縣的農民運動發展。昭禮還親自到福州大、中學校講演,宣傳中共的主張,積極建立黨、團組織。
民國16年3月中旬,昭禮到武漢參加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被留任黨中央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秘書。7月上旬,昭禮回福建重新組建黨、團組織,先後建立中共崇安縣特別支部、中共建甌縣委。8月中旬,中共閩北臨時特委成立,陳昭禮任特委書記。並建立交通站,管理福州、南平、邵武、建寧等地區黨委會工作。同年9月,昭禮到福州整頓、發展黨、團組織,成立中共閩北臨委福州辦事處。12月4日在漳州舉行福建各縣中共組織負責同志聯席會議,昭禮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會議結束時,成立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昭禮被選為臨時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
民國17年初,昭禮到廈門鼓浪嶼臨時省委機關工作。6月間,省委代理書記陳子侃在漳州叛變,昭禮機警地召集省委緊急會議,採取應急措施,使事變未造成重大危害。9月,他參加在廈門召開的省委緊急代表會議,正式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昭禮為省委委員。
民國18年初,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遷往漳州,昭禮協助省委書記羅明工作。5月12日,中共福建省委舉行第三次全會,選舉省委領導機構,昭禮被選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主任。會後省委書記羅明患病,辭去書記兼常委職務。省委決定並經中共中央批准,由陳昭禮代理書記。他除抓省委日常工作外,把省委出版的《烈火》改為周刊,力求文字通俗,內容實際。還整頓、建立全省宣傳通訊網,使全省各地中共組織,能及時了解當時的形勢任務,藉以宣傳組織民眾進行革命鬥爭。
民國18年7月,中共中央調陳昭禮到廣西工作,改名陳豪人,公開身份是廣西省政府機要秘書,從事黨的秘密工作。他在桂系反蔣將領中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組織和領導了百色起義。12月11日,中共中央在廣西的左右江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任命張雲逸為紅七軍軍長,陳昭禮為紅七軍政治部主任。紅七軍建立後,部隊黨委改為前敵委員會,昭禮為前敵委員會常務委員和前委書記。民國19年11月,紅七軍集中到河池縣整編,貫徹“立三路線”精神,改選前委,鄧小平為前委書記,陳昭禮被選為前委委員,兼任紅七軍士兵委員會書記。整編後的紅七軍,從河池北上,攻占四把、長安鎮,由於敵眾我寡,兵力損失三分之一以上。此時,昭禮認識到執行“立三路線”是錯誤的,就將部隊轉向湘贛邊發展,以便日後與毛澤民率領的中央紅軍會合。
民國20年2月,昭禮到上海,向臨時中央局作《七軍工作總報告》,當昭禮說到紅七軍受“立三左傾路線”干擾遭到嚴重損失時,受到王明的嚴厲遣貴,被扣上“右傾”帽子,要他仍回廣西去。在往返廣西、上海過程中,昭禮與組織失去聯繫。
同年3月後,昭禮在上海從事左翼文化工作,並尋找黨組織。經過組織對他多次了解與考察,民國22年10月,恢復他的黨組織關係。11月,“福建事變”期間,他被派到福建,做十九路軍上層的統戰工作。“福建人民政府”失敗後,昭禮赴上海復命,後到香港去。
民國23~26年,昭禮往返香港與上海之間,從事統戰工作,結識宋慶齡與葉挺將軍,參與救國聯合會活動,做了許多有益工作。
民國26年底,葉挺將軍參加抗戰,任新四軍軍長,昭禮隨葉挺北上,任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
民國27年3月,昭禮到國民黨七十軍工作,化名陳希周,任軍部上校參議,兼戰時步兵乾訓班主任。在昭禮的掩護下,許多進步青年進入乾訓班。民國29年5月,軍中的共產黨員由10多人發展到50人。他出色地在軍中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被蔣介石何應欽視為危險分子,欲加殺害。
民國29年5月,昭禮被迫離開七十軍,西上重慶。在李濟深的幫助下,化名陳才,任全國戰地動員委員會委員,領少將軍銜,到第三戰區巡視工作。同年7月,昭禮回到江西上饒,住在七十軍軍部中。他調整七十軍內中共工作後,回福建崇安岳家探親。
1940年8月13日,他乘車返回上饒時,被國民黨特務殺害,年僅33歲。
陳昭禮烈士殉難處紀念碑陳昭禮烈士殉難處紀念碑

相關事件

1985年8月12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州市委和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在文林山革命公墓舉行陳昭禮烈士骨灰安放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