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古道

閩浙古道

壽寧和泰順的閩浙古道,從壽寧的坑底鄉,直插到泰順的城關羅陽。從坑底的楊梅洲橋啟程,一路山勢平緩,古樟蒼松,竹林搖曳。寬闊平整的石板古道,預計1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浙古道
特色
連線了福建的壽寧和浙江的泰順。沿著這條古道,從浙江入境到壽寧,擔當壽寧的知縣。沿著這條古道,壽寧泰順的木拱廊橋,實物再現了清明上河圖裡的彩虹橋,使這樣巧奪天工的建築,不至於僅僅存留在畫上,成為世人的遺憾。
壽寧的楊梅洲橋,在閩浙木拱廊橋中最具魅力,雖然它的跨度,比不上壽寧的鸞峰橋。楊梅洲橋,勝在水。繞過只有幾戶人家的楊梅洲村,前行不遠,幽藍清澈的溪水,便可使人精神一振。直至臨近楊梅洲橋,橋底那一汪幽藍,滯留了前行的腳步。遠遠地望著望著,那神情宛若酒鬼聞到了酒香。橋底山澗的大石,偏偏顏色極白極潔淨,襯映著這緩緩流淌的清水,石白水清山綠橋古,想不陶醉也難。
棾蕧洲橋,清乾隆五十六年建(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1921年重修。貫木拱廊屋橋,東西走向,長42.5米,寬4.7米,拱跨33.8米。橋屋為四柱九檁,抬梁式木構架,17開間,72柱,雙坡頂,橋台依著懸崖用長條石砌築。這橋也是惟一直接連線閩浙古道的廊橋了。
一座小小的石拱橋,位於古道的中途,橫跨山間的一條小溪。古道寬度不過一米二左右,石拱橋竟然有兩米之寬。靈巧的小拱橋,與雄偉壯觀的楊梅洲橋,相映成趣。
閩浙的交界處,是一座山脊。山西是福建,山東是浙江,一座石砌隘口,成了界碑。越過隘口,更多的古廊橋可探訪。但既看過壽寧的木拱廊橋,再看泰順境內的,便如同嚼臘,雖然泰順宣傳工作做得好,但相比壽寧,值得懷念的泰順廊橋便只有是石拱多層建築的三魁毓文橋了。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米。 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泰順被譽為“千橋之鄉”、“浙南橋樑博物館”,橋樑數量達958座,石碇步248條,結構類型也多種多樣,有堤梁式橋(即碇步)、木拱橋、木平橋、石拱橋、石平橋等。尤其是木拱廊橋,以其巧妙優美的結構造型,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形象,被譽為“中國瑰寶”。以泗溪姐妹橋最負盛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