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孝萬壽宮

位於閔孝老街后街下段轉角位置的萬壽宮,占地面積約700m2,四周封火磚牆高出整個屋脊3m,外形看似桶子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閔孝萬壽宮
  • 地理位置:閔孝老街后街下段轉角位置
  • 占地面積:約700m2
  • 外形:似桶子屋
基本簡介,概況,發展歷程,

基本簡介

入大門的第一進是院壩,約300m2的院壩一色細鑽青石板鋪就;殿堂、院壩分為三級三進,第二殿地勢略高前院壩60公分,是一幢五柱四瓜,中柱高1丈九八寸的大木房;第三殿地勢略高二殿60公分,原為七柱五瓜,柱頭均採用三尺多大的原木,成料後是上下一般粗,有二尺八大的柱頭,一色的一尺四寸寬的梗料川坊建成第三級殿堂,進深8米,分中左右三間,每間開間約5m,兩邊齊牆,裝板整齊,川坊和封檐上均雕刻龍鳳、花卉、百鳥圖案,工藝精湛。中堂敝開,鼓形石磉墩。上殿殿堂中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等佛神像。

概況

上殿中堂兩列前棟挑首處的短川坊上鐫刻浮雕“雙鳳朝陽”,右川坊上圖案現今保存完好,左川坊上圖案毀於文革破“四舊”時期。進入大門的第一進院壩的左右兩邊牆壁上,對稱開設有左右二門。兩邊牆內原建有戲樓廂房(已毀)。走入院內,可看到右牆壁上有離地1米,嵌入牆壁內的陰刻石碑文,石碑已風化,字間斑跡依稀可辨:
橫額標題:永垂規戒
豎體文字,從右至左,內容為:立議契約省五府首事人;第二豎行:萬壽宮神殿前立;末尾落款行為: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立。可見,此宮始建落成於乾隆四十九年。

發展歷程

民國時期,此(宮)寺曾闢為國小校、同善社使用過。閔孝建鎮後,為鎮所所址,直至解放。解放後,殿堂房屋閒置,無人管理。曾一度時期為閔孝老街村委會用作辦公地用,村委會搬出後,時有居民受災戶進入居住。主客進進出出,星換斗移,無人修補,年久失修,天通地漏,櫞朽瓦落,房屋柱子漚朽數米以上。後又有人用作豬欄牛圈、廁所,又倒垃圾堆積於內,昔日曾一度香菸繞繞,輝煌莊嚴的佛神殿堂,成了納污積垢之地。
自距閔孝老街800m西方半山中的松柏庵廟宇修復後,民眾自由組成“菩薩委員會”,老街婦女大多參加。二OOO年農曆二月,有佛教信士胡德華引來釋通靈及兩位僧人,捐資人民幣三仟余元,由李元妹、肖銀香、胡德華主持修復前殿。秋後,婦女十餘人(她們都是六、七十多歲的老人)打掃衛生,請來匠人修補好磚牆,又組織龍燈會,由二十多人承頭,前後數月時間,把殿堂上、下屋內 (拖拉機裝運了二百多車) 垃圾清除,接著,又得到梵淨山鎮國寺主持釋祖德法師資助人民幣二千元,居士們節集龍燈會和中老年人活動中收到的服務費,又自行捐款(50元或100元不等),通過化緣集資等形式,於二OO四年春,修建大門及左右轉角處傾倒的圍牆十多公尺,前後修繕共用去萬餘元。2005年1月9日,梵淨山佛教協會會長釋祖德法師來到萬壽(宮)寺,看望這裡的數十名居士,會長祖德法師聽取了居士們的匯報後,又作了捐助支持,於2006年9月,萬壽(宮)寺的居士們化了六千多元又修繕房屋殿堂,恢復了上殿(第三殿)的大雄寶殿,並邀請了地方各級有關領導和江口梵淨山佛教協會及當地民眾數千人參加的閔孝萬壽宮修繕完工,重新開放的慶典儀式活動,使之成為佛教信徒的念佛學佛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