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與改革

《開拓與改革》匯集了作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管理實踐的部分成果,包括作者給博士生講授的課程“中國高等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一部分講義、在《教育發展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以及別人對他的專訪等。主要論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經驗教訓,對今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基本介紹

  • 書名:開拓與改革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364頁
  • 開本:32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朱九思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0948944, 978756094894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開拓與改革》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九思,1953—1984年曆任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副院長、院長、院長兼黨委書記,1984年至今在本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現為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學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學與指導工作。

圖書目錄

朱九思——有遠見的大學校長(代序一)
朱九思:1978年的前前後後(代序二)
“文革”後中國第一所實行改革的大學
一段難忘的歷史(附錄)——“華工”師資隊伍建設和朱九思
怎樣辦好大學
中國高等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關於學習蘇聯模式
正確對待知識分子
關於高等學校的三大職能
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
救救教育——對我國當前教育的一些看法
高等教育當前應當著重抓什麼
高等教育漫談
高等教育與科學發展觀
從歷史的教訓談學術自由
談科教興國的兩個問題
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兩條腿走路
要從中國小抓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根本途徑
辦中學的一面鏡子
校辦產業與成果產業化
需要澄清的一段特殊歷史
教育要創新質量是生命——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在迅速發展中
科學研究無止境
大學要實現學術自由
似曾相識燕歸來——評《中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
默默無聞而又高尚的人——深切懷念紀增覺教授
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樑——高等教育家朱九思先生90壽辰有感
朱九思:從新聞人到教育家
鴻才鴻圖大德大年——記《湖南日報》原社長朱九思同志
後記

文摘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第一所實行改革的大學,就是我工作多年的華中工學院(1988年改稱華中理工大學)。這所大學完全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盤學習蘇聯模式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的產物,1952年開始籌備,1953年10月正式成立,迄今整整50年了。在這50年中,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是1980年前後學校實行了影響深遠的改革,開始把一所純粹工科大學改變為一所綜合性大學。這在“華工”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在全國高教界,則開風氣之先,到20世紀90年代至世紀之交,許多純工科大學,包括一些歷史悠久的韶校老校,也都紛紛向綜合性大學轉變。
當時,我擔任華中工學院的黨委書記和院長,我和我的同事們,特別是劉穎、馬毓義和陳挺三位副院長、也是三位老教授在一起,是實行改革的主要決策者和推行者。現在來看,在培養高素質的精英人才上,綜合性大學遠遠優於單科性大學這一觀點,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像華中工學院這樣的教育部重點大學作出改純粹工科大學為綜合性大學的決策,可說是順理成章、顯而易見的事情。然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出這樣的決策,卻有很大的困難,也有很大的風險,絕非易事。在“文革”之後的頭幾年,許多人都心有餘悸,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就高等學校來說,在“文革”中,教育部直屬的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彭康同志(長我10歲左右)與重慶大學校長鄭思群同志,均被迫害致死。“文革”後,遇見高教界熟人,如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同志(長我10歲)、天津大學校長李曙森同志等,都互道“劫後餘生”、“劫後重逢”,頗有恍如隔世之感,由衷的高興夾雜著苦澀的滋味。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文革”末期還說過:“文化大革命”過七八年再來一次。如果說不怕,那是假話。但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為什麼能作出這樣的決策呢?話要從“文革”說起。

後記

2001年3月,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本人的第一本文集《競爭與轉化》,現在出版的這本文集《開拓與改革》是第二本,也是第一本文集的續編。與第一本文集出版時的情況不一樣的是,現在我已經是92歲高齡的老人了,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力上都下降得很厲害。所以,本書的出版完全依賴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黃明東教授的大力幫助。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幫助,這本書現在能否出版還是個問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本書中相當篇幅是本人在給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1996級博士生上課時的講授內容,由於當是用卡式錄音帶記錄的,現在要將其轉化整理為文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黃明東教授為此付出了很多時間,所以沒有他的幫助,這本書現在是不可能出版的。因此,這裡首先要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謝!
我要特別感謝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研究院(OISE/UT)教授Ruth Hayhoe同意將其作品《朱九思——有遠見的大學校長》作為本書的代序一。也要感謝華中科技大學的陳海春教授將其作品《朱九思:1978年的前前後後》作為本書的代序二。

序言

朱九思——有遠見的大學校(代序一)
朱九思,1916年出生於江蘇北部揚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早期教育是在如火如荼的政治變革中進行的,儘管這種變革影響到他後來的一次次選擇乃至整個生涯,但當時的進步環境使他受益匪淺,這一點與王承緒先生是相似的。朱九思的一生還與三所著名大學有著不解之緣,每一所大學都代表著中國不同的傳統特色,也印證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不同階段。武漢大學是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他在那裡讀了三個學期的本科;抗大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建立的學校,革命鬥爭期間,他在那裡進修並留校教書;最後是地處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1953-1984年,他作為學校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帶領“華工”前進,創造了一個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
力的優秀大學。我們將在本章的第一部分對這三所大學予以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