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

《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是清代詞人屈大均所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描寫詞人與李天生於隆冬大雪之夜宿雁門關,燒燭長談,飲酒思鄉。下片弔古傷今,欲恢復中原,表達了詞人抗清的決心。全詞感情激切,氣勢雄勁,蒼涼悲壯,極富力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屈大均
  • 作品出處:《騷屑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長亭怨1·與李天生2冬夜宿雁門關3
記燒燭、雁門高處。積雪封城,凍雲迷路。添盡香煤4,紫貂5相擁夜深語。苦寒如許。難和爾、淒涼句6。一片望鄉愁,飲不醉、壚7頭駝乳8
無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9。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關南10,更重作、并州11門戶。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12歸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長亭怨:詞牌名,或作《長亭怨慢》。因姜夔詞“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句而得名。雙調九十七字,仄韻。
  2. 李天生:即李因篤,字天生,山西富平人。明末諸生,早年曾參加抗清活動,故詞人與他意氣相投。
  3. 雁門關:故址在今山西雁門關西雁門山上。
  4. 香煤:指烤火用的煤炭。
  5. 紫貂(diāo):用紫貂皮做成的衣服。
  6. 淒涼句:指李因篤寫的詩詞。
  7. 壚(lú):置酒的土台、土墩子。
  8. 駝(tuó)乳:駝奶酒。
  9. 武靈遺墓:戰國時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使趙國迅速強大,鄰國不敢入侵。後因諸子內亂被困餓而死,墓在沙丘(今河北省平鄉縣東北)。
  10. 口北關南:指張家口以北、雁門關以南的地區。
  11. 并州:古九州之一。大約包括現在的山西大部和內蒙古、河北等省部分地區。
  12. 秦弓:秦地南山產檀(tán)柘(zhè),是弓乾的上等材料,故秦以出產良弓著名。

白話譯文

還記得,當初你我於冬日在雁門關中夜宿。那時候,大雪飛舞,厚厚的積雪將全城都給封住,天上是厚厚的陰雲,讓人辨不清方面,使人迷路。在火爐中添上滿滿的煤炭,你我穿著貂皮大衣圍著火爐在深夜裡談話。環境已經如此艱苦,你又作了那樣淒涼哀傷的詩句,實在是讓我難以相和。遠望故鄉,滿懷愁緒,苦悶地飲著駝奶酒,想要以醉解憂,卻又偏偏久喝不醉。
長城故主已經無處可尋,所見的只有擊破戎狄的趙武靈王的墳墓。沙石飛走,如同亂箭一樣射向了草叢中的狐狸和野兔。如何能讓這口北關南之地重新成為故土邊防的門戶呢?暫且不要空自哀弔沙場,拿起秦弓再次出征,將故土收復。

創作背景

康熙五年(1666年),詞人在太原與李天生、朱彝尊王士禎毛奇齡等相會,後與李復出雁門關。這首詞便是詞人為事後追憶當時經歷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眼前事。“記燒燭、雁門高處”,起頭的“記”字,點明該詞為追憶所作。“燒燭”拍響詞題裡頭的“夜宿”。“高”極寫雁門的地勢,為以下描寫冬夜高原奇寒作勢。“燒”、“高”二字不僅情趣豪邁,而且音節嘹亮,造成一種粗獷豪爽的氣氛。“積雪封城,凍雲迷路”,極寫高原奇寒:近處堆集的積雪封鎖了古城;遠處寒冬的雲影瀰漫了路途,從而為全詞設下了嚴酷的氛圍。“添盡香煤,紫貂相擁夜深語”,描畫與李天生圍爐火擁紫貂冬夜長談的情事,其中蘊蓄著二人志趣相投的情誼。“苦寒如許”,既似夜語的對話,又結括了上述的種種寒況。“寒”飾以“苦”,極富感情色彩,委婉地傳達出詞人悼念故明的悲哀。“難和爾、淒涼句”,使“苦寒”更深一層。“一片望鄉愁,飲不醉、壚頭駝乳”,詞人與朋友借酒澆愁、痛飲劇談的情景宛然可見。
下片寫心中事。雁門關本是長城一關,宿雁門而懷古適情順理。“無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懷古傷今,感慨殊深。‘‘長城舊主”,江山易主,像趙武靈王那樣的代代英傑早已化為泥土,復國無望的愁恨溢於言表。趙武靈王在位之時,令國人改著胡服,學騎射,國勢大增。如今清人入主,竟令漢民著胡服,作順民。歷史與現實構成極大的反差,包育著極為沉痛的喟嘆。晉北多沙,冬季北風呼嘯之時沙粒揚空,故有“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孤兔”之韻。這一韻極形象、極巧妙,使讀者如見風起沙飛之狀,這自無須贅語。“那能使、口北關南,更重作、并州門戶”這一韻隱蔽地表示詞人不甘亡國、圖謀恢復的心機。結尾“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歸去”,更是表達了詞人矢志愛國之情。
這首詞由詞人與朋友的燈前夜話寫到弔古傷今,抒滄桑之變與家國之恨,結構散而不亂。其中由鄉愁而到國恨,感情的脈絡清晰可辨。詞風極沉鬱頓挫,既悽惋感傷,也不失志士百折不撓的精神。其遣詞造句也表現了詞人邁往不羈的性格。總之,該詞格調悲涼,氣勢縱橫,表現了詞人不滅的希望,富有浪漫主義的精神。

名家點評

近代文人葉恭綽廣篋中詞》:縱橫排盪,稼軒神髓。

作者簡介

屈大均(1630—1696年)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屬廣東)人。明末諸生,明亡後出家,名今種,字一靈,一字騷余。中年返初服,改今名。早年北走燕趙,有復明之志。後讀書祁氏寓山園。五月不下樓。復游吳、秦,與李因篤等交。性豪縱。工詩,長於描寫山林邊塞景物,以五言近體出名,與陳恭尹梁佩蘭號“嶺南三大家”,有《九歌草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