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針

鑱(音蟬),古代九針的一種。針的頭部膨大而末端銳利。用於淺刺,治療熱病皮膚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鑱針
  • 形狀:針的頭部膨大而末端銳利
  • 用途:用於淺刺,治療熱病皮膚病
  • 治療範圍:用於外感疾患及割治排膿等
簡介,操作方法,治療範圍,

簡介

鑱針
鑱針其柄為不鏽鋼,長10cm,針體為鉬質金屬製作,長4cm,直徑為0.3cm,鉬質針體部分嵌於不鏽鋼柄內,外形美觀,使用順手。針體的末端延伸為0.5cm長的箭頭狀鋒利針頭。

操作方法

本針是以劃割方法在選定的部位使用,先將劃割部位及針具消毒,而後以其鋒利之刃,根據需要在不同部位(穴位)及反應點上施術,用拇、食、中三指持鋼筆式押持針體,進行皮膚劃割,以微出血為度。劃割方向:順經脈循行走向、劃痕長度以1cm長為妥。

治療範圍

該針主要用於外感疾患及割治排膿等,如外感風邪、中風口歪、多種胃腸疾病而表現為口腔內頰黏膜上有白斑或紫斑者,以及皮膚病中的濕疹、膿皰瘡等疾患的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