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生萬美賦

《鏡生萬美賦》是當代非斐創作的詩賦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鏡生萬美賦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詩賦
  • 作者:非斐
  • 作者出生地:江蘇江陰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內涵分析,語言和藝術特色,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人世宇宙,萬美共生。自然之美,綿延古今;人文之美,傳承萬載;心胸之美,包舉天地;哲思之美,澤披萬民。然世間之美,皆為吾等肉身感悟,所謂鏡生萬美,美由心生。
美之為美,須由眼耳舌鼻體與心甄別,所謂五覺之美,與心思之美。
視覺之美,總攬天地。遇物賦形,遇色成彩。山河壯闊,草木幽深。長河落日之雄奇,廬山瀑布之飛湍。雲中華松之偉岸,草間露水之晶瑩。可高、可矮,可方、可圓。高如山峰聳峙,矮如簾幕低垂。方如銅鼎厚重,圓如滿月清輝。豐腴如燈籠微胖,苗條如少女玲瓏,修長如狼毫肅立,短小如絕句精煉。有流嵐之絢爛,有彩虹之眾輝,有天之藍,草之翠,泉之清,鶴之白。視覺之美,輝煌斑斕,集形,集色。
聽覺之美,體察萬象。走獸動,風雨起,而成聲;管弦奏,琴瑟撫,而成樂。風雨夜起,可一夜殘荷聽雨聲,可青草池塘處處蛙。走獸動,可柴門聞犬吠,可深山聞虎嘯,可深淵聽龍吟。至於高山流水,琴瑟和鳴,則聽之成曲,默然心會,不亦逍遙乎。聞君琵琶曲,大珠小珠落玉盤;聽君管弦音,江州司馬青衫濕。聽覺之美,幽婉徘徊,如思,如慕。
味覺之美,得之於唇。酸甜苦辣鹹,盡知也。吾有美酒,甘醇盡享。王維之溪,清冽在喉。更有菜蔬之爽口,魚肉之味,種種體驗,美妙不絕。得味覺之美,乃人生一大樂。所謂食色性也,又聞民以食為天,故千古不敢偏廢。又如情侶接吻,口唇相交,久久不分,實乃妙美,難與君說。味覺之美,怡悅口腹,俗爾,俚爾。
嗅覺之美,得之於鼻。明氣味,辨香臭。而有春草之幽香,夏荷之馥郁,秋菊之迷離淡氛,冬梅之優雅清純。而可辨美食,有大快朵頤之心;而可尋杏花,有醍醐灌頂之痛飲。家犬識路,循舊味歸家;幼犢辨途,依母味聚首。嗅覺之美,幽微細膩,若歌,若舞。
觸覺之美,得自體膚。知柔軟堅硬,細膩粗糙,乾燥潮濕,愉悅痛苦。雨霧之清涼,慰藉我心;紅日之溫煦,暖我肺腑;輕風之吹拂,吹散疲倦。而情人之撫摸,愉悅身心;愛人之交合,其歡徹骨。觸覺之美,激盪我心,如仙,如逸。
心思之美,美在胸腑。仁義禮智信,是也。孔融七歲讓梨,是為孝悌之美。囊螢映雪,刺股懸樑,是為勤勉之美。華容道釋曹,是為忠義之美。尾生抱柱而亡,是為誠信之美。美在心思間,心美付與行,則世美。心花絢爛,則付與詩文,文明得以流傳。心花沃若,付與繪畫,則江山大美。心花荼靡,付與音樂,則美樂流連。心花香芳,付與勞動,則人類綿延。
美由心生。五覺之美,亦須由心。萬物為幻象,心為鏡,宇宙和人世之美,皆為心生之相。心美則萬物皆美。

作品賞析

內涵分析

美學上,對美的分類,一般是二分法: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此賦獨出機杼,將美分為五覺(視聽嗅味觸)之美與心思之美。將美這一外在的存在,用人的體驗,用內在的感應表現出來。所謂鏡生萬美。是對美的一種創造性的理解。
這篇文章所說正是佛法中的三科法門,作者將十八界中的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六識妙用歸納,並且總結出“萬物為幻象,心為鏡,宇宙和人世之美,皆為心生之相。心美則萬物皆美。”

語言和藝術特色

本文的語言既有駢賦的對偶與整齊,又有散文的錯落與起伏。並且還有大量排比的運用,增強了句與句的氣勢和奔放。對偶方面,既有傳統的四字對,六字對,又間以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既有單句對,亦有雙句對。在形式的表達和文章的美感上,有所突破。

作者簡介

作者非斐,詩人,賦文作家。生於1981年,原名張翔,江蘇江陰人。現任著名文學原創網榕樹下墨派文學社團副社長。寫詩十餘年,發表有詩歌六萬餘字。主要作品有詩集《非斐詩集》《而立未立》《戀君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