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鼓樓

鎮海鼓樓

鎮海鼓樓,在鎮海城區東部,是古縣城軍事建築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隙望和報時,為當時城中較高的建築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海鼓樓
  • 地理位置:鎮海
  • 古稱:譙樓
  • 類型:軍事建築
建築年代,歷史沿革,建築介紹,地圖信息,

建築年代

鎮海(古稱定海)縣城最初建於後梁開平三年,城周僅450丈。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高宗趙構為避金兵追擊,從寧波乘樓船率眾去昌國(舟山)、溫州前曾在鎮海停留三天,相傳曾在舊縣城的鼓樓上受過群臣朝拜,日城在朝時毀。
現鼓樓始建於洪武年問。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寇及海盜入侵,信國公湯和拓城建定海衛,在原縣城舊基上拓擴衛城周環至1288丈。洪武二十九年,定海衛指揮使劉澄為便於觀望軍情,築現鼓樓於衛指揮司署(萬曆二年改作總兵府,雍正三年改作校場,今聲遠國小址)前,距衛署南七十步,

歷史沿革

以“收江海氣息、山川風物於井斡窗疏之內,為帥府樹屏藩”。樓以石台為基,占地500平方米。台高5.9米,長32.8米,寬16米,全用條石砌成。由石階抬級登台,上建樓屋5間。樓內置有更鼓、銅鐘、漏壺(古時一種計時器)等計時、報時設施,每天按時辰擊鼓報時,使城內外軍民得以知昏曉、時作息。還榜示四時節候於樓上。樓下為拱形通道,以2米長弧形條石砌成拱頂,離地5米。通道南北洞門各勒石額,南書“朝宗古蹟”,北書“東南屏翰”,以記傳說中宋高宗南渡時“秉圭輯瑞於此”的故事和鎮海在海岸防禦中的重要軍事地位。
此後,屋宇屢經修耷,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縣令汪誠若重建鼓樓屋宇,其時縣名已改鎮海,故額顏鎮海樓”。因戰事減少,鼓樓有時也作官吏宴會、聽察民情輿論等聚會場所,或警眾集事之處。
解放後,鼓樓由縣文化部門保護。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鼓樓再次進行大修,港胞陳志耀曾出資捐助。

建築介紹

現鼓樓石台上的屋宇建築,基本上保持乾隆年間重建時的原貌。歇山頂重檐,青色筒瓦屋脊,樓房五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高8米,面寬19.5米,進深6.9米,中有廳堂,外圍廊虎,畫梁飛檐,壯觀宏偉。正南檐下懸“鎮海樓”三字,為鎮海籍著名書法家周慧筠提寫。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鼓樓東路與南大街交叉路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