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坪縣人民政府

鎮坪縣人民政府

鎮坪縣人民政府是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以及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國務院統一領導,負責組織和管理本行政區域的各項行政事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坪縣人民政府
  • 外文名:Zhenping county people's Government
  • 縣委書記:羅萬平
  • 縣委副書記:李平
領導信息,歷史沿革,部門設定,

領導信息

中共鎮坪縣
縣委書記:羅萬平。
縣委副書記:李平。
縣委常委:楊軍 賀中原 衛莎莎 郭正鋒 丁關軍 吳國洲。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敬民。
副主任:陳慷 羅彩霞 李昌斌 張華。
縣人民政府縣長:李平。
副縣長:楊軍 賀中原 吳光榮 於延媚 胡裕成 張劍(掛職) 劉美琳(掛職) 楊小虎(掛職)。
縣政協主席:王永國
副主席:柳安貴 劉樹藩 鄒桂花。
縣紀委:
書記:衛莎莎。
縣法院:
院長:楊西順。
縣檢察院:
檢察長:羅善斌。

歷史沿革

鎮坪,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大巴山北麓,川、陝、鄂三省交匯處,山高林密,地勢險要,交通閉塞。歷史上常有土匪、游勇占山為王,殘害人民。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及地方反動武裝紛紛竄入川陝鄂邊境,妄圖憑險據守,負隅頑抗。因而,鎮坪縣是陝西省最後解放的一個縣。
公元前11世紀,今鎮坪地區為庸人擁有。周武王滅商,建庸國,鎮坪為庸國轄地。
魯文公十七年(前610),楚莊王聯合秦巴滅庸,庸地屬楚。
秦惠文王后十三年(前312),秦奪楚漢中郡設西城縣。今鎮坪地區為西城縣轄地。
秦昭王三年(前304),秦還漢中郡上庸與楚,今鎮坪地區重歸楚轄地。
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楚秦交戰,楚向秦獻出漢水以北及上庸,今鎮坪地區遂屬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西城縣為漢中郡治。
西漢,沿襲秦制,設漢中郡長利縣,轄今鎮坪地區。
東漢光武六年(30),廢長利縣,先後併入錫縣、西城縣。建安二十年(215),漢中郡改名漢寧郡,分錫縣屬上庸。到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改西城郡為魏興郡,隸荊州。魏景初元年(237)錫縣又屬魏興郡。
晉太康元年(280),置上廉縣,屬荊州上庸郡,轄今平利、鎮坪地區。
南北朝時,南朝宋分上廉,增設吉陽;不久撤上廉縣,轄地併入吉陽,名吉陽縣。南朝齊又劃吉陽為吉陽、上廉兩縣,鎮坪仍屬上廉,先屬魏興郡,後屬上庸郡。樑上庸縣屬魏興郡。西魏廢帝元年(552),改上廉縣為吉安縣,屬安康郡,轄今鎮坪縣地區。三年(554)設金州。北周武成二年(562),撤西城,轄地併入吉安縣,轄今安康、嵐皋、平利、鎮坪,屬於金州。
隋復置西城縣,開皇十八年(598)改稱吉安,仍屬金州。大業三年(607)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縣改稱金州,轄今安康、嵐皋、平利、鎮坪,隸西城郡。大業十三年郡縣俱廢。
唐武德元年(618)劃金州縣東南設平利縣,縣駐地上廉故城,轄鎮坪,屬山南東道金州。大曆六年(771)廢,併入西城縣,長慶二年(822)復置。  五代十國沿唐制,金州平利縣屬前蜀、後蜀。
宋熙寧六年(1073),廢平利縣設鎮轄今鎮坪,屬西城縣。宋元祐初復設平利縣;北宋屬京西南路金州,南宋屬利州東路金州。
元至元年間,廢平利縣設巡檢司,隸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金州。
明洪武三年(1370),復置平利縣轄今鎮坪,屬四川布政使夔州府大寧州;五年(1372)改屬漢中府金州。正德八年(1513),以其地“毗連三省邊境,處處相通,最為險隘”,“五方雜居,易藪奸”,割平利東南境設鎮坪巡檢司以鎮守。山谷平地,當地習慣叫坪,因名鎮坪。不久廢。萬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興安州。平利屬興安州。廿三年(1595),興安州直隸陝西布政司。
清初,鎮坪屬陝西布政使司興安州平利縣,乾隆元年(1736)設興漢道,轄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1783)升興安州為府。劃平利縣廣化里東南,即秋山以南置鎮坪巡檢司。嘉慶五年(1800)改興漢道為陝南兵備道。道光四年(1824)升巡檢司為鎮坪撫民分縣,設縣丞。授予審理訴訟,征解錢糧暨公文直達三司、兩道等特權。“雖雲分縣,實為專宰;然名義上仍為平利縣知事的屬員,工作究多不便”。因此民國2年(1913),縣人呈請升縣,與平利分疆治理。陝西都督張鳳翽批覆:設立縣治,事關重大,仰候體察情況,斟酌辦理。民國5年,再次請願升縣,督軍陳樹藩批覆:現值戎馬倉皇,緩辦可也。民國8年,鎮坪推舉地方人士羅世安、楊少卿駐省,向軍政兩署請願立縣;平利組織旅省同鄉極力反對,平利地方人士同時組織聲援。直至民國9年始獲批准。當時,省署擬以秋山為界,至金貓關以內之洪曾、八仙、百坪、百牙等四鄉劃歸鎮坪。督軍公署委龐宗吉、省長公署委嵐皋縣知事劉仁駿為勘查劃界委員。龐呈復縣應升,界亦應劃。劉徇平利人情,稱縣應升,界不應劃;省長劉鎮華遂據劉復定案。屬陝西省漢中道。民國22年裁漢中道,設陝西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嗣後改為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6年7月24日,中原解放軍江漢軍區司令員羅厚福、政委文敏生率領軍區機關、警衛團和第三團由湖北竹山出發,分南北兩路進入竹溪,準備經平利、鎮坪向川東北進軍。7月28日,警衛團第一營在白人溝、竹葉關突破地方反動武裝圍堵。30日下午攻克牛頭店埡子,解放了國民黨鎮坪縣政府所在地牛頭店。後因入川受阻,8月3日撤離鎮坪。中原解放軍突圍到鎮坪給鎮坪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政治影響。
1950年1月7日,安康軍分區獨立七團政委秦金鐸率領三營之七、八連和一營之一連,由嵐皋出發,沿嵐河而上,翻過化龍山,順竹溪河直下,向鎮坪挺進。平利獨立營蘇振海營長率領近兩個連,同時從平利縣出發,經秋坪、秋山過牛頭店,沿南江河直上,向鎮坪抵進。國民黨鎮坪縣政府的自衛團見我軍已到,於1月10日晚倉惶逃竄到四川省巫溪縣銅灌溝的沙子嶺一帶,向地方反動武裝鄂陝邊區自衛指揮部靠攏。1月11日上午,獨七團和平利獨立營在竹溪河口會師,下午進駐國民黨鎮坪縣政府臨時駐地舊城鐘寶街,宣告鎮坪縣解放。
1949年5月,經中共陝南區委批准,在湖北鄖縣成立中共鎮坪縣委和鎮坪縣人民民主政府,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西進,8月到達與鎮坪縣交界處平利縣秋坪區,幫助該地區宣傳政策,發動民眾,組織農會,建立政權,爭取瓦解平利縣自衛團,收繳武器,偵察鎮坪敵情,發動民眾,做爭取瓦解國民黨鎮坪縣政府和自衛團的工作。中共鎮坪縣委和縣政府在此期間,深入到鎮坪縣的沙壩、牛頭店、白土嶺一帶宣傳政策,張貼布告,發動民眾,偵察敵情,並兩次派人給國民黨鎮坪縣上層人士送勸降信。1950年1月7日,中共鎮坪縣委和縣政府幹部從平利縣秋坪出發,次日行至與鎮坪交界的琉璃埡時,縣委書記兼代理縣長趙子平主持召開了臨時會議,宣布鎮坪縣人民政府開始行使管理鎮坪縣的職能,全縣成立3個區公所,縣人民政府設秘書室、財政科、文教科,並布置了解放後的工作。
鎮坪雖然解放了,但國民黨鎮坪縣政府和自衛團逃竄到了與四川巫溪縣交界地區。特別是從鎮坪逃竄的鄂陝邊區自衛指揮部(鄂保四團)土匪900餘人,糾集陝、川、鄂反動地方武裝組建的所謂5個團、1個旅及綏一師共2200之眾的兵力,在慣匪、國民黨少將指揮官柯愈珊的指揮下,盤踞在川、陝、鄂交界的大巴山一帶,妄圖在此建立反革命根據地,等待時機,東山再起。這些匪徒所到之處,都是搶劫一空,嚴重威脅著我地方人民政權。因此,鎮坪解放後,安康軍分區獨七團和平利縣獨立營奉命向雞心嶺以東進剿,配合湖北兩鄖軍分區和川北部隊,三面合圍,徹底消滅這股殘匪。   1月14日晨,部隊從鎮坪鐘寶街出發向雞心嶺挺進,在崇山峻岭、大雪封山、自然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追剿竄匪。19日,與兩鄖軍分區的鄖均獨立團在源茂溝會師。這次剿匪除匪十八旅遠遁房縣外,柯部被我全殲。安康軍分區獨七團和平利縣獨立營共斃傷敵人少將指揮官柯愈珊以下23人,俘敵423人,接受投降349人,繳獲輕重機槍13挺,太行炮2門,手槍133支,步槍457支,發射筒5個,各種子彈25000餘發,戰馬8匹,電台1部,電話機2部,藥品及醫療器械一批。此外,當地民眾在源茂溝打死敵兵1人,繳獲步槍1支;五里埡消滅1個排,砍死3人,砍傷數人,繳獲步槍7支。1月18日,鄂陝邊區自衛指揮部第四團陳友三帶1個大隊23人向人民政府投誠。自此,鎮坪縣反動地方武裝基本被消滅,安康軍分區獨七團留1個連配合地方工作。中共鎮坪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進駐牛頭店,宣傳黨的政策,發動民眾,建立基層政權組織,開展生產自救等工作。

部門設定

政府辦
發改局
監察局
財政局
民政局
農業局
人社局
公安局
國土局
教體局
經貿局
衛生局
水利局
審計局
司法局
環保局
安監局
住建局
糧食局
雙創辦
物價局
林業局
藥監局
信訪局
計生局
統計局
扶貧開發局
移民局(水電辦)
交通運輸局
文旅廣電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