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村(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鎮行政村)

錦田村(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鎮行政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鎮錦田村原名田裡社,位於九龍江中港南岸,東與世甲村接壤,西至西良村交界,南與南書村毗鄰,北臨九龍江中港。全村總面積2.1平方公里,有784戶3094人,其中五方社251戶968人,頭尾厝社281戶1132人,北州社252戶99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錦田村
  • 外文名稱:Jin Tian Village
  • 別名:田仔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龍海市
  • 下轄地區:五方社,北州社等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000
  • 地理位置:東南沿海
  • 面積:2.1平方公里
  • 人口:3094人
  • 火車站:顏厝漳州站
  • 車牌代碼:閩E
一、政區沿革,二、姓氏源流,三、經濟狀況及基礎設施建設,四、宗 祠,五、文物古蹟,六、 民間風俗,

一、政區沿革


錦田村在清乾隆時屬龍溪縣二十八都烏礁保。民國28年12月屬龍溪縣第六區錦田前和錦田後兩保。民國36年屬烏礁鄉錦田保。1952年屬龍溪縣第四區錦田鄉。1955年屬城內區。1956年屬平寧區錦田鄉。1958年4月撤區屬城內鄉,9月屬海鷹公社。1959年3月屬紫泥公社錦田大隊。1961年錦田大隊拆為錦田、南書、世甲3個大隊。1969年錦田、南書、世甲大隊又合併為錦田大隊。1975年初又拆為錦田、南書、世甲3個大隊。1984年為紫泥鄉錦田村。1992年為紫泥鎮錦田村,轄五方社、頭尾厝社和北洲社,計18個村民小組。

二、姓氏源流


錦田村為姚姓聚居地,共2707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8%。姚天明於公元881年因黃巢起義避難而由河南固始縣遷入福建,任侯官縣大尹,居福浦交界處之韶溪(現莆田市境內),為福建姚氏始祖;其第六世裔孫姚朝珪因入釋往漳州從師力學,於宋紹興十五年乙丑登進士,改名姚邦憲,其因贅漳城顏氏遂住漳州,為該支姚氏漳州始祖。姚邦憲第四世裔孫姚良臣生3個兒子,長子仲驥居龍溪縣石碼,仲驥生8個兒子,長子姚青年居石碼,其餘7個兒子遷入烏礁洲田裡社(即今錦田村),以姚仲驥為始祖。仲驥後裔除分遷外地,在錦田只有“四厝一房”,即頭厝、尾厝、上厝(現稱五方)、下厝(現稱西頭)和石大房。
此外,有張姓106人,郭姓49人,洪姓32人,許姓32人,廖姓26人,施姓21人,高姓11人,方姓6人,黃姓5人,游姓5人,鄭姓2人。

三、經濟狀況及基礎設施建設


錦田村原以農業為主,並發展多種經濟,曾有“北洲船隻載瓦土,過社下溪做蠔埕,港邊埭內養鴨群,全社戶戶織草蓆”的說法。現全村耕地1383畝,水域面積1239畝。部分水田改為魚池,發展養魚養蝦,其中養魚385畝;養蝦160畝,年產量16萬斤,產值180萬元。種植蘑菇10萬平方米,年創產值200萬元。發展肉製品加工廠11家,加工肉干、肉鬆等產品,年產1700多噸,產值5000多萬元,解決勞動力240多人。水產加工廠1家,配有冷凍庫、烤房等設施,年產60噸,產值180多萬元,解決勞動力40多人。機磚場1家,建有24門輪窯一座,配有絞土機、制磚機等設備,年產磚1200萬塊,產值360萬元,解決勞動力40多人。
村民全部用上電和自來水、電視機,電話普及率為90%。村民在村內開有食雜、農資、理髮、衛生室等店鋪30多間,有農用車5輛,東風運輸車1輛,小轎車8輛。
1994年,按照統一規劃原則,建設27座成規模農民新居,占地面積6畝,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並投資4萬元,配套長200米、寬8米的新村路;投資29萬元建水塔1座,鋪設自來水管道1300米;投資2.8萬元建水閘1座,新增灌溉面積500畝。2002年,投入6萬元建設長210米、寬4.2米的水泥路面村主幹道;投資3.5萬元建設長1公里、寬7米的北洲路。2006年投資20多萬元建設長1200米、寬3米的頭尾厝社、北州社主幹道水泥路面。
2006年新建一座二層錦田國小教學、辦公樓,占地面積57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並配套建設操場、圍牆和其他教學、體育設施,共投入160多萬元。現有6個班級,學生270人,教師14人。

四、宗 祠


姚氏家廟———追遠堂 位於田裡庵西側,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系錦田姚氏後裔為紀念先祖和為提督軍門姚堂(錦田十二代)奉旨回鄉謁祖而建的。據重建新興圍碑記刻載:康熙甲申之秋,幸逢叔祖軍門肯菴公(姚堂)鎮閩奉旨回鄉謁祖。1965年祠堂被拆除,改建為錦田國小,2000年後重建。祠堂分上下二廳建築,門前上方懸掛橫匾“姚氏家廟”,後廳上方懸掛橫匾“追遠堂”。前埕東側建有3座旗台,西側建有2座旗台。
姚氏小宗———提督衙 始建於清康熙末期至雍正初期年間。是姚肯菴(姚堂)任提督後,在其出生地錦田社尾厝建造的。提督衙建築為三開大門,分上下兩廳,中門兩邊有兩隻石獅,前沿有四支石筆木欄柵。門前上懸掛橫匾“姚氏家廟”。在後廳中央築有層台,排列著聖旨和肯菴的神牌,還祈尾厝八大房之第九世至十三世祖先神牌,每年春秋二祭(二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提督衙下廳曾在清朝後期被大火燒毀,光緒年間按原貌重建。1971年提督衙被拆除,改建為供銷社,1982年後轉為糧庫至今。
姚氏小宗———樹德堂 位於頭厝角落,分上下二廳建築,廳前上方懸掛橫匾“姚氏小宗”,後廳上懸掛橫匾“樹德堂”。1978年改為村糧食加工廠。
樹德堂 始建於清乾隆時期,系五方社始祖姚見山發跡後出資興建的。坐北向南、分上下廳的大厝,故稱五方廳。後廳上懸掛橫匾“樹德堂”。

五、文物古蹟


田裡庵 又稱田裡佛祖、錦田庵,始建於元末明初。據傳,姚良臣3個兒子分遷時,長子姚仲驥分得觀音佛祖,並帶著神像從漳州遷石碼,再遷入田裡社,建小庵供奉。清乾隆辛已年(1762年)佛祖庵擴建,由小庵擴建為前後二殿建築,庵前有一埕,埕的東側有一旗桿高18米。1947年和1990年再次進行重修,現保留原來規模。庵的大門石柱上對聯為:“扶桑夜曉無邊慧日輝西土,祗樹光生不盡慈雲覆錦田”。前廳內圓石柱對聯:“蓮台新錦里星鄉雲爛可雲添花錦上,柳汁鹵礁江雨化蛋春永期賣水江頭”。後廳圓石柱對聯:“秋月新輝映錦田佛面似曾相識,晨鐘深省參金界清音如是我聞”。後廳有一對石龍柱,精雕兩條龍,至今保存完好,為州左堂姚文捷弟姚文魁侄姚士傑仝敬捐。下廳的佛台上有一清乾隆年代的石香爐。
錦田石城 該石城東起尾厝社尾土地廟經後壁底,穿頭厝社後至五方社後稻埕,圈圍到五方社尾土地廟,再伸向社前,又經頭厝社前到尾厝土地廟銜接,屬半圓型圍城,周長2公里、高5米,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其基礎以松木板鋪底,城牆以塊石築成。現城牆已被拆除改建為民房,僅留小部分城基和尾厝、五方土地廟。據傳,石城建築時間與中港隔岸的城內村石城相同,形成南北相對之勢。
北頭亭 位於尾厝社北面。該亭東面是梱岸埔,西邊是大埔(中港南岸之埔),北臨中港石路頭,南是北頭路至尾厝社,全部以塊石築成,為二層樓、六角形,又稱六角亭。亭坐南向北(中港),門頂橫匾石刻“西眷亭”。據傳,鄭成功攻打漳州城之前,曾在大埔練兵,北頭亭為哨所。該亭1958年被拆除,大埔和梱岸埔亦被開發造田。現在該亭原址南面50米處保留一塔,塔高5米,周長8米。
北洲基督教堂 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據《龍海縣誌》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北洲人姚令岸在漳南堂入教,二十九年回鄉設講經所,屬東美堂會支會。1991年有執事1人,教徒139人。
新路頭碼頭 位於港西社西南面,南港之北岸。始建於清朝。新路頭與石碼大宮前各建一個碼頭,互相對稱,作為木船擺渡碼頭。1998年12月錦江大橋建成通車後,擺渡遂停,碼頭改為加油站。

六、 民間風俗


宮庭規格鬧元宵 錦田村姚氏從清朝康熙時開始每年按皇家規格從正月初九至十六日在姚氏家廟—追遠堂前搭鞦韆架,在大廳內搭鰲山、結彩棚、擺花卉、展花燈和搭台演戲,進行鬧元宵。新婚的新娘在本房族姑娘陪伴下在祠堂大廳內觀花燈、搶牡丹(傳說,搶到紅牡丹會早生貴子),把活動推向熱潮。據傳,這一風俗是皇太后所賜的,其來歷是:清康熙年間,清軍與鄭軍在同安一場戰役中,慘遭大敗,清軍一將官被追,逃至九龍江口的一海灘時被困,被霞溪的陳盛和錦田的姚堂兩漁民用小船救起脫險。被救的正是康熙的皇弟,其回京後,向康熙奏明此事,由於倉促,把姚堂給忘了,只提到霞溪的陳盛,康熙把陳盛封為湖廣衛州副將。姚堂見陳盛受封,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心感有異,便上京討封。康熙覺得姚堂忠厚,便把他留在宮中做事,皇太后還把他認作誼子。在一次皇宮比武中,姚堂打敗了二品大員,康熙見他如此勇猛,便封他為一品官,並授予福建、廣東水師提督。這時正值春節,姚堂看到紫禁城內鰲山高築,彩燈輝煌,王子王孫們盪鞦韆嬉戲,想起窮鄉僻壤的家鄉,不禁心酸,太后了解後便說:“堂兒已是一品大員,明年元宵你就照這樣在你家鄉熱鬧熱鬧嘛”。姚堂立刻跪下謝恩。從此,姚提督的家鄉便有了宮庭規格的鬧元宵風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