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詞語解釋)

銅錢(詞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銅錢為古代貨幣的一種。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鑑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銅幣)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由於發行時間和發行量均遠大於其他種類的錢幣,方孔錢和中國古錢幣這兩個概念經常等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錢
  • 出土地點:中國各地均有出土
  • 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清朝
拼音,釋義,廣義,狹義,單位,歷史,理論重量,古銅幣,秦半兩,漢五銖,通寶錢,越南銅錢,銅錢種類,

拼音

tóng qián本圖片為康熙寶通☞
銅錢

釋義

銅錢為古代貨幣的一種,也是古代貨幣中最重要、最正統、最普遍的類型之一。

廣義

廣義的銅錢,前提為銅質,自先秦時期銅貝布幣刀幣,到半兩五銖通寶重寶元寶,一直到宣統通寶,加之機制銅幣,都可稱為銅錢。

狹義

狹義的銅錢,為圓形方孔銅質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半兩,到清末民國的宣統通寶、民國通寶,行用兩千多年,除個例以外,圓形方孔銅錢成為貨幣的主要流通樣式。

單位

銅錢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錢,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厘米,重約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甚至當百、當千大錢。

歷史

中國古代銅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古銅幣、秦半兩(較重)、漢五銖通寶錢。

理論重量

由於古代銅錢與度量衡緊密相關,但又難以避免劣錢流通,故而歷代銅錢的重量差異巨大。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根據歷代標準衡重,來計算曆代銅錢的理論標準重量。

古銅幣

指的是先秦各類銅幣,比如刀幣

秦半兩

秦制一斤約256克,一兩約16克,故而秦半兩理論重8克。(為了方便計算,數字已取整)
《史記 平準書 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漢五銖

漢承秦制,一兩24銖,漢五銖理論重16克*5/24=3.33……克。(廣為流傳的3.5~4克,更像是六銖錢……)
東漢一斤224克,一兩14克,東漢五銖重14克*5/24=2.91666……克。(理論數據出錯?)
如果根據六銖計算:16*6/24=4克,14*6/24=3.5克。(難道這么理解……)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這是漢武帝第四次幣制改革,重點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

通寶錢

唐制一斤約640克,一兩約40克,唐開元通寶理論重40*2.4/24=4克。(宋代改制一兩等於十錢即源於此)
明制一斤約600克,一兩約37.5克,明洪武通寶理論重37.5*1/10=3.75克。(永樂通寶比較重……)
《舊唐書·食貨志》:"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明史·食貨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頒洪武通寶錢,其制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余遞降至一錢止。”錢文真書,直讀。當十大錢一般徑4.6厘米,重34.4~37克;當一徑2.45厘米,重3.4~3.6克。洪武三年(1370)三月下令戶部及各行省鑄造洪武通寶錢,分為五等,當十重一兩,當五五錢,餘下當三、當二、當一順減,並在各行省設寶泉局寶源局並鑄。洪武四年(1371)二月開始改鑄大錢為小錢。
註:由於古代銅錢與斤兩制度緊密相關,而市場缺斤短兩與劣錢難禁,兩者互相影響之下,在兩個歷史時期(秦、西漢至東漢、三國,隋唐、北宋至南宋、明清),一兩標準衡重分別下降了2克、2.5克(一斤分別下降了32克、40克)。

越南銅錢

越南銅錢乍看之下和中國銅錢並沒有什麼區別,越南錢有了自己的獨特的地方。中國錢和越南錢區別:
中國錢和越南錢表面看書法是一樣的,但是它的背後具有國性。像丁朝的背後有個丁字,陳朝李朝背後都有。如天福鎮寶在所有中國錢里沒有這個“鎮”字,說他是能鎮壓一方。興寶鎮寶大寶這些“寶”字號,都是越南貨幣獨有的,不過越南早期封建貨幣雖然有所創新,中國錢仍然是主要流通的幣種。
越南封建時期的貨幣由於受到中國的影響,它們的外形與中國錢幣差不多,封建意識形態在中國貨幣中表現明顯,幾乎都採用了通寶這樣的形式,到了越南封建王朝的後期不同文化之間的滲透形成了越南本土錢。中國錢、西方銀元共同流通的局面。

銅錢種類

清代銅錢種類
聖祖康熙年間鑄,面文楷書直讀,背記局,分滿文,滿漢文二種,滿文錢仿順治四式,背寶泉、寶源二局,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尚有鞏西二字,徑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數背星、月紋及合背錢,記地支錢。當十大錢徑4.7厘米,傳世以背鞏,西,當十大錢罕見,背大字廣,南,面文雙點通背東者亦少見。記地支錢更罕。
高宗乾隆元年始鑄。面文楷書直讀,背文沿雍正滿文穿左為寶,穿右為鑄局名,新疆紅錢穿左滿文,穿右為維吾爾文。計有泉源直蘇昌浙福武南川濟晉陝鞏安雲黔台伊,庫車,葉爾羌,葉爾奇木,阿克蘇,烏汁,喀會,和田。幣材多用黃銅、青銅、新疆用紅銅,一般徑2.2--2.5厘米,重2.4--4.8克,分大樣,小樣,少數錢背有星、漢字,又有記年,記值,合背,吉語等錢。傳世以雕母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