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山鎮

金龍山鎮

金龍山鎮位於阿城市東部山區,北緯45°31′、東經127°07′處,北靠紅星鎮,南臨玉泉街道和亞溝鎮,西接阿城原種場,東連松峰山鎮和賓縣。全鄉東部是山區,西部是丘陵,南北寬10千米,東西長50千米,總面積200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吉興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龍山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地理位置:阿城市東部山區
  • 面積:200平方千米
  • 車牌代碼:黑A
  • 地理位置:北緯45°31′、東經127°07′
地理環境,旅遊資源,礦產資源,特色產業,經濟發展,沿革,區劃,

地理環境

金龍山鎮位於本區東部,面積220平方公里。東起松峰山鎮,西至原種場,南起亞溝鎮、玉泉鎮北至紅星鎮。轄區有6個行政村,48個自然屯。有常住人口18163人,3000戶。駐單位9個。轄區內有中國小校5所,醫院1所,幼稚園1個。轄區內綠化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90%。

旅遊資源


我鎮把招商引資工作當做鎮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引進了服務設施建設企業5家:哈爾濱市立特房地產開發公司,哈爾濱市政民設施農業,金漫公司建設龍山度假小鎮,金馬集團建設北山別墅群和鳥語林團餐大廳,中康集團總投資6.35億元建設商業街等項目,旅遊名鎮建設工作中,經過上半年的不懈努力,高標準規劃,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發展基礎,以交融的多樣文化為內涵,以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為支柱產業的北方名鎮為名鎮建設功能定位,打造以休閒、養生、度假和戶外運動為主的哈爾濱市近郊旅遊勝地。採取市場化運作和政府扶持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政府投資700萬元建設遊客服務中心1800平方米,風情小街兩側進行平房改造,總投資3000萬元,政府補貼資金825萬元,建設歐式和木刻楞式一條街,建築面積達15000平方米,投資163萬元改造永春屯至橫頭山電路5公里,投資2600萬元建設風情小街樓房供水供熱工程,投資400萬元建設日處理千噸污水處理場一處,拆遷違章建築5戶,龍鳳路道路取直征地40畝,投資50萬元為頭道河子屯新購灑水車1台,垃圾清掃車1台,垃圾箱100個,實木花盆25個,通過加大建設力度和一些列的優惠政策,頭道河子屯環境面貌大為改觀,旅遊服務功能日臻完善,旅遊名鎮建設水平提檔升級,為金龍山鎮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

礦產資源


1、石材開採。金龍山鎮石材資源具有開採價值的主要是花崗岩、閃長岩兩種。石材開採至今已有30個年頭,現已初具規模,並具有較先進的開採技術和生產能力,全鎮擁有碎石場22家,年生產碎石200萬立方米,成材石場13家,年開採荒料10萬立方米,全部供應本地加工,具有特色的黑珍珠石材遠銷南韓和日本。
2、石材加工。石材加工始於1994年,比礦山開發滯後13年,當時在鎮政府東側率先創辦第一家石材加工廠鑄磊石材加工廠。隨後,為鼓勵投資辦廠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個體經商戶發展石材加工廠,極大地調動了社會辦廠積極性,石材加工數量每年成倍增長。目前,全鎮擁有石材加工廠14家,年加工石板材10多萬平方米。
3、投資和效益。金龍山鎮石材開採和加工主要是社會力量投資,投資形式以個體和股份制私營企業為主,總投資達3億多元。石材產業年創產值1.2億元,占工業產值的70%。石材產業的迅猛發展,為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4、產業呈現的特點。一是資源獨一無二,全鎮石材理論儲量達20000萬立方米,可開採一百年,石材是金龍山鎮農民的致富之源。二是石材業的業主98%是金龍山鎮土生土長的農民,這些業主勇於開拓,點石成金,有能力有智慧,為創業曾付出許多艱辛,灑下許多汗水,終於有了金龍山鎮“一方石材撐起龍江廣廈”的美譽,但與大城市企業家對比,屬於典型的農民企業家,缺乏科學管理、經營和決策,產業可持續發展意識存在差距。三是經濟投資成份複雜,涉及面廣,有傾家積蓄投入生產、親朋合股以及民間借貸投資,涉及千家萬戶。四是對社會貢獻大,交通運輸、電信、水電、服務業、製造業空前發展,年上約繳稅收1400萬元,年用電量達1650萬度,占全鎮農村用電量的90%。

特色產業


憑藉我鎮獨特的區位優勢,通過政府推動和市場引導,有效地整合鎮域內的農業、旅遊、人文及生態資源,加快農業及農村經濟調整,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打造以“科技示範型、都市型、生態型、觀光型、休閒型”為先導的現代“五型”農業,必將加快我鎮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步伐,提升我鎮現代農業水平和農產品生產及供給功能。我鎮上半年組織吉興村和於店村村民50多人,到哈市近郊“五型”農業發達地區參觀學習2次,目前我鎮科技示範型農業1處,在響水屯南50棟大棚,約150畝耕地;都市型農業1處,吉興村戰家屯北巨豐綠色蔬菜基地;生態型農業1處,吉興村齊家屯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觀光型農業1處,吉興村吉興屯南政民設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休閒型農業1處,於店村磚廟子屯東北匯澤市政休閒垂釣園區;三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我們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鞏固發展特色產業,在壯大水稻、玉米等傳統產業外,積極發展特色蔬菜及經濟作物等特色產業。半年來共發展粘玉米青穗種植2000畝,兩瓜種植300畝,特色蔬菜種植200畝,綠色蔬菜1000箱。

經濟發展


鎮黨委政府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緊密結合金龍山鎮情實際和不斷變化發展的形勢,確立了“建旅遊名鎮,構平安鄉鎮;開發保護並重,發展穩定共存”的發展思路,努力把金龍山建設成為旅遊名鎮、石材強鎮、生態美鎮和文化重鎮。全鎮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我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5.2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10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和10%,招商引資1.0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7億元,爭取上級資金275萬元,經濟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通過多方積極努力,我鎮上半年完成稅收18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0534元。

沿革

境域在清朝晚期隸屬賓州府賓慶區,民國時期隸屬阿城縣料甸子保,偽滿時期隸屬阿城縣達子營村。1942年達子營村公所遷至今於家店屯。1945年土改時改村為區,達子營區政府設在嶺西村高白毛子舊宅院。1950年改為阿城縣第十區。1956年第十區劃分為紅星鄉、海興鄉、大嶺鄉、隆興鄉;大嶺鄉包括大嶺村、富興村、永興村和海興村的大郭家店,鄉政府設在富興村新立屯。1958年,大嶺、隆興兩鄉合併為立大嶺公社。1960年紅星、大嶺兩個公社合併為大嶺公社。1962年以地理南北道為界線重新設立紅星公社、大嶺公社。
1984年9月,改大嶺公社為大嶺鄉。1985年,北接紅星鄉,南面自西向東,分別與亞溝、玉泉、小嶺、山河四鄉鎮為鄰,東北與賓縣毗連,西面與阿城原種場相接,轄嶺西、富興、鮮豐、永興、雙龍、於店、隆興、合興、福興、吉興10個村,58個村民小組,48個自然屯,駐富興村新立屯。1996年,面積146.7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嶺西、富興、鮮豐、永興、雙龍、於店、隆興、合興、福興、吉興10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13866人。?年,總人口3911戶15152人,轄6個行政村,46個自然屯,53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富興村新立屯,距阿城城區12.5千米。2011年,撤銷大嶺鄉,設立金龍山鎮。

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230112112:~200 121富興村 ~201 220嶺西村 ~202 220永興村 ~203 220於店村 ~204 220吉興村 ~205 122鮮豐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