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反思與復興

金融業反思與復興

《金融業反思與復興》是2009年4月1日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平安,秦月星。

基本介紹

  • 書名:金融業反思與復興
  • 作者:熊平安,秦月星
  • ISBN:9787115204783
  • 頁數:211頁
  • 定價:29.80元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4月1日
  • 開本:16
  • 版次:第1版
內容簡介,前言,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巨觀形勢為背景,以全球金融業的危機與復興為主線,客觀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長期和短期原因,深入探討了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傷害以及各國為此而推出的各種救助措施和方案。同時,作者還對於如何確認危機進展的階段以及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新格局,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和展望。
為什麼全球經濟在新世紀開端的一片繁榮之中,卻爆發了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為什麼危機會首先爆發在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國?為什麼各國的救助和刺激政策頻出,而危機卻仍然在不斷深入發展?在這場危機中,我們現在究竟身處何處,有會走向何方?認真反思這些問題,將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第一步。
本書通過對2007年開始2008年全面形成的,近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回顧,分析了危機的源起、爆發的過程以及各國在危機應對時的交鋒與協作,對於後危機時代的全球金融業的形勢做了展望和預期,同時也指出了中國經濟以及中國金融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適合金融危機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經濟問題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感興趣的讀者和金融業從業人員參考閱讀。

前言

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之際,在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帶——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這令許多人始料未及。
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關於危機的根源大家見仁見智。我們認為,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利率快速提高而導致的房價下跌,但金融危機的根源則是全球信用軟約束與國際貨幣體系的固有缺陷。國際儲備貨幣(以美元為主)的超額發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金融管制的放鬆,導致全球範圍的流動性過剩,大量資本流入美國,不僅為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提供融資,而且還壓低了資金成本、助長了投機,造成虛擬資本嚴重背離實體經濟基本面,市場無法結清。此外,金融監管缺位、國際信用評級不公正也都難辭其咎。
在信心缺失、流動性匱乏的影響下,次貸危機從局部金融市場向整個金融市場蔓延。自2007年8月爆發危機以來,國際金融機構幾乎都遭受了較大損失,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特別是2008年9月,美國四大投資銀行(不算年初被賤賣的貝爾斯登)全軍覆沒引發華爾街金融海嘯,次貸危機全面升級為信用危機。據標準普爾公司統計,2008年全球股市市值蒸發17萬億美元,其中美股市值蒸發7.3萬億美元。次貸危機還通過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等途徑衝擊著實體經濟,造成美國、日本、歐元區經濟步入衰退,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出現大幅度下滑。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11月份預測,2009年世界經濟成長率僅為1.4%,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收縮1.1%(美國、日本、歐元區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5%、-0.9%、-1.2%),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成長率為4.1%。金融危機還可能造成社會危機,使許多人失去工作、失去家園。2008年,美國有400萬人失去住房,260萬人失去工作,其中,2008年12月份美國失業率高達7.2%,是199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針對不斷惡化的金融危機,各國都採取了應對措施,從傳統的注入流動性、降低基準利率、減稅,到非常規的改變股票市場交易規則、政府接管金融機構。更重要的是,國際社會首次聯手應對危機,主要工業國家聯手注資、同時降息,甚至與主要開發中國家一起首次舉行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毋庸置疑,上述措施在短期內對緩解危機發揮了作用。然而,引發危機的創新金融產品的複雜性、美國救助措施的滯後性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無所作為,導致危機救助的最佳時機被一再錯失。“救市如救火”,但美國政府對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決策卻花去近兩個月的時間,而此間因信心喪失、投資者拋售股票,兩公司股價已跌得所剩無幾,導致所有持有“兩房”股票的公司資產迅速惡化,這直接引爆了2008年9月份的華爾街金融海嘯。面對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困境,美國政府置若罔聞,任其倒閉,這是引起全球信任危機、信用枯竭的重要因素。
次貸危機的影響是系統性、全方位的。危機造成了全球性信貸緊縮、美元匯率跌宕起伏、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短短几個月,國際油價經歷“過山車”,從最高點每桶147美元跌入30多美元,世界經濟也由2008年上半年的通貨膨脹擔憂轉變為如今的通貨緊縮擔憂。金融周期與經濟周期形成共振,對中小經濟體(如冰島、韓國)造成巨大衝擊。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之大也是出乎意料的。早先出現的“脫鉤論”以世界經濟多元化為前提,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能夠躲過此次危機之劫,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並將引領世界經濟運行在穩定增長的軌道上。然而,從根本上看,世界經濟尚未實現多元化,美國、歐盟、日本仍處於三足鼎立狀態,這三個區域的經濟收縮必然會影響全球有效需求。毫無疑問,在已開發國家減少消費需求的情況下,以出口導向為經濟成長方式的新興市場經濟體無異於遭受了“滅頂之災”——出口減少、外貿企業倒閉、經濟下滑、工人失業,當前我國正在經歷著這一切。針對這一情況,我國政府調整了巨觀經濟政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出台了包括4萬億投資在內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旨在通過大力興建國內基礎設施,特別是與民生工程相關的基礎設施,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確保經濟較快平穩增長的基礎上,促進經濟成長模式的轉變。
客觀地說,儘管危機對我國造成較大影響,但從全球範圍看,中國仍然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地方,中國有巨額外匯儲備,有廣大的國內市場,有大量、多層次的人才,中國有理由、有信心克服危機的影響,實現經濟較快平穩增長。
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更多的是發展機遇。危機期間,國際社會迫切需要中國提供救助,這為中國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在危機救助過程中,中國金融資本可打破過去美歐等地區的投資保護主義的枷鎖,按商業性原則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實現長期經濟利益最大化。此外,危機帶來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如何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等問題再一次成為焦點,迫切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部署。短期看,我們應充分挖掘國內有效需求,深化稅制改革,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富民強國奠定基礎。長期來看,中國最終要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與“狼”共舞,因此當前應促進金融創新、大力發展金融,並通過金融渠道來配置國內、國際資源。同時,我國的金融機構應積極參與國際財經合作,努力謀取我們的話語權,為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做充足的準備。若如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不遙遠。
金融危機仍在蔓延,未來發展趨勢值得繼續關注。因水平有限、時間匆促,文中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許多專家的指導,在此一併感謝。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非理性繁榮到金融危機
第一節 為什麼是美國
次貸危機的導火索
次貸危機的根源
金融監管缺位難辭其咎
信用評級機構普遭質疑
第二節 為什麼不是中國
強健的經濟成長是基礎
金融改革和發展是保障
第三節 與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對比
東南亞金融危機是無硝煙的金融戰爭
次貸危機與東南亞金融危機比較分析
金融危機引發的思考
第二章 從金融危機到經濟危機
第一節 次貸危機拉開世界經濟調整的序幕
美元匯率觸底反彈
國際商品價格經歷過山車
發達經濟體步入衰退
發展中經濟體被動遭受風險轉嫁
第二節 金融危機首先會影響哪些行業
金融危機對美國各行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中國各行業的影響
第三節 金融危機中誰主沉浮
“黃金降落傘”下的金融精英
金融危機衝擊著弱勢群體
中國金融從業者能否成為金融危機的弄潮兒
第三章 全球救市總動員
第一節 國內層面救助措施不拘一格
中央銀行的救助措施
財政部門的救助措施
其他救助措施
第二節 國際層面政策協調
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必要性
西方國家的聯合行動
二十國集團金融市場與世界經濟峰會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
第三節 中國的應對措施
2008年的喜與悲
中國的應對措施
中國有多少貿易投資可以重來
第四節 危機應對措施初步分析
流動性瞬間逆轉始料未及
美國政府危機施救緩慢的副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應對措施效果分析
第四章 最糟糕的階段在哪裡
第一節 是誰蒙住我們的雙眼
金融危機的必然性
金融危機的隱蔽性
次貸危機何去何從
第二節 蹚過危機“這條河”
誰在危機中哭泣
中國難以忍受之痛
中國可以承受之重
第五章 後危機時代的重塑之路
第一節 交鋒:向左還是向右
金融業是否繼續開放
人民幣匯率是升還是貶
政府和市場:誰說了算
第二節 富民強國之舉
繼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三節 偉大復興之路
金融強國的戰略部署
參與國際經濟治理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熊平安,上海商學院副教授,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科研能力。對經濟管理、金融危機應對有深入研究,曾在《黨政研究》、《財政研究》、《銀行家》、《新財經》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秦月星,經濟學博士,曾在上海某金融機構工作三年多,運用金融理論對國內金融行業(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進行深入調研。現任國家財政部亞太財經與發展中心研究員,並曾直接參與財政部國際司工作,多次參加並參與二十國集團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東協加中日韓財長會等會議的政策檔案起草工作,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和跟蹤全球經濟不平衡、主權財富基金、次貸危機等國際財經熱點問題。其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學、國際財經合作,已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世界經濟》、《國際金融研究》等權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多篇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