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守護神

簡介

埃里奧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

48歲,1981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198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

1999年-2006年擔任紐約州總檢察長。2007年至今擔任紐約州州長。

斯皮策是民主黨人士,在擔任紐約州總檢察長期間,因著力整頓華爾街金融秩序、打擊商業巨頭的不法行為而享譽美國政壇,被稱為“乾淨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守護神
  • 類別:人物外號
  • 人物名稱:埃里奧特·斯皮策
  • 英文名:Eliot Spitzer
簡介,家庭情況,經歷,

簡介

埃里奧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
48歲,1981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198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
1999年-2006年擔任紐約州總檢察長。2007年至今擔任紐約州州長。
斯皮策是民主黨人士,在擔任紐約州總檢察長期間,因著力整頓華爾街金融秩序、打擊商業巨頭的不法行為而享譽美國政壇,被稱為“乾淨先生”。

家庭情況

妻子西爾達·沃爾·斯皮策,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非營利機構律師。兩人育有3個女兒,年齡分別是17歲、15歲和13歲。
這位45歲的紐約州總檢察長似乎成為了美國媒體上曝光率最高的名字之一。有人叫他“華爾街的頭號公敵”,但也有人尊稱他為“華爾街的佐羅”。華爾街金融大亨們對斯皮策又敬又怕。自2002年以來斯皮策鐵腕地掃蕩了華爾街各個角落,對早已被視為“行規”的金融陋習發起進攻。美國媒體這么形容斯皮策對金融業的影響——“他的名聲是如此之大,哪怕媒體只是提到他已盯上某個行業,就會引起恐慌:股票價格大跌、執行長們不寒而慄,危機管理諮詢師們則要取消休假。” 沒有無緣無故的英雄。是什麼造就了斯皮策這個華爾街正義使者?他到底只是一個個人英雄還是一個時代需要? 天時地利造英雄斯皮策這個華爾街英雄的出現並非巧合。從某個角度來說斯皮策是個幸運兒,完全揀了天時地利的大便宜。位於紐約州曼哈頓區的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臟,幾乎100%的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總部都設在這裡。這就讓斯皮策有了美國其它49個州的總檢察長所無法比擬的先天優勢。正是因為這樣的地利,斯皮策掐住了美國金融業的咽喉,奠定了他對整個金融業影響力的基礎。但讓斯皮策的影響力達到了“前無古人”地步的最關鍵原因還是因為他占據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時。這個在1998年上台的“野心勃勃”的紐約州總檢察長,在21世紀的開頭終於找到了可一不可再的時機。 2000年3月IT經濟泡沫爆破,美國納斯達克指數跌到谷底,無數小規模投資者血本無歸。西方投資領域陷入了長達3年的冰河期。但華爾街金融巨頭的景況卻完全不同。在華爾街,大型投資機構仍然是歌舞昇平,金牌經紀人依舊賺得盆滿缽滿。這種近乎荒謬的反差激起了小投資者們的憤怒。近半個世紀以來,普通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第一次如此廣泛地受到關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華爾街陷入信用危機傷害的不單單是小投資者的利益。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內的許多有長遠眼光的金融巨頭也開始反思,贊成金融業內部改良自律。一時間,社會上強烈呼籲對各種金融機構的深入調查和行業整頓。斯皮策正是在這種氛圍下被推上舞台。順勢而為,可謂事半功倍。2002年開始他連續向投資銀行,綜合基金公司和保險業等多個不同的金融領域發起攻擊。 尚方寶劍添聲勢再厲害的將軍也無法赤手空拳戰鬥,何況是和人強馬壯的華爾街陣營對抗呢!斯皮策,這個被認為具有“超群司法創新”能力的司法明星發掘了兩把尚方寶劍為自己護航。

經歷

斯皮策的第一件“武器”是“馬丁法案”(Martin Act)。實際上“馬丁法案”並不是什麼新鮮貨色,它是一條簽訂於1921年的紐約州法案。在美國的聯邦制度下,這條州立法案根本沒有引起金融界的注意。但斯皮策聰明地挖掘了這條“祖父”級法案的攻擊力。根據“馬丁法案” 紐約州總檢察長無需證明金融企業是“故意”地進行經濟犯罪,只要證明被告錯誤地或極有誤導性的投資建議導致投資者遭受損失就可以對其提出起訴。而且起訴的罪名甚至可以超越民事的範疇,以刑法罪名起訴。實際上,在對2002年對美林的起訴和最近發生的針對AIG的訴訟中斯皮策就是用“欺詐罪”這個刑事罪名發起起訴。這樣就使斯皮策具有了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全國券商協會(NASD)並駕齊驅的權力。而斯皮策的另一把尚方寶劍是金融企業內部電子郵件。根據美國證券法的規定,自2001年開始美國企業必須保留過去至少3年來的各種檔案包括電子郵件,以備證監部門調查。在所有檔案中,電子郵件是企業最沒有防備的“死穴”之一,斯皮策正是利用了這一個“疏忽”攻陷了華爾街多個橋頭堡。在2002年針對美林的起訴中斯皮策在浩如煙海的電子郵件中找到一個關鍵的矛盾。在美林強烈向小投資者推薦某些科技股票的同時,他們的明星股票評論員布羅傑特和其他一些雇員卻在內部大罵這些股票是“垃圾”。同時美林的員工也在這些郵件里表達了對投資銀行高層強迫他們粉飾太平、弄虛作假的反感。正是這些以往被當成“閒言碎語”的證據使強硬的投行巨人美林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全面接受斯皮策提出的和解協定。自此,投行的運作的模式有了根本的改變。美林風波也成為21世紀世界金融業一件標誌性事件,在國際範圍產生了影響。 選擇英雄還是制度毋庸置疑斯皮策擁有著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宏辨的口才。他“以公眾利益為名”的正義者形象在年輕的司法工作者和華爾街年輕金融新貴中更是大受歡迎。一些華爾街的年輕才俊甚至寧願放棄高收入的工作去追隨他。現在為斯皮策掌管投資保護部門的愛將戴維·布朗就是放棄了在高盛高達50萬美元的年薪心甘情願在斯皮策麾下當個“公務員”。但對斯皮策的評語並不是一面倒的褒揚之辭。 “馬什事件”之後 《華爾街日報》就對斯皮策發起攻擊,“這位單方面改變一個行業經濟模式的政治負責人應該檢討……他集政府的三個部門於其一身:立法者、調節者和法官”。事實上在過去3年的多宗金融企業起訴案中斯皮策確實借“馬丁法案”之力取巧地把自己的權力提升到了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券商協會同等的高度,並因此引發了和這些金融監管部門的矛盾。司法界部分人士擔憂如果斯皮策這種鐵碗的正義掃蕩繼續下去,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的許可權分工會出現混亂,甚至可能造成監管部門之間的內訌。儘管褒貶不一,斯皮策的舉動仍然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少他把美國聯邦監管機構的官僚主義暴露出來。如果說近期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醒覺過來了,那斯皮策激進的行動就應記一功。在“馬什事件”後美國保險業甚至主動促成政府加強保險業監管 度,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保險監管機構。在他們眼裡主動改進,接受政府監管,總比被斯皮策這個華爾街佐羅攻擊得渾身是傷要好得多。 美國華爾街過去70多年的發展經驗證明了保護投資者利益是投資市場蓬勃發展的基礎。這就是為何在科技經濟泡沫爆破以後提出捍衛公眾投資人利益的斯皮策大紅大紫的原因。但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可能依靠一個“英雄”來捍衛。一套完善的與時並進的監管制度是必須的。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斯皮策點燃了星火,但只有讓它燎原才可能挽救華爾街的信用危機。 華爾街的吉祥物—銅牛並不能保證美國金融家們永遠幸運。自2000年科技泡沫爆破後華爾街就進入令人沮喪的漫長熊市。現在一頭令美國金融巨頭不寒而慄的“蠻牛”闖進了華爾街,他就是紐約州法務部長斯皮策。他掀起的金融業整改暴風雨席捲了華爾街中國當前金融運行兩大問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4月在談到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時指出,根據今年一季度數據反映,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強化以資本為核心的自我約束機制達到了總體運行基本平穩。但經濟金融運行中仍存在兩方面突出問題。首先是貸款繼續向大客戶和長期化集中,資金需求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投資增長偏快,生產資料價格和部分地區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其次,銀行體系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控制難度加大。在對公業務方面,自2004年清理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固定資產項目後,不良貸款逐步顯現。同時在個人金融產品方面,一些商業銀行在推出代客理財新業務過程中存在著盲目和無序競爭,加之缺乏相應的理財和管理經驗,市場風險相應增加。根據我國現在的金融形式,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依然是金融業面臨的需要急切解決的難題。劉明康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密切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時發現、解決影響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突出問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我國銀行業兩大軟肋高盛搶占高端私人基金市場巨人的腳步從來都引人矚目。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剛剛發布的“成功募集85億美元私人資本運營基金”的訊息現在成為業內最受關注的動態之一。該基金規模之大堪稱前所未有,充分顯現了高盛在高端私人資本運營基金市場擴張勢力的野心。高盛的新路向實際上是華爾街經濟形勢改變的產物。從前高盛的最大利潤來源——投資諮詢業務日漸衰退,回報率已經落到了投資業務之後。正因為如此,高盛決心搶占高端私人基金市場。同時,這個最新基金的龐大規模也反映了私人資本投資行業的“大即是美”的普遍趨勢。只有大型基金公司才能更有效率地募集超大基金以爭奪大交易。但對高盛來說,這隻新的巨額基金不但意味著機遇同樣也是一項嚴峻挑戰。私人資本運營基金通常投資於私人公司或收購大公司的子公司,然後通過轉售或上市實現套利。但由於現在許多大型國際商業銀行都兼有投資諮詢業務,那么私人資本運營基金的運作就可能與投資諮詢客戶發生利益衝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旗下的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均宣布將縮減私人資本投資活動。實際上,很長時間以來,高盛都在竭盡全力平衡其客戶與其自營私人資本運營業務之間的利益衝突。高盛表示這隻基金雖然規模龐大,但並不意味著偏離了高盛歷來的業務戰略,強調與其它私人資本運營公司的合作依然受到高盛的重視。實際上,高盛的首席執行長亨利·鮑爾森(Henry Paulson)會晤了Bain Capital和Texas Pacific Group等私人資本運營公司的管理層,強調高盛此舉只是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實力更強、更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但是這高盛的保證並沒有消除業內競爭者的擔心。尤其是本次基金的規模如此巨大,使人懷疑高盛的加入是否會改寫行業格局。高盛CEO亨利·鮑爾森為高盛開拓了新業務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