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嶺

金紫嶺

金紫嶺位於縣境東南部。金紫嶺在金城山林場境內,與鳳凰谷相對,主峰海拔1772.4米,約8.7公里,寬約5.7公里,面積49.59平方公里。山體為花崗岩。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松、杉為主,間以楠竹灌木、稀右樹種有南方鐵杉、水青桐;珍貴動物有羚羊黑熊。名貴藥材有黃連、天麻。山頂有金城寺、鳳凰寺、觀音寺、金鳳庵,前往朝拜者絡繹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紫嶺
  • 外文名稱:Jin Ziling
  • 占地面積:49.59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崀山丹霞地貌景觀
    黃金草山牧場景觀
    水域景觀  
地理位置,人文景觀,古代遺址,古建築,古石刻,自然景觀,崀山丹霞地貌景觀,舜皇山森林景觀,溶洞景觀,水域景觀,

地理位置

金子嶺又名金紫嶺、金城山、金峰。《大清一統志》作金紫嶺,謂山上產雲母石,日暮望之,如水鏡高懸,照耀人目,後演變為今名金子嶺。金子嶺山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826.4米,長約8.7公里,寬約5.7公里,面積49.59平方公里。

人文景觀

金子嶺有豐富的人文景觀。五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宋代便有長堤柳岸、煙村古道等八景成為古人的旅遊勝地。明代著名詩人陳永猷贊曰:“夫夷勝景天成就,攝杖歸來入夢頻”,山頂有金城庵,廣東巡撫張問行有詩鐫壁。山上曾有“贊南第一峰”摩崖石刻十分醒目,可能由於年月的久遠和風霜的侵蝕,摩崖石刻已蕩然無存。、明、文墨客如李思聰、張問行、陳永猷、林邦俊、謝錫賢寫有《避居金峰》、《秋杪登金城山》、《峰秋望》、《游金峰遇雨》等詩作。宋人李思聰詩讚:“試問金城山里事,只言仙境似蓬壺。岩深卻有煙霞聚,樹老頻招鸛雀哽。”清人謝錫賢《游金峰遇雨》詩:“麋鹿相依絕世緣,何須支遁買山錢。芒鞋踏破鴻蒙色,石室重開草昧天。怪雨飄空幾失我,秘書歷劫尚呼仙。憑高謾發登山嘯,一派嵐煙斷復連。1986年,著名詩人艾青在這裡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新寧山水賽桂林”的佳句。”
金子嶺還有道教活動遺址留存,明萬曆年間縣城三清觀曾設立會道司,道官一人,主持教內一切事務。清光緒三十四年《南充縣誌》載:“全縣有道觀五處,殿二處。縣城藕塘邊建有三清觀,奉泥塑元始天尊聖像,像高盈丈,形象威嚴。”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云:“金城山在雲中郡。”
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雲石戍,是石真人所治之處。”謂曰全國的第六十八福地。

古代遺址

縣域古代生產、生活、戰事遺址及墓葬主要有鴨棚岩化石點,汕子頭,嘴岩化石點,白面寨、牛鼻寨、屏風寨戰爭遺址,窯市沉水廟窯址,回龍江邊院子窯址,大埠斗漢墓群,王家山漢墓群、明洪武鄧肅墓(1397),晚清江忠源墓,劉長佑墓,劉坤一墓,劉華軒墓等保存較好。
白面寨 位於崀山鎮,其山勢險峻,關隘狹窄,易守難攻,它不僅曾是楊再興、石達開、雷再浩、李世德等歷代名將及起義領袖操練兵馬、扼守據點的古戰城堡,也是新石器遺址所在地。在古城堡的殘垣斷壁中,能看到當年太平天國軍隊的戰事痕跡。新石器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由三道高約50米巨石組成天然屏障,1985年發現並出土了石斧、石錛、石鏃、石鑿等大量新石器文物,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遺址現保存完好。
牛鼻寨 牛鼻寨義軍城堡坐落在天一巷景區牛牯絕壁的懸崖上,僅一條小路可上,懸崖的岩洞長約100米,深10~20米,約可屯兵200人,現存前寨門及石砌城牆遺址。1994年修復義軍寨時,還發掘出當年義軍使用過的大刀、長矛和女人梳洗的奩匣。
劉華軒墓 劉華軒,(1840-1918),清九江鎮、大同鎮總兵,廣西,貴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劉華軒墓建於1918年,位於紫霞宮左上方200米處,現重新補修的劉華軒墓占地150平方米,雙重墓台,第一重周圍設石雕鎮墓獸和武士俑多具。第二重前後豎碑,其后座為方形台柱主碑,頂為精雕四面獸額,主體四面鑲鐫碑銘,前設鑲花供桌神台。墓地周圍重巒疊障,巨石聳立,風景異常優美。
 

古建築

新寧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不少有觀賞和科研價值的古牌坊、民居、橋亭、祠觀等。古牌坊中以三渡水石牌樓為最。古祠有劉氏宗祠、放生閣、春台祠、王氏宗祠、蔣公祠、篤慶祠、鄭氏公祠等。古民居有西村坊民居、鐘英故居、白沙老街、黃龍老街、高橋老街等。古橋有飛躍“龍潭橋”、金石“回龍橋”、肖市“遇仙橋”、安山“翠風橋”等。這些建築具典型明清江南特色,雕樑畫棟、形式多樣。(三渡水牌樓、劉氏宗祠、西村坊見“文物”章)
龍潭橋 斯橋位於縣治西14千米,今飛仙橋鄉龍潭村與金木村之間,橫跨新寨水,始建於清乾隆12年(1747),同治5年已卯歲(1879)被洪水衝垮而復修,民國34年(1945)二月被侵華日軍焚毀;次年復修。1986年12月兩村村民集資進行了全面的維修;1996年南端橋墩被洪水衝垮,村民又捐資補修。該橋為石墩長廊式風雨亭橋,6墩5孔,34排,長68米,寬3.8米,高4.65米,橋身為木構架,重檐懸山頂,兩端及中部設亭。橋墩上分別以八重疊木組成的蜂窩式井架承托橋樑,樑上鋪木板貫穿南北兩岸。橋身兩側築連廊並設木欄,供行人歇息和觀賞江景。兩端及中亭為閣樓式三重檐歇山頂,四角飛檐,中亭設神龕有關羽、周公、關雲、財神、土地等神位,供百姓拜謁。橋亭兩端各懸“龍潭橋”匾額一塊,南端亭側立有碑記二通,銘曰:“夫天下之傾,尚須鍊石以補之;橋之圯,期待來者以整修之;吾境龍潭橋不僅車通鄉道,抑且上連黔滇,下抵湘粵商旅之通衢……。”其橋至今保存完好。
柳山回龍橋 位於縣城西南2.5千米金石鎮柳山村六組,跨新寨、金溪兩水合流處,始建於清雍正丁末年(1727)。光緒24年(1898)春二月重補修。橋為石墩木構架長廊式風雨亭橋,7墩6孔,長70.4米,寬3.7米,高5米,1945年被侵華日軍燒毀中間數排橋亭,次年村民捐資復修;2002年4月縣鐘錶社退休職工鄭遠堯捐資對該橋進行維修。現該橋保持完好,每年端午,附近村民齊聚橋中,高唱山歌,嬉戲歡慶。
安山回龍橋 該橋橫貫安山鄉萬字寨的黃龍江上,為交通要道,修建於乾隆七年(1743),橋身長約30米,距江面6米,分三拱,其中兩拱跨江,跨度9米,另一拱橫跨一稻田之上。橋上有木質風雨亭,亭頂為青瓦覆蓋。現保存完好。
一渡水回溪橋 位於縣城東北70千米一渡水鎮西村坊二組,跨龍溪小江,始建於清嘉慶11年(1806),1991年村民捐資進行局部維修,為石墩木構架長廊式亭橋,4墩3孔12排,長28米,寬4.5米,高8米。橋為雙梁單枕,鋪設兩端及中部築亭,中亭為重檐歇山頂,內設佛龕供奉關羽、關平、周昌等神像,全橋的瓜枋上多飾有花、鳥、蟲、魚等浮雕圖案,兩端橋頭懸有“回溪橋”黑底金字匾額,南端立有高2.5米,寬0.6米橋碑,碑銘“回溪橋”及修橋捐資名單。橋樑外觀小巧玲瓏,古樸大方,至今保持完好。
萬塘獅象橋 位於縣治北10千米,今萬塘鄉白馬田村第二組,跨金溪水。是橋建於清嘉慶年間,光緒2年(1878)暑月由當地劉氏宗族捐資復修,1995年村民捐資維修,現保持完好。該橋為木構亭閣式風雨橋,3墩10牌,長22米,寬5米,高6米。橋身單檐懸山頂。木構抬梁式穿插枋,由榫卯拴梁架,橋面為木板鋪設,橋身兩側設圍欄坐板,供行人歇息。橋兩端及中部分築三亭,重檐攢小頂,四角飛檐,中亭高出橋脊2米,攢夾飛檐翎瓶寶頂,檐作龍吻,有昂首吞雲吐霧之勢。

古石刻

縣境現存清晰古石刻主要有金子嶺庵後的明代摩崖石刻“資南第一峰”,每字約60厘米見方;新寧三中1889年的“斗光學堂”、“斗光書院碑記”;石田“劉氏宗祠”1881年慈禧為劉坤一所樹“功德碑”銘文;崀山紫霞峒劉光才墓志銘碑文;1823年三渡水牌樓石刻;黃龍鎮井水龍村“分水亭”石匾額及麻林“晴嵐寺、一渡水“常春庵”、豐田“貓兒庵”、金石鎮“蓮潭庵”等處碑文石刻。溫泉洞洞口明清遊人石刻其中雙線勾勒“溫泉仙洞”石刻,每字60厘米見方。還有煙村“桃仙岩”石刻,飛虎江氏宗祠後李承立墓志銘石刻等都十分清晰。縣城老街“邵陽會館”石刻,每字60厘米見方,完整如新。僅城北扶夷江岩石上宋代周茂叔鐫“萬古堤坊”楷書石刻,因風雨剝蝕嚴重,僅依稀可辨。(馬頭橋石刻。)

自然景觀

自然景觀是新寧旅遊資源的主體,它分為八類景觀。
 

崀山丹霞地貌景觀

崀山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地處湘桂邊境,越城嶺北麓,與廣西接壤。景區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由八角寨、天下第一巷(簡稱“天一巷”)、辣椒峰、天生橋、紫霞峒、扶夷江六大景區組成,擁有各類景點360多處。景區內群峰林立,山谷幽然,屬典型、優秀丹霞峰林地貌景觀。其中“將軍石”、“天一巷”、“駱駝峰”、“辣椒峰”、“天生橋”、“鯨魚鬧海”等景觀舉世罕見,被地質專家譽為崀山“六絕”。
崀山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蹟豐富,有十萬年前的獼猴頭骨化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農民起義的古戰場城堡,江南明清風格的民居建築群落,晚清重臣的宗祠墓葬。景區內漢、苗、瑤、壯民族雜居,民俗風情異彩紛呈,
古今文人墨客在此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華章詩賦。
崀山風景名勝區植被繁茂,珍稀動植物較多。扶夷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水質環境指標達到國家水環境質量一級標準。古有“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新寧”之說。崀山是觀光遊覽、避暑度假、科考探險勝地。丹霞地貌創始人陳國達“崀山風光別有天”語驚四海。
八角寨景區 八角寨位於崀山風景名勝區最南端,與廣西資源縣接壤,面積約為7.17平方千米。其中八角寨海拔818米,是崀山風景名勝區的最高峰。八角寨景區山高、崖陡、景域開闊,景觀類型豐富多樣。主要景點有八角寨、龍門、仙掌石、老人流淚、雲台寺、頭香、聚仙台、鯨魚鬧海、藥王殿等。從山底仰望八角寨,山石高聳入雲,山頂分八角伸出,又稱八個龍頭。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見此地山勢險要,易守難攻而築寨練兵,故名八角寨。因山腰常年有雲霧繚繞,淹岩鋪壑,而山頂平台卻雲霧不侵,故又名雲台山。峰頂平台,面積約400平方米,明代雲台寺曾建於此,1945年毀於日寇之手。後多次修復,終毀於火災,現遺址尚存。寺院遺址北面有一石角,從絕壁前伸50餘米,昂首翹立,有如龍頭,其末端僅1平方米的平台上築有一個小廟,名曰麻姑廟,該廟四周懸崖萬丈,從峰頂由一條寬僅40厘米的龍脊小道前去小廟敬香,非常驚險,謂之燒“龍頭香”。登臨八角寨頂,俯視峽谷,浮雲縹緲,奇峰異石,時而被雲霧吞沒遮掩,時而露出首尾,恰似千萬條鯨魚在海中嬉戲,故而稱為“鯨魚鬧海”。
天一巷景區 該景區位於崀山風景名勝區中部。主要景點有天一巷、遇仙巷、馬蹄巷、遇仙橋、天池、仙人橋、百丈崖、月光岩等19處。天一巷景區原名“牛鼻寨景區”,因其左右兩座山峰的形態似兩頭鼻子相連的牛,後期又有義軍在此築寨練兵而得名。1995年,中科院院士、中南工業大學教授陳國達先生考察時,將其更名為“天下第一巷”。景區內懸崖絕壁、石巷裂隙群生,驚、奇、險是其最大的特色。其中“天一巷”為兩石山陡崖間一條夾縫,夾縫全長238.8米,兩邊石崖高80~120米,夾縫寬度上下基本等同,最寬處0.8米,最窄處0.33米。(本景區內牛牯絕壁上有古寨城堡義軍寨。)
辣椒峰景區 原名駱駝峰景區,位於崀山鎮石田村。主要景點有辣椒峰、駱駝峰、鵝公寨、情人谷、蠟燭峰、野牛峒、崀溪湖、氏宗祠、林家寨、燕子寨、飛濂洞、一線天等22處。從崀笏街進入辣椒峰景區,沿路小橋流水,奇峰異石拔地而起,溶洞隱藏其間。其中,林家寨峰高153.4米,進寨石巷名曰“一線天”,巷長60米,高40米,縫隙最窄處0.5米。正午時分,陽光射進縫隙,光影斑駁,五彩繽紛。由一線天向上攀援,十分險要,至寨頂豁然開朗,風光無限。“辣椒峰”位於佛頂山上,它凌空突兀,高聳雲霄。四周沒有山峰與之相連,靠得最近的山脊也有12米之遙。“辣椒峰”的絕對高度180米,上大下小,石頂周長100米,石腳周長40米,赤紅色的砂粒岩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遠遠望去,活象一隻大紅辣椒。與辣椒峰遙相對應的駱駝峰,由四座巨型山石組成,全長273米,高187.8米。石峰三面陡崖,有兩處凹陷,恰好將石峰分為駱駝頭、駱駝峰和駱駝尾,陡崖凹槽起伏勾勒出駱駝的肌肉,結構準確分明,遠觀恰似一隻巨大的石駱駝。遊客可通過一條陡峭梯徑由“駝頸”上到“駝峰”再到駝尾。與駱駝峰相距約200米的蠟燭峰,相對高度為217.8米,周長400米,峰頂尖圓,四面陡崖,形似一支蠟燭,氣勢雄偉,挺拔巍峨,是丹霞地貌少有的奇特景觀。該峰東南面從頭到腳一平如鑿,似鬼斧神工切削而成,面積約1500平方米,人稱無字天碑。東北面陡崖高200米,約70米高處有一寬一拳大小的裂縫,分離出一塊基部相連,岩體分離的巨石,巨石頂呈三角形,上大下小,稜角分明,高40餘米,酷似古代令箭,俗稱令箭石,十分壯觀離奇。在蠟燭峰與駱駝峰的銜接處有一條長100米,寬50米、高僅1米呈40度角的縫隙,面向東方,形似巨龍張口。朝陽射入,通紅透亮,氣象萬千,取名“龍口朝陽”。
紫霞峒景區 該景區位於崀山風景名勝區入口處。主要景點有紫霞宮、將軍墓、烏雲寨、紫微峰、烏雲峽、雷神殿、紅華赤壁、十八羅漢等21處。
紫霞峒景區環境優美,植被繁茂,山石奇特,峰迴路轉,以峒幽林深、溪澗瀑布、象形山石、宗教寺廟為主要特色。其中蟾蜍望月、蛤蟆石、象鼻石、尖刀石、大佛石、猩猩石等景點,無不惟妙惟肖,令人稱奇嘆絕。紅瓦山上的懸崖絕壁,長達700米,平均高度100米以上,崖壁赤紅如火,粗獷雄壯,洞穴密布,取名“紅華赤壁”,是一處絕佳的回音壁。
天生橋景區 位於八角寨景區與辣椒峰景區的中間地段,面積約9.77平方千米。主要景點有天生橋、水波巷、小穿岩、斜陽穀、龍涎壁、米篩寨、溜瀑崖、白面寨、白雲寺、新石器遺址、狗頭石等15處。景區中被譽為“亞洲第一橋”的湯家壩自然天生橋,是丹霞地貌中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該橋長64米,寬14米,高20米,橋面厚度5米,全橋呈圓拱形,似人工砌築而成。石橋橫天而過,氣勢磅礴,令人驚嘆不已。橋下有一石棺,底蓋分開,惟妙惟肖,尤似出土文物。另有一小溪從橋畔流過,水質清澈碧透,盤旋蜿蜒於峽谷叢中。沿溪而上,只見兩邊峭壁入雲,鶯歌燕舞,流水潺潺,游魚依依,有崀山“金鞭溪”之美譽。
距天生橋不到1千米的米篩寨,奇峰異石林立,古木參天,小河蜿蜒曲折,村落屋舍星星點點,小穿岩、溜瀑崖景點也點綴其間,猶如世外桃園,人間仙境。與米篩寨相鄰即是白面寨,系石田到八角寨的一大側峰,山岩均成銀灰色,植被多以開白花植物為主,遠望銀白閃亮,故而得名。山寨氣勢雄偉,石砌寨門居關隘而立。
扶夷江景區 扶夷江發源廣西金紫山,經資源入境自西南向東北流貫全縣,水流平緩,江水清澈,漫江碧透。兩岸山石起伏,錯落參差,碧水藍天,青山如黛。沿江主要景點有將軍石、軍艦石、龍口石、啄木鳥石、崀笏嘯天、長虹臥波、長堤柳岸等。
將軍石岸然挺立於扶夷江邊的山頂上,似一位將軍正昂首雄視,是一座由山體丹霞地貌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石柱淨高75米,頂部略小,中部寬大,上下等粗,周長40米,儼似將軍威武身材,下部位於夷江東岸低緩平坦的山頂,視野十分開闊,遠在5千米外就可見其傲然獨立的偉岸身姿,可謂絕世奇觀。
扶夷江西岸有一形態酷似啄木鳥的石頭。其石由一懸崖構成,高達90米,上高下斜,高處如頭部俯瞰夷江,傾斜而下的石塊呈長條形,宛如尖喙,頭部圓孔如雙眼怒睜,崖上兀立一樹,嘴挨近樹幹,猶如啄木鳥在啄洞。
與啄木鳥石遙遙相對,隔江相望的軍艦石,由三塊東西走向的巨石構成,翹首夷江,巨石長均為300米,高150米,前端高高翹起,後端成弧線傾斜,一石緊挨一石,猶似艦船編隊出航。
 

舜皇山森林景觀

舜皇山因舜帝南巡、狩獵駐蹕此山而得其名。它位於越城嶺中段北坡,為中亞熱帶典型氣候,主峰1882.4米。境內群峰聳峻,溝壑縱橫,溪瀑輝映,冬暖夏涼,氣候濕潤的生態環境成為第四紀冰川浩劫期南北動植物的避難所,這裡至今保存兩千多公頃原始次生林,擁有高等植物247科1062屬3298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39種,屬國家保護的有資源冷杉、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95種;有雲豹、黃腹角雉、靈貓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2餘種,是一座非常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在蒼茫的林海中,華南五針松傲立懸崖峭壁;32種名貴杜鵑,紅、紫、黃、白爭相鬥艷;24種竹類,方、斑、紫、黑各顯珍稀;林下獼猴桃、南方人參、靈芝、竹蓀等山野珍品遍布。
舜皇山1984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所,1992年建立森林公園,天然森林資源保存完好,被喻為綠色銀行、無煙工廠。公園共分沙欏江、紫花坪、舜皇山三個景區,含80多個旅遊景點。
桫欏江景區 位於舜皇山林場東1千米陡山處,因這裡曾生長過樹蕨“桫欏”而得名。景區內有“舜皇遠眺”,“火箭升天”、“韋陀巡山”、“綠海神龜”、“孔雀開屏”、“神龜望月”等象形石景觀,一條溪水從山頂左衝右突飛速下落,形成疊疊瀑布、深潭,有“浴仙池”、“雙妃泛舟”等景點。特別是傲立於景區峭壁上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華南五針松群落,以其面積大、植株密、形態美而贏得遊客的讚賞。
紫花坪景區 紫花坪位於舜皇山下峽谷區,因四五月間開滿紫色六角杜鵑而獲名。主要景點有“三馬九坪十八江”(30個景點地名)、“萬頃花海”、“香山畫廊”、“銀河瀑布”、“通天瀑布”、“雞冠石”、“母子情深”。其中“萬頃花海”景觀在紫花坪海拔700~800米的山腰地段,有各類杜鵑32種,春夏秋三季均有花開,其中四五月間的六角杜鵑最多,一簇簇、一叢叢,其紫色亮麗鮮艷,從山腳到山腰漫山遍野,令人目不暇接;映山紅杜鵑如火似血,熱情洋溢;百合花杜鵑花白透亮、玉潔冰清;耳葉杜鵑,七八月盛開,花序20多朵,組成大花球,花瓣淡紅,美麗動人;高山杜鵑,10月開放,在海拔1600~1800米的舜皇山頂,花大潔白,高雅純淨。紫花坪底部香山江,由18條小江匯集而成,河水清澈見底,大小花崗石遍布,兩岸植被豐茂,空氣清新,環境優雅,被喻為“香山畫廊”。
舜皇峰景區 位於舜皇山主峰,主要景點有在千年古剎“舜皇殿”遺址上於2000年重建的“舜皇殿”,有天然景點“舜皇日浴”、“美女曬羞”、“奶子山”、“鯊魚出海”、“仙鵝抱蛋”、“三松競秀”等景點。舜皇山峰與山下紫花坪高差1100多米,登舜皇山一路崎嶇險峻,左右盤桓,路旁古樹參天,草氣花香四溢。登到山頂,心胸豁然開朗,俯瞰四周,林木蔥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給人以一種靜謐、玄妙、無煩無憂、遠離塵囂之感。倘在春夏之際,來此觀雲海,可見白霧滔天,群山沉浮,又別是一番情趣。
縣內森林景觀還有紫雲山和萬峰兩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137公頃原始次生林。區內植被茂密,景觀眾多。特別是萬峰界富山尚保存有58株原始自然生銀杉,植株高大,枝繁葉茂,極具觀賞和科研價值。
 

溶洞景觀

水廟、回龍等扶夷江沿岸低平地,多為石灰石岩,因此境內石灰石溶洞景觀特多。現已發現和開發的主要溶洞有水廟的八音岩、玉女岩、佛光岩,回龍的風神洞天坑。
八音岩 坐落在水廟鎮箭桿山村一石崖的半坡上,此岩全長1850米,共分8層12殿,可同時容納數千人進入瀏覽。有“大象迎客”、“龍宮”、“犀牛洗澡”、“銀河倒泄”、“海馬騰飛”、“觀音菩薩”、“千年靈芝”、“牛郎織女”等景觀;還有北方的“沙漠”;草原上的“蒙古包”;婉延起伏的“長城”;層層疊疊的“梯田”。更為奇特的是高約10米的“石琴”,用木棒輕敲,可發出“1234567i”八種音調,樂聲宏亮優雅,餘音“裊裊”,令遊人心曠神怡。八音岩內有條暗河,潭水碧綠,流水潺潺,觀光者可坐船行舟50米到“碧泉洞”去遊覽泛舟。
玉女岩 位於水廟鎮,以山青、洞幽、石奇、神靈著稱。景區群山環抱,山巒逶迤,竹修林茂,空明潔淨,飛瀑高懸,山泉淙淙;又有佛寺高聳,神像巍巍,香菸繚繞,梵音繞樑,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放生池裡,波光瀲灩,錦鱗游弋;荷花塘中,滿目青翠,菡萏飄香;玉女岩更是神秘幽深,百折千回,目前僅開發2800米,洞內石筍石柱、石幔石花,千姿百態,鬼斧神工,“觀音聖像”“玉皇大帝”“八仙過海”“唐僧師徒”莊嚴神聖,神形兼備;“金貓騰空”“雄師探寶”“巨鯊翹首”“神牛戲水”靈動妙曼,栩栩如生;“玉女湖”中,暗河水浩浩蕩蕩,無源無終,湖畔有奇巧天成的“玉女”石像,頭挽高髻,身披蟬翼,蜂腰肥臀,婀娜多姿,玉女岩由此得名。
佛光岩 坐落在水廟鎮,岩內分“玉皇殿”、“佛光殿”、“百鳥殿”,洞高近百米,在洞底如入峽谷之中,還有“斷橋”、“仙姑送子”、“滄海桑田”、“八仙聚會”、“舞獅迎賓”、“河馬飲水”、“孔雀開屏”、“雪山飛狐”、“千年靈芝”、“始皇出征”、“鵲橋相會”、“元霸遺錘”等形象鐘乳石惟妙惟肖。
水廟還有水神宮溶洞,洞內“南天猴頭”、“頂天靈芝”、“萬年古猿”等鐘乳石景觀千姿百態。
風神洞 位於回龍鎮郊區省道S218旁。該洞長2000米,特別是有一洞穴風力特大,冬暖夏涼,故稱為風神洞。洞內空間寬闊,怪石林立,石鐘乳發育完好,晶瑩剔透,有“雙龍獻寶”、“女媧採石”、“玉柱擎天”、“定海神針”等象形石,並有地下陰河,有水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國內著名洞穴專家俞錦標教授專程考察此洞後稱之為“芙蓉一絕”。
天坑 坐落在風神洞的旁邊,為喀斯特發地貌,又叫喀斯特漏斗。天坑全長306米,寬213米,最高處到最低處垂直深度108米,坑的周圍全是險峻的懸崖絕壁,底部呈鍋狀,長有茂密植物,天坑內從不積水,但也無漏水的坑和縫。具有奇特、險峻、恢弘、壯麗、秀美的特點。
四、黃金草山牧場景觀
黃金草山牧場建於1970年,地處縣境西南邊陲,總面積2.4萬公頃,平均海拔1460米,無高大喬木,也無小叢灌木,年平均氣溫13.3℃。1995年被列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和國家南山草山草坡開發示範項目區。草山上養有近千隻梅花鹿、羊、牛等動物。春天,藍天一碧,滿山翠綠,梅花鹿、牛、羊點綴其間,時而相互呼喚,時而角逐歡娛,富有北方牧場韻味。

水域景觀

仙峒平湖 大圳灌區的母庫麻林水庫,壩高80米,壩頂長258.7米,庫容7100萬立方米,水面近10餘平方千米,有環湖公路20千米。平湖四面群山環抱,青松翠竹,倒影水中,藍天白雲,盡在足下。湖面煙波淼淼,紫燕翩躚。倘清晨,霧漫湖面,置身其中,如虛如幻,若邀雲海,令人心曠神怡。如遇水庫泄洪,只見三道巨瀑自100餘米高處呼嘯而下,浪花紛飛,銀珠四濺,極為壯觀,被譽為“仙峒平湖”。
五里畫廊 位於扶夷江支流新寨河水廟鎮至飛仙橋鄉約2.5千米的河段。此段小河寬約50米,河水清澈平緩,青山綠樹盡倒映江中。河流左岸有一條明成化四年(1468年)縣中紳士唐宏出資依山修建的圳路合一的渠道,圳基(即路)寬1米,全為青色石灰石板鑲砌而成,沿線河圳之間有數百株百年老槐、古柳及桎木,它們躬腰揖讓,扭曲穿插,姿態萬千,故謂“五里畫廊”。河岸還有“光祿祠”、“旺水閣”、“廣濟庵”、“鑫龍庵”、“關帝亭”等人文景點。
赤木湖 位於扶夷江清江橋鄉赤木村河段,因桃花壩截水積成寬50~80米,長達10千米的“赤木湖”。湖水碧綠清澈,平坦如鏡,兩岸綠樹婆娑,風景如畫;泛舟湖面,舟移景換,湖岸時而懸崖絕壁,驚心動魄;時而長堤柳岸,妖嬈多姿;偶爾白鷺飛過,留下點點白影,令人舒心。兩岸還有獅岩、仙人石和飛來石等景點。
六、林科所珍稀植物景觀
林科所珍稀植物園又名崀山珍稀植物園,它位於縣城西南對河的車頭村, 2003年由縣林科所利用苗圃場原已成林的珍稀植物資源而建成,面積約100公頃;園中有珍稀喬灌植物600多種,花卉800多種;有號稱植物“熊貓”的人工銀杉8000株;有譽為植物“黃金”的南方紅豆杉2公頃計9000多株;有屬國家保護的瀕危珍稀樹種10屬76種。有冷杉、長苞鐵杉、蓮香樹、中華五加等第四紀冰川期孑遺植物;有名貴的台灣杉、紅花木蓮和楨楠。園中名花異草夾道而生,春夏秋冬花香四溢,處處植被豐茂,濃蔭覆蓋。漫步其中,沁人心脾。在植物園高處,既可俯瞰扶夷江兩岸生物綠化帶及縣城樓房壯觀,又可遠眺崀山丹霞秀色。植物園離縣城僅一河之隔,有公路直通,也可泛舟西門渡口而至,是縣城居民及外地遊客極佳的休憩、避暑和觀光勝地。
七、摩訶嶺公園景觀
摩訶嶺,又名鵝毛嶺,坐落在半環形的縣城西北,海拔400米。摩訶嶺歷來為縣城主要屏障和軍事攻防要地。2003年,縣人民政府投資興建摩訶嶺公園。公園面積80公頃,山頂及西北坡為高大茂密的馬尾松林,樹林中聳立電視、移動、聯通三座高30餘米的信號鐵架塔;東南面遍植楊梅、桃、李、梨、柑橘、臍橙等果樹。新建有兩條方石階梯路可達摩訶亭和山頂,山頂新辟一個800平方米的娛樂坪,坪前建有一個紅柱黃琉璃瓦鋼混仿古六角雙檐摩訶亭,亭中設鋼混棋盤桌和腰鼓櫈。亭額“摩訶亭”,亭柱前聯:九曲夷江湘江北去,千尋金嶺紫氣東來;後聯:摩訶頷首盡饗山城秀色,夷江流觴雅彈塵世弦歌。亭內側還刻有新寧風物佳聯及崀山風景線畫。摩訶亭右山沖有古典佛教寺院和廂房,舊寺院始建於明代,抗日戰爭時期殿院、佛像俱毀於兵燹,1994年重建的新寺院。寺院前有清水塘11口,成階梯狀分布,舊名“九眼塘”。
站在摩訶嶺至高點,全城及摩訶嶺山下各方一覽無餘,在摩訶亭倚欄面市,亭下春來果木蔥鬱、花香四溢;入秋碩果纍纍、金黃透亮。緊接公園的縣城高樓鱗次櫛比,店鋪林立,集市繁華、商貿興旺。成為縣城各層次居民休閒、健身、娛樂、觀賞的最佳去處。
八、觀瀑景區
觀瀑景區位於縣城東北部、扶夷江邊,站在山頂可俯瞰全城。山上怪石林立,可以想像出各種動植物情狀,阿婆背孫更為凸顯,尤其是扶夷江岸邊石幕扁舟上的大天然凹坑,十分稀奇罕見。山的對面是宏偉而飄逸的三級瀑布,觀瀑因此而得名。山上人文景觀有 寺和 庵,北面是紅軍將領宛旦平的故鄉。觀瀑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絕妙之地。極有保護我利用價值。
九、金紫嶺景區
金紫嶺,又名金城嶺,金峰嶺,聳立縣城之東,昂首之天,氣象千萬。主峰海拔1772.4米,長約8.7公里,寬約5.7公里,面積49.59平方公里。峰頂建有一庵堂,常年有僧人看護,並可借遊人素食。生賢摩崖其巔曰:“澬南第一峰”稱為“道教第五十九福地。”
十、古老景觀
新寧在公元前124年已置夫夷侯國,境內金城山(即金子嶺)、嘯岩、煙村桃仙岩便是很有名的風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宋代著名道士周思聰詩云“試問金城山里事,只言仙境是蓬壺”。極言金城山是蓬壺仙山。元、明城郊的寶安寺、放生閣、蓮潭寺、溫泉洞、金峰亭、芙蓉峰,較遠的崀笏峰(現將軍石)、大雲山已成為人們旅遊勝地。明朝王應衡有新寧八景詩:
秋雲飄靄帽山斜,崀石岩流澤萬家。
月映蓮潭雙舄捷,風清江渚滿城花。
峒溪款化疏煙火,村野安農樂歲華。
醉倚扁舟流石幕,野人湖海憶乘槎。
又有人作八景詩曰:
花渡春風點點紅,長堤柳岸又新容。
層崖瀑布三千尺,蓮潭映月煙雨中。
凝秀鐘鳴秋日好,石幕扁舟漁火窮。
放生晚眺蒼山靜,金城霽雪兆豐年。
明代新寧知縣沈文系、袁劉芳,監察御史曹一夔,名士何士域等,又在以上八景外增:“層岩瀑布”和“桃李宮牆”二景、寫有“資南十景”、“夫十景”、“金城十景”等詩篇。清光緒1893年所編《新寧縣誌》則把金城雪霽、花渡春風、蓮潭映月、溫泉仙峒、層岩瀑布、溪峒睛嵐、放生晚眺、白亭夕照、石幕扁舟、崀笏朝天、帽山占雨、煙村古道作為新寧十二景,記入縣誌“形勝”篇。清未,又有人將新寧古景增為十六景,有內、外八景之分。至今,這些古老景觀雖經數千年風雨剝蝕和人為毀損,個別人文景觀已不復存在,但大部分自然古景保持原貌,仍可供人訪幽懷古。
蓮潭映月 縣城放生閣下側,北去的夫夷江於此折向東流,河水迴旋,匯成三四畝小潭,潭中荷葉覆蓋。浩月當空,泛舟潭中採蓮,香風陣陣,令人陶醉。明御史曹一夔詩曰:“潭泛青蓮舊有名,又憐明月碧潭生。珊瑚抱弄寒空影,不斷春風夜太清。”明詩人何士域詩云“澄潭千頃盪孤輝,偶弄蓮舟傍石磯。深夜有人吹笛起,滿空華露鶴來歸。”
放生晚眺 據《邵陽市志》記載,縣城犁頭灣山頂,原名樂山,山高地險,古松參天,懸崖如削,絕壁之上,原築一涼亭,有母子二人在此居住,一年冬母病,想食魚,子臥冰得一魚,待剖見魚流淚,母知,教兒取三片鱗煮水吃,將魚放生。時縣令得知,遂改亭為閣,命為“放生閣”。每當日落黃昏,夕陽斜照,憑閣舉目,但見田野稻浪滾滾,金嶺如黛,夷江如帶,江中白帆點點,城裡店鋪逶迤,人頭攢動,好一派金色黃昏。明新寧貢生劉禹甸詩云“雨餘江閣望斜暉,秋遍郊原萬寶肥。莫問桃花分兩岸,但看回水繞前磯。蒼煙分點漁樵路,纖月初浮梵唄扉。一曲雲深藏世界,卻因歌舞滿城飛。”後此閣毀。1893年《新寧縣誌》載,縣治北樂山,舊有“獅蹲閣”,明重修時掘土得古碑勒“放生”字,於是將原閣更名“放生閣”。清新寧知縣崔錡詩云:“江亭載酒對斜陽,四面青山一樣妝。生市魚蟲懷孟簡,輕鷗老衲兩相忘。”現“放生閣”雖拆去放生台和部分樓台,但閣樓仍保存較為完好,常有人買活龜鱉、魚蛙等來此放生。
桃李宮牆 明萬曆年間,新寧知縣沈文繫於新學宮前(即現政府大院後)植桃李千餘株,花開時,桃紅李白,燦然若錦,令人賞心悅目。沈自作詩云:“乞得名花手自栽,十分春色向陽開。應得大廈須梁棟,磊砢紛綸盡楚才。”明何士域詩曰:“無言桃李自成蹊,不待春風化雨齊,錦萼瓊英由楚產,是誰剪拂到湖西”。
白亭夕照 一說此亭為紀念白起(?-257)攻代郢,定巫黔中郡,取道新寧於此處渡河;一說為紀念昔賢白善曾居此而名。原亭始建時間無考,清嘉慶新寧知縣安舒重修,丙子(1876)大水,亭亦淹沒。光緒六年(1881)紳士鄧錫齡倡捐復修,劉長佑題記。該亭為木構四方兩層,前庭後室,占地147平方米。一層有固定座板,供過渡人乘涼休憩,前檐有斗大白底金字“白公渡”橫匾,上層四面窗欞,中供木雕白起神像,左右為廂房,前檐間有“水天一色”匾。全亭雕花朱漆,古樸典雅,在夕照中,隔江觀覽,亭及水中倒影絢麗奪目。惜此亭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修路拆除。新鋼混仿古結構“白公亭”,為上世紀九十年代所建。
花渡春風 位於縣城王家渡口一帶,陽春三月,長堤柳岸,繁華似錦,滿江花月,使人如入縹緲仙境。清知縣牟國鎮詩讚:“曾傳花渡在城東,花里行人渡口逢。若使滿城常似錦,四時無日不春風。”明御史曹一夔詩曰:“山城誰掛錦為叢,萬樹桃花映水紅,落日晚霞成一色,迷人渡口問春風。”
平沙柳浪(又名長堤柳岸) 白公渡橋下方中沙洲一帶。古時這片沙洲邊有數里槐柳林,林邊有木樁長堤。春來柳絲搖曳,槐葉婆娑,黃鶯、白鷺穿梭其間。隔江相望,一堤翠綠,地上、水中相映成趣。明詩人何士域詩“半江春色匿垂楊,擺霧搖煙浪影長。最愛沙頭雙白鷺,穿梭黃鳥共飛翔。”名士鄭郁文詩曰“垂楊著意護沙堤,河上輕舟盪微微。夷江水碧灘頭淺,沙鷗戲水各東西。”如今故景依舊。
層岩瀑布 縣城北對河一高岩上,有一瀑布自山澗飛流直下,水石相擊,噴雲濺霧,瀑分多級,遠觀如蜿蜒白練飛舞,近前似暴雨雷鳴。清新寧知縣明鹹有詩讚曰“掀雲破石出重岡,時趁秋風故作狂,雷吼天門山欲顫,龍離禹穴勢難藏。”清新寧知縣袁劉芳又詩“玉峽飛龍飲澗泉,恍疑雷雨決前川,噴雲濺雪三千尺,流溉資南萬傾田。”
石幕扁舟 縣城北觀瀑渡下游,有綿延數里高石山,臨水一面為禇黃峭壁,似巨大幕布摺疊,張懸垂掛,絕壁中有上千平方米赤褐五指手印,名曰仙人掌。月白風清之時,泛舟“石幕”江中,短棹輕歌,似神如仙。明新寧知縣袁劉芳詩云“石障綿連一望開,時將短棹碧波來。風流赤壁情如許,滿引山光入酒杯。”又清新寧知縣牟國鎮有詩云:“斷壁凌空奪巨流,偏宜短棹泛孤舟。岩開石幕橫千尺,掌印仙人在上頭。”
金城雪霽 金城山在縣城正東海拔1761.4米,舊道教書稱其為江南七十二福地之五十九福地。民國初傳聞該山頂有金鴨婆下金蛋而易名金子嶺。在縣城可觀西側全貌,山頂山腳溫差懸殊,值寒冬雪霽之日,可見山頂冰封雪凍,銀妝素裹,而山下林木青黛,炊煙縷縷,景色秀麗。宋人李思聰詩讚“試問金城山里事,只言仙境似蓬壺。岩深卻有煙霧聚,樹老頻招鶴雀呼。
溫泉仙洞 縣城北郊焦家壠半山腰有一石洞,洞內寬敞明亮,鐘乳石千資百態。昔日洞內有一股四時溫暖泉水,清澈見底,紫氣升騰。明代洞頂石上刻有“溫泉仙洞”楷書大字,並築有“接仙亭”。現亭毀水枯,但洞中依然青霧繚繞,涼風習習。清新寧知縣黃瑾詩曰:“靈絕清虛峭壁空,構亭仙行碧霧中。斂藏吸得溫泉洞,十里花開四季紅。”
帽山占雨 帽山又名紗帽山,即水頭鄉仙峰寨。每當雨季,山峰雲纏霧繞,似紗帽罩頂,山體樹木蔥鬱,遠觀綠白相映,又若碩大芙蓉,明新寧縣令何士域有“芙蓉朵朵插溟濛,鞭起眠龍欲御空”之詠。明御史曹一夔詩詠:“山垂青影水拖藍,醉眼模糊帶酒酣,遙望白雲千澗雪,誰知霖雨到江南。”
煙村古道 煙村轎頂山有古道石徑,道旁石柱林立,如村舍炊煙。山頂昔時有參天古樹,寒氣襲人。鄭郁文有詩云“向晚煙村古道長,馬蹄聲碎九安塘,石橋暮靄迷山色,行客歸途趁月光。清新寧知縣牟國鎮詩詠:“煙村人住亂峰前,日日人行古道邊,石磴崎嶇仍未改,不知蹊逕自何年。”
嘯岩石潭 嘯岩在新寧縣東靖位鄉,洞內幽深寬敞,主洞長700米,寬300米,高35米,分上、中、下三層,洞內鐘乳石柱、石筍呈紅、棕、白多種顏色,洞內冬暖夏涼,有石潭,流水潺潺,可涉足或泛舟;有成群蝙蝠棲息其間。岩頂古時建有庵院,每年三月三,香客摩肩接踵、絡繹不斷。新寧通判周裕詩曰:“萬物藏雲境界寬,仙源江上起峰巒。鶯啼翠柳三春暖,松引清風六月寒。飛燕忽驚天柱過,蟄龍猶向石潭蟠。宦遊頻說茲岩好,林下何曾得共歡。”,清縣人李景曜詩曰:“盤桓洞宇想蓬萊,避世風高遠俗埃。紫府桃源消永晝,曇花石筍擁雲台。菩提樹淨珠方結,甘露門清黍始胎。願遺相思長入夢,一生能得幾回來。”
崀笏朝天 崀山鎮夫夷江邊,聳立一塊高四十米巨石(即將軍石),遠觀如朝臣覲見皇帝的笏板,直指天門,雄偉壯觀。明代新寧名士李攀龍詩曰:“筆立奇峰接大荒,好山簇擁列岩疆。一雙蠟屐九節杖,信步相攜遊冶郎。危石千尋名崀笏、孤撐雲窟勢昂藏。金莖高置神仙掌,承露填充天子觴。”明曹一夔詩讚“拔地芙蓉聳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門,夫夷江水平如掌,日捧紅雲朝至尊。”
紫峒棲霞 即今崀山鎮紫霞峒景區。昔此處有紫霞庵,庵後有淺洞,日光映照,紫氣騰升。庵周奇石林立,路繞水環,有仙風道氣。清新寧詩人鄧明鹹詩曰:“暮春結伴訪深崖,梵剎森森現紫霞。千里蜿蜒龍虎會,一溪環繞水雲遮,清風明月天人管,綠竹蒼松影自斜,回憶當年劉處士,半開佛地半成家。”
溪峒晴嵐 麻林海拔1300米處的萬峰山有晴嵐寺,值晴雲輕風,紅日噴薄而出,登山遠眺,俯瞰群峰,但見朝霞燦爛,嵐氣氤氳,薄霧環繞山野,樵夫香客,絡迤其路,無限詩情盡在其中。明御史曹一夔詩云“扶桑掛日雨初晴,一片嵐光畫不成。我欲結珂鳴玉佩,醉抬黃鶴朗吹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