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村(江西省鄱陽縣蘆田鄉金源村)

金源村(江西省鄱陽縣蘆田鄉金源村)

金源村位於江西鄱陽縣蘆田鄉,是典型的中國鄱陽湖區丘陵山村,長期以來,該村民風淳樸,村民質樸勤勞,傳承著良好的文明傳統,特別是該村被確定為省委組織部掛點幫扶村以來,在上級各級組織的關心、幫助、支持下,金源村幹部民眾煥發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巨大熱情,在謀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強化精神文明創建意識,積極開展創文明村活動, 積極打造出村組織子堅強有力,乾群和諧、產業興旺、村容整潔、村風文明的良好氛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江西省鄱陽縣
  • 地理位置:蘆田鄉
金源村的建設,金源村的工作組,金源村的發展和目標,金源村的精神文明,地圖信息,

金源村的建設

2006年初,傳來了省委組織部要來金源村掛點幫扶的訊息,金源村幹部民眾倍感振奮,同時也在振奮中等待,在等待中期盼。隨著省委組織部工作組的進村入戶,他們親民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寬廣的工作視野,謙遜的工作態度,為民的工作力度,使全村幹部民眾深愛教育與感染。在工作組的引導與支持下,村“兩委”一班人的責任意識,大大增強,提出了“不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就是對金源村人民的犯罪”的自我加壓。他們積極跟進,主動謀劃,提出了要“借梯登高立目標,打造省級文明村”的口號。省委組織部工作組的同志立即因勢利導,提出了“要把文明村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涵,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文明村建設的重要依託,使兩者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並迅速形成了全村幹部民眾的共識。

金源村的工作組

為朝著“打造省級文明村”的目標切實邁進,省委組織部扶貧工作組著眼於“激活內因”聚合力,通過“理人促理事”,充分調動當地幹部民眾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一是成立金源村創建省級文明村領導小組,明確村黨支部書記胡文泉同志任組長,使村支書切實挑起創建省級文明村的工作擔子。二是制訂《金源村創建省級文明村工作規劃》,使創建省級文明村的工作有目標、有任務、有部署、有措施、有督查、有考核。三是建立民眾性文明創建自治組織,通過戶代表民主選舉的方式,先後產生了村民理事會、五老協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協會、婦女協會、村民矛盾排查調處委員會、水利興修與管理協會、農副產品流通協會、建築建材服務協會、衛生監督協會、果業協會、土地規劃與管理協會、計畫生育協會、黨員服務協會等,提高村民在生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分類自治互助的組織化程度,目前納入各類村民自治組織的成人村民達60%以上。多種多類的民眾自治組織,使創建省級文明村的工作“一隻龍舟大家搖”,群策群力多姿采。

金源村的發展和目標

物質文明催生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引導物質文明。為了實現創建省級文明村的目標,村“兩委”立足自立自強,自我發展壯大,一方面著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領民眾致富。利用毗鄰鄱陽縣24平方公里工業園的區位優勢,組織村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開闢和和建設“金源三產服務中心”,把金源村的農業生產與縣工業園區的服務要求對應銜接,既開闢挖潛出了工業園區的巨大市場,便捷高效地銷售了當地農、林、土特農副產品,又有效地滿足了工業園區對勞動力和部分工業生產資源的需求,同時提高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在省委組織部幫扶工作組引導和支持下,順著民心去辦事,循著民願去著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大力整治和煥新村容村貌,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對村內的水、路、電、訊、校、牆、房、園等進行了系統整治與建設。已建成和正在建設5條共4.2公里標準化村內主幹道,建成了村部辦公樓暨村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已開工建設550平方米村小教學樓2幢,建成村民活動中心一幢,改水420戶,改廁350座,建成村民文化牆和宣傳欄近200平方米,修建排水溝1600米,已贏得省山江湖辦支持幫助,正在申請列入“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驗區”。

金源村的精神文明

因地制宜創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需要一定的載體和形式,但它又不是“扮花臉”。如果只是為了搞形式主義,最終只能遭到農民民眾的“唾棄”。只有貼近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需要,有利於提高農民民眾的身心素質,才具有蓬勃持久的生命力。這也正是該村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所達成的共識和遵循的原則。
一是抓住重點去創建。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責任主體和帶頭示範作用。落實支委文明創建工作責任制,每個支委負責一至二個自然村;落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每名黨員負責聯繫一名困難戶;開展和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村組幹部每季一天的公益義務勞動制度。開展以“與民交往,為民辦事,和民連心”的“民主創評村組幹部”活動,作為全省“三項創建”活動在村組幹部隊伍建設中的重要深化和延伸,形成最佳化村、組幹部作風的培育、監督、砥勵和“保先”機制,以優良的黨風帶民風。
二是注重從根本上去創建。通過村民大會制定《村規民約》,增強村民的遵紀守法意識,引導村民爭“八榮”抵“八恥”;以舉辦農民夜校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組織小學生開展衛生庭院檢查評比活動,使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長幼一體,以幼促長,以長帶幼;開展“農民花果庭院”建設,把發展庭院經濟與“建設莊園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
三是從貼近農民的需要去創建。主要圍繞著促進農民民眾的身心健康去創建。農村婦女協會組建了腰鼓隊,老年協會組建了民間藝人串堂班,青壯年農民組建了農民籃球隊,每逢工業園區奠基開工、村民視壽、喬遷、節假日等喜慶活動,腰鼓隊、串堂班都積極參與表演,既增添了村民的喜慶氣氛,又培育了文明新風。
四是從弘揚民族傳統美德上去創建。開展了“星級信用文明農戶”評比和“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好兒女、好鄰居”等民眾性評比活動;移風易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是注重從培育新型農民上去創建。引導農民提高“三種意識”:即:科學生產與科學生活意識。從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生態經濟和有機食品上去提高生產效益和生活質量;民主管理、和諧共處意識。引導村民熱心參與村內各項社會事務的建設與管理;敬業樂業與創新創業意識。在勞動中創新,在敬業中創業。該村正通過籌劃開展一年一度的“村內優秀人物遴選活動”,即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在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由全村村民民主投票評選上一年度村內“最有影響力的創業能人”、“最關心公益事業的熱心人”、“最孝敬長輩的好兒女”、“進步最快的好學生”、“最見成效的科技致富能手”等活動,並由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授匾把新型農民的培育,把精神文明的建設落到實處。

地圖信息

地址:上饒市鄱陽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