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坐

金剛坐

“金剛坐”為金剛跏趺坐的簡稱,亦稱“結跏趺坐”,又以佛禪定時常用的坐勢,故亦名“禪定坐”,再以加兩趺而坐,亦謂為“全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剛坐
  • 外文名:Vajrasana
  • 全稱金剛跏趺坐
  • 別稱:結跏趺坐
  • 最理想的坐姿:七支坐法
基本概述,正確姿勢與方法,雙足跏趺,脊直,肩張,手結定印於臍下,頭中正,雙眼微閉,舌舔上齶,注意事項,益處,

基本概述

“金剛坐”為金剛跏趺坐的略稱,亦稱“結跏趺坐”。又以為佛禪定時常用的坐勢,故亦名“禪定坐”。再以加兩趺而坐,亦謂為“全跏”。如來佛多為此坐,又稱為“如來坐”。結跏趺坐,普通有兩種:一為吉祥坐,一為降魔坐,坐法各不同。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云:“結跏趺坐,約有二種,一日吉祥,二日降魔,幾[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從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右(疑左字),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諸禪宗多傳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門,即傳吉祥為上降魔坐有時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躍之上,名為吉祥坐,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來,常安此坐。”按今印度佛菩薩像,幾於全部為吉祥坐,且如上所述,假若如來在菩提樹下,縱手結降魔印,亦不是降魔坐,而仍為吉祥坐。結跏趺坐,為最安穩之坐法,且為佛家取道之方,所以坐法中,此坐最為重要。《大智度論》卷七有云:“問曰:“多有坐法,何以故?唯用結跏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此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穩,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關此,《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記之尤為明白。問:“諸威儀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說結跏趺坐?”答:“此是賢聖常威儀故,謂過去未來過克伽沙數量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複次如是威嚴順善品故,謂若行住身速疲勞,若倚臥時便增昏睡,唯結跏(趺)坐無斯過失。……”結跏趺坐,意義極多,歸納言之,大概不外“五因緣”。《瑜伽師論》卷三十中云:“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跏趺坐,乃至廣說。何因緣故結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側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己,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換言之,即結跏趺坐,第一攝身輕安;第二能經久不倦;第三外道皆無;第四形相端嚴;第五為佛門正坐。此即所謂“五因緣”也。依“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跏趺坐”句觀之,此坐系坐於床上、地上、座上等,即隨所有而坐,不另設施。《寶雨經》卷八所謂“隨敷坐”,不外是也。所以 結跏趺坐,不一定坐於座上,坐於床上,甚至地上亦有之,昔如來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為吉祥坐,即在地上者也。現今佛像,結跏趺坐,皆在座上,即獅子座(詳下),原為後人虔誠敬心,特別設定。結跏趺坐,固可隨遇而安。(摘自黃現璠撰《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二十六期,1941年7月23日;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151-152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
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腿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準。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脊直

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突,應注意糾正。

肩張

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手結定印於臍下

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準。)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頭中正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雙眼微閉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舌舔上齶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
8.完成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鬆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益處

(1)身安穩:諸坐法特別是七支坐法,能安身制氣:跏趺以調入息,端坐以均體溫;直堅脊椎,放鬆膈膜,可使靈氣遍及全身;曲頸如鉤,以出息;舌上顎,注視前方,可使由空氣攝入之靈力注入中脈;五種靈息,即上行、下行、平行偏行、命根之氣,自空中攝入,安於中脈,可得身安,可除疾患。具體說:跏趺而坐,可使下行氣易入中脈,除卻煩惱;手印置臍下,可使平行氣易入中脈,除卻煩惱;曲頸如鉤,可使上行氣易入中脈,除貪煩惱;舌舐上顎,可使命根氣易入中脈,除去煩惱。
(2)口安穩:諸坐法特別是七支坐法,能安口制息:寂靜無聲,呼出陳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穩;口安穩,泛指五官,對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說明,不說非,因若說是非,即落兩邊而非中道;只有中道觀才能心不動,脫離妄念,進入禪定之寂靜狀態,這種狀態,如睡眠中之嬰兒,最為安穩,而非昏沉,切不可誤認昏沉是禪定。口安穩實際上是感覺器官的最佳功能狀態即健康。
(3)意安穩:諸坐法特別是七支坐法,能安意制心:修煉定坐者,應不想過去,未來,不想現在正從事禪定,如不能穩心安意以入定;禪定中所持空有觀應是非有非空,真空妙用,有無雙照,妙契中道;制心一處,心不外馳;心不外馳者,含有心、口、意三者充分清淨之意。接諸此中之瑜伽行法,身、口、意三者互相倚托,不可分離。意安穩是精神的最佳狀態。
(4)四安穩:瑜伽認為,不斷修煉坐法,可使生命得到全面安康穩健:練坐安身,可控制身體,使之無疾;練坐安口,可控制感官,使之無惱;練坐安意,可控制精神,使之無患;不懈持練,守護三方,使命壽延。因此,身健、口悅、意清,命久即為修煉坐法的四安穩效能。用現代語言表達,煉坐能使生命健康,心身安泰,祛病益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