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宮文物管理所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

重陽宮,建在古鎮北門外。全真道創立人王重陽選擇這快風水寶地,成就了全真道教事業,贏來恢宏的重陽宮;從祖師之庵發展為重陽宮又使古鎮更名為祖庵鎮並獲得“全真聖地”“天下祖庭”之盛譽與幾度輝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陽宮文物管理所
  • 外文名稱: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f Chongyang Palace
  • 類別:古蹟址博物館
  • 地點:陝西省戶縣祖庵鎮北街重陽宮遺址內
  • 竣工時間:金大定三年(1163)
  • 開放時間:1987向社會開放
  • 館藏精品:建成祖庵碑林
地址位置,管轄隸屬,館址介紹,歷史沿革,藏品作品,開放時間,

地址位置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位於陝西省戶縣祖庵鎮北街重陽宮遺址內。郵編:710308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

管轄隸屬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79年,1987向社會開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隸屬戶縣文化局文物管理處。
重陽宮重陽宮

館址介紹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為元、明、清各代混合建築物。在元代鼎盛時期,重陽宮的範圍南至終南山北麓,北臨渭水之濱,東傍水之岸,西以白馬河為界,占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建有殿、堂、樓、閣、塔、亭約5048間(座),後因元末戰亂,歷史變遷;又因道教的發展變化,使得宮城逐漸縮小。現僅存靈觀殿、祖師殿及下院城道宮、集仙觀、遇仙宮等廟點共占地10,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229.2平方米,紀念塔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附設建築面積222.5平方米。

歷史沿革

重陽宮,自王重陽於金大定三年(1163)棄南時(今城道官)“活死人墓”遷劉蔣村(今祖庵鎮)結茅庵傳道始,經大定十一年(1171)重陽弟子馬丹陽邱處機等祖庵(亦謂之“祖庵”、“祖堂”)弘道,到承安二年(1197)呂道安、畢知常興建祖庵,朝庭敕名“靈虛觀”,是為全真道最早的一處正規道觀。1236年,改靈虛觀為重陽萬壽宮。從“庵”到“觀”到“宮”贏來重陽宮的鼎盛時期。 1251年,重陽宮增修筠溪道院、遇仙宮等建築。此時的重陽宮已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殿堂樓閣多達5000餘間,東至東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終南,北近渭水,住道士近萬名。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
以祖庵重陽宮為中心,周邊宮觀群落興起。在重陽宮興建後,樓觀和上清宮也相繼修復。據文獻記載:當時於祖庵重陽宮周圍興建的宮觀有:祖庵北3里的“重陽成道宮”;北距12里的甘河遇仙宮;東南距3里的菜村(今祖庵鎮轄)遇仙觀;南距10里的甘峪望仙坪集仙觀;東距5里的梁莊(今祖庵鎮轄)棲雲觀;東南距6里四馬村(今白廟鄉)清陽宮;東南距12里傅村窯長春觀、2里養老宮;西北6里“慶貞庵”(今之大小庵村)等道教宮、觀、庵群落。
明、清時期,全真教逐漸失勢,重陽宮亦由盛而衰。正如明正統10年(1445)所立《重陽宮主持候園方重修祖庵碑》所記:“祖庭中更多故,廢興相仍,昔之堅固壯麗者未免為風雨所凌 ,傾圯不振”。並記述了自永樂至正統年間對重陽宮的修葺事宜。
到清代, 經明末清初之戰亂“垣墉崩塌,殿宇傾頹,野居而露處。”於乾隆年間,“鎮堡土庭而修葺之。”同治年間,又進行過一次小的修葺。
到建國前夕,僅存老君殿靈宮殿,祖師殿三座建築。建國後,重陽宮得到了保護與修復。1956年,“祖庵石刻”被列入陝西省名勝古蹟重點保護單位;1962年,省政府撥專款集中豎立碑石,建成“祖庵碑林”;1979年,徵用祖庵北街土地3.14畝,修建圍牆; 1980年,成立重陽宮文物管理所(後交道教協會管理);1983的,重修祖師殿,靈宮殿;1987年,彩繪重陽宮山門。2001年,祖庵重陽宮碑林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成為關中的旅遊景點之一。
具有近千年歷史的重陽宮,在古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和傳聞軼事。

藏品作品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現藏品數量為80餘件,主要是碑石、石棺、道教祖師遺物和部分歷史資料。
重陽宮文物管理所曾出版《重陽宮碑林講解稿》等。

開放時間

重陽宮全年開放。每天上午 8:00 - 下午 16:00 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